民国二十五年(1936)朱吴重修王氏宗谱序

予家世居莱阳大陶漳村,后迁于蓬莱东门外。约五、六世始迁居朱吴,时在有明,年代失考。相传吾先人业农家贫,无以置锥,乃襁负而至。又六世,丁户日繁,士、农、工、商各服其务,吾族由是渐兴。及予身十四世矣。吾兄弟辈凡八十人,将来子孙绳绳,亿万斯年不预卜也。凡食旧德者念及先人创业艰难,孰不兴饮水思源之感!吾族祭田同来已久,数仅十二亩。先祖伯泽臣公虑其不足供粢盛也,捐地七亩以补助之。家庙之设夙有成议,惟祭田所获无几,以致未能早竟先人之志。族人乃整理收入,撙节支出,日积月累,惨淡经营,历若干年始由购地相度而鸠工建筑。幸于民国二十年举行落成典礼。二十一年元旦始迁祖宗宗祏于新庙以奉祀事。自此先灵有所凭依矣。然犹恐后人之数典忘祖也,爰有重修宗谱之举:考吾族谱书始于前清雍正八年(1730),其后同治年间先族曾祖圣修公及先大父作民公续修。光绪三十一年(1905)先父云卿公与先族伯友石公督同先兄子纯续修,中华民国三年(1914)族叔子英又续修,迄今二十有余年矣。予不才,随族众之后重修宗谱已告完竣,乃胪列先世迁居原委及祭田家庙概况与夫修谱之历史。愿后世子孙咸以追远绳武为念。祭田则逐渐增加,家庙则随时修葺,宗谱则赓续重修,果能肯堂肯构,庶乎先人之灵以慰,族众之心以安矣。后昆其勉旃。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丙子(1936)正月

王氏十四世孙延煦谨志

附:友石公原序

祖传世系出于登州,惜世远年湮无所考凭。然已失之于前,勿容更失之于后。在同治年间,族祖其义、我族叔兆新创修于前,新旧戚谊远迩廉访,经数年之辛苦,为百世之根株。二人之承先启后,有光于宗族矣。

迩来子孙繁衍,婚姻众盛,使不乘时续修,而老成凋谢,未免有遗忘之失,数典之羞矣。余谨依前牒,支之未增者,增之;族之宜分者,分之。庶乎九族五服亲疏之分支劈派,可条分而缕析也。

考余族共分四支,长讳极,次讳格,三讳彬,少讳林,五讳樛。五支无后,长支不知何年代迁于口外,四支已绝,合族为议继孙奉祀,于今仅存一线。二支有诰封通议大夫者,例赠登仕郎者,敕授显武将军者,有孝载县志者,入泮者。

三支余高祖讳熹,太学生,貤赠承德郎,高祖讳焬,廪生,例赠修职郎,曾祖讳清桂,钦天监学生,曾祖讳清玑,圣公府赍奏,敕授承德郎。他日有崛起者,亦可以知祖宗之脚色矣。谨叙时旃,蒙大荒落。

桃月令安修。

海阳东芦头王氏(海阳县朱吴村王氏)(1)

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德浩、吴毓信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以两姓命村名朱吴。洪武十一年(1378年),祝姓自莱阳迁居朱吴,后张姓、王姓等先后迁来居住。建村至今,村风文明淳朴,村民和睦相处,传为佳话。

朱吴村位于海阳中部,东经121°05′,北纬36°54′,为朱吴镇政府驻地。 建县之初,隶属行村乡朱吴社。1928年,改属发城区。1932年,改属第五区(驻发城)。1941年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隶属磊石区。1945年,隶属榆山区。1951年,隶属高山区(4区)朱吴乡。1956年,隶属朱吴乡。1958年,隶属朱吴人民公社。1966年,隶属朱吴区。1968年,隶属朱吴人民公社。1984年4月,隶属朱吴乡。2000年12月起,隶属朱吴镇。

1917年本村王令恩捐粮500石,救济饥民。

1941年3月26日国民党海阳县政府由本村西迁莱阳万第,本村获得解放。同年11月7日八路军第五支队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节,在本村后庙举行声势浩大集会,群众纷纷参加。山东省第三军区司令员王彬、政委王文等讲话,晚上放映幻灯《井冈山》。翌日举行了阅兵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