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公历10月8日或9日,时令交寒露寒露是干支历酉月的结束和戌月的起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和秋季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里第一个带“寒”字的,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霜降寒霜渐凝暖意即达?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霜降寒霜渐凝暖意即达(寒露寒生露凝秋意渐浓)

霜降寒霜渐凝暖意即达

每年的公历10月8日或9日,时令交寒露。寒露是干支历酉月的结束和戌月的起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和秋季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里第一个带“寒”字的。

相比白露节气时,这时的气温下降了很多,寒生露凝,故称“寒露”。元代文人吴澄在其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我国民间有“露水先白而后寒”的谚语,意为白露节气后,露水从初秋的微凉转为深秋的沁寒。谚语还说:“吃了寒露饭,少见单衣汉”“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指的就是寒露过后寒意渐增,万物也日渐萧瑟,再不宜穿单衣和赤脚趟水过河或下田了。如果说白露是从炎热到凉爽的转折,那么,寒露就是霜降的前奏。寒露节气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褪去而寒气渐生,昼夜温差较大,我国南方地区少雨干燥秋意渐浓,而北方地区则已从深秋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露寒迟应节,天变勇飞沙。瓮白应浮酒,篱黄可著花”,持螯小饮,对菊吟诗,正当其时

古人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寒露时节,鸿雁南飞,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湘云出主意说要这样行酒令:“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的话,共总凑成一句话”,宝玉一时间想不出来,黛玉便替他作了一首酒令诗:“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得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其中的“鸿雁来宾”,便是寒露之“一候”。同时,随着天气逐渐转凉,鸟雀逐渐稀见,海边却出现了不少与雀鸟的颜色和纹样差不多的贝壳,故而古人认为“雀入大水为蛤”(《国语》),晋人干宝在其志怪小说《搜神记》里亦曰:“百年之雀,入海为蛤”,即鸟雀入水幻化为蛤。与此同时,秋菊开始争芳斗妍。唐代诗人元稹的《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云:“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活脱脱便是二候、三候的“五言诗”版,明代学者唐时升的《园中十首》(之一)则一开篇便突出了这时节的秋高气爽:“秋高寒露至,旭日犹融融。”而开元名相张九龄在一个清秋的早晨闲坐书斋眺远抒怀,欣然命笔:“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孤顶乍修耸,微云复相续。人兹赏地偏,鸟亦爱林旭。结念凭幽远,抚躬曷羁束……”(《晨坐斋中偶而成咏》)——但见高天流云,群鸟颉颃,遥山远岑奔来眼底,胸怀大唐社稷江山的诗人心境闲适,爱煞那一派天淡云闲、清旷高爽的秋日好景。

寒露时节,秋收和秋播都到了最后关头,不仅秋粮和棉花、大豆要抓紧收割,冬小麦也要及时播种,即所谓“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晚种一天,少收一担”,而“寒露到立冬,翻地冻死虫”,说的就是秋收以后还要深翻土地,为下一轮的丰收做准备。农谚还有“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寒露到霜降,种麦日夜忙”“寒露三日无青豆”“豆子寒露使镰钩,地瓜待到霜降收”“寒露秋收动镰钩,大豆收割不停闲”等,说的都是“三秋大忙”的农事。其中,收割大豆最好在早上有露水时,用钩镰割倒后要轻摆轻放,以避免籽粒散失。割倒的大豆则需及时运回晒场脱粒,去杂晒干后入仓储藏。当代小说家王安忆曾在其《喜宴》里如是描写“燎豆子”:“太阳偏西了,成了夕阳,那光带些姜黄色,老熟而宁静。秋天的天又高爽,空气几乎是透明的,几片薄云在夕照里变着颜色。割净的黄豆地里东一片西一片地躺着割倒的深色的豆棵。陡然升起一股烟,因为无风,而笔直地上升,在明净的空气中显得特别清晰,甚至,那飞舞在烟周围的细小的灰烬都历历在目……”,字里行间满是丰收的喜悦饱满和清秋的明洁了悟,相较中唐诗豪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秋之颂歌,虽然少了些许鹤唳长空的碧净,但却多了不少人间烟火气和实实在在的踏实安稳。

米粮入仓、瓜果飘香的丰收金秋,也正是文人雅集的好时光。正所谓“露寒迟应节,天变勇飞沙。瓮白应浮酒,篱黄可著花”(南宋·曹彦约《寒露日阻风雨左里诗》),持螯小饮,对菊吟诗,正当其时。比如,曹公笔下的大观园菊花诗会便热热闹闹的,《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一组十二首诗,写尽了人淡如菊、心素如简的高古,亦活画出红楼儿女各自不同的心性与处境——当然,首先是品蟹。先是凤姐站在贾母跟前剥蟹肉,吩咐下人“把酒烫的滚热的拿来。”又命小丫头们去取洗手用的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来。黛玉体弱,不敢多吃,只吃了一点儿夹子肉,就去钓鱼玩了。然后她“放下钓竿,走至座间,拿起那乌银梅花自斟壶来,拣了一个小小的海棠冻石蕉叶杯……斟了半盏,看时却是黄酒,因说道:‘我吃了一点子螃蟹,觉得心口微微的疼,须得热热的喝口烧酒。’宝玉忙道:‘有烧酒。’便令将那合欢花浸的酒烫一壶来……”,区区千余字,大户人家吃螃蟹的精致讲究、长幼有序的严苛规矩,以及众人的性格、处境及相互关系如宝玉对黛玉的体心贴意,已无不跃然纸上。最后李纨宣布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而这夺魁的诗句,又何尝不是潇湘妃子黛玉姑娘本人的传神写照?

寒露时节的秋光,早就成为丹青高手笔下的妙境,却也常常惹得文人墨客“悲寂寥”

现实世界里见诸记载的文人秋赏雅集亦自不少,如乾隆十九年(1754)寒露后三日,偶抱小恙的文学家、金石学家王昶应其弟子吴廷韩的邀约,师生们在济南泛舟登高、赏画赋诗,小饮抒怀,好不畅快。几十年后,在王昶的记忆里,那次秋游仍历历在目:“忆乾隆甲戌初秋,予薄游山左,寓吴凌云运使署。今香亭侍郎执经之暇,往往呼小艇,泛大明湖,登历下亭,上北极阁,望鹊华两山,青螺矗立云表,沿缘葭苇以归……”而且雅集当时所填的三叠长调《西河》(同吴廷韩由 山河还至历下亭,晚荷已尽,芦雪翛然。时寒露后三日也),他也收入了自己刊刻于嘉庆十二年的《春融堂集》:“微雨过,红衣冷。薄霭不沾明镜。芦花偶惹鲤鱼风,闲鸥警醒。清游曾寄集贤知,长笺写遍幽景。(词作者原注:时出赵子昂《明湖秋瑟图》展玩。)更唤酒、银瓶素绠。少消除、天涯旅兴。回忆江关路迥。想渔庄、雪藕丝莼,应向梦中寻,谁重省?”

众荷凋残,芦花胜雪,微雨过后,师生相携,陶醉于泉城的朗朗秋光之中。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曾强调“济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最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而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是有些画意。”(《大明湖之春》)

而老舍先生眼中那确是有些画意的济南秋色,自然亦早就成为丹青高手笔下的妙境。 山又名鹊山,王昶师生所望之“鹊华两山”即鹊山和华不注山,亦即元初大画家赵孟頫的代表作《鹊华秋色图》中的两座山。据云,赵孟頫从山东罢官回到家乡浙江湖州后,在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底为好友周密绘制了一幅纸本水墨设色山水画,描摹的就是周的祖籍济南东北华不注山和鹊山一带的秋景,以多种色彩调合渲染,虚实相生,笔法潇洒,意境清旷,满纸恬淡闲静,好一派田园况味。画面上最重要的是两座山:右边突兀耸立着的华不注山双峰挺秀呈三角形,左边的鹊山则状如牛背。画家自题曰:“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来归,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氏,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曰鹊华秋色云。元贞元年十有二月。吴兴赵孟頫制。”该图绘制的是济南郊区平川洲渚、红树芦荻的烂漫秋色,左边鹊山和右边华不注山遥相呼应,刚柔相济。画家创造性地将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融为一体,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技法,画面上农舍隐隐、轻舟数叶,林木草卉茂杂,农人怡然渔牧,牛羊悠然觅食。鹊山用披麻皴法,山峦浑厚,深静凝重,设花青色;华不注山正面用荷叶皴、侧面用解索皴,主脉分明,形势峭拔,设石绿色,山顶微染赭石;汀岸、平原则用长披麻皴,房舍人畜、芦荻舟车等精工细描,设色清淡明丽,风格秀雅,俊逸苍古,为历代收藏家所珍爱。清康熙年间,《鹊华秋色图》收归禁宫御览,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值得注意的是,在乾隆十九年那场寒露后三日的游赏中,不仅王昶他们游历的路线和所见景致与《鹊华秋色图》何其相似乃尔,而且中途小憩时还展玩了赵孟頫的《明湖秋瑟图》!从画名揣测,应是前者模山后者范水,均乃泉城秋景佳构。遗憾的是,《明湖秋瑟图》今已佚失,空留画名供后人怀想。

当然,除了咏菊雅集寄情怡性,文人墨客在清泠泠的秋光中,大多是“自古逢秋悲寂寥”,亦正所谓宋玉悲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辩》)。元杂剧《王粲登楼》乃剧作家郑光祖根据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登楼赋》和《三国志·王粲传》敷衍而成,说的是王粲家贫学富,恃才傲物,流落荆州,郁郁寡欢。在许达的邀请下,王粲与之同登溪山风月楼,“鲈鱼正美,新酒初香,橙黄橘绿可开樽,紫蟹黄鸡宜宴赏”,正应开怀畅饮,王粲却道:“忆昔离家二载过,髩鬓边白发奈愁何。无穷兴对无穷景,不觉伤心泪点多”,不由得秋思连连,醉而思乡。许达说:“时遇清秋,阶下有等草虫,名寒蛩,又名促织,此等草虫叫动,家家捶帛捣练”,遂吟《捣练歌》一曲:“……秋天秋月秋夜长,秋日秋风秋渐凉。秋景秋声秋雁度,秋光秋色秋叶黄……寒露初寒寒草边,夜夜孤眠月前。促织促织叫复叫,叫出深秋砧杵天。谁能秋夜闻秋砧,切切悲悲悲不禁。况是思归归未得,声声捶碎故乡心。”一连串的“秋”字,合成失意书生心头之无尽悲愁。而潇湘馆里多愁善感的林妹妹也不免有感而发,在《秋窗风雨夕》中连用十四个“秋”字来表达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心境:“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是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还有,白居易的《池上》实写寥落的秋景:“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不免让人想起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孟郊在《与韩愈、李翱、张籍话别》时见秋意阑珊,也情不自禁动了归心:“客程殊未已,岁华忽然微。秋桐故叶下,寒露新雁飞。远游起重恨,送人念先归。”而另一唐人陈季卿在秋风瑟瑟中恋恋不舍地别妻离家,哀哀吟道:“月斜寒露白,此夕去留心。酒至添愁饮,诗成和泪吟。离歌栖凤管,别鹤怨瑶琴。明夜相思处,秋风吹半衾。”(《别妻》)

柿子、山楂、石榴等寒露时节的典型水果鲜艳饱满,给萧飒的秋天染上一抹抹璀璨光华

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已耄耋的陆放翁胸膈患疾,从立秋一直病到近寒露,身体才有所恢复,淳朴的乡邻们都为他高兴,纷纷替他设宴庆祝。为此,八十五岁的老诗人写了一组题为《嘉定己巳立秋得膈上疾近寒露乃小愈》的绝句,第一首便道:“八月吴中风露秋,子鹅可炙酒新篘。老人病愈乡闾喜,处处邀迎共献酬。”陆老夫子六十六岁开始便闲居故乡山阴,生活简朴甚至清苦,“半饥半饱随时过,无客无书尽日闲。童子贪眠呼不省,狸奴恋暖去仍还”“清泉白米山家有,盐酪犹从小市求”,白粥果腹、与猫为伴,倒也闲适。虽然行走已不甚便利,但读了一辈子的书却仍是心头最爱,故道:“寸步须扶本常事,细书妨读却闲愁。”何况还可以赋诗小酌自娱:“小诗闲淡如秋水,病后殊胜未病时。自翦矮笺誊断稿,不嫌墨浅字倾欹”“小诗苦思凭谁赏,绿酒盈尊每独倾”。让人感喟的是,这位曾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遣怀的爱国诗人,在人生进入倒计时,却是何其的从容坦然:“客疾无根莫浪忧,今朝扫尽不容留。饭囊酒瓮非吾事,只贮千岩万壑秋”“老境情悰例如此,不须惆怅感余生。”

陆游老夫子在这组绝句里还说:“粥香可爱贫方觉,睡味无穷老始知。”又云:“一枕鸟声残晓梦,半窗竹影弄新晴。屏深室暖秋垂老,粥美蔬香疾渐平。”可见,他老人家的病,是靠喝粥吃素和充分的休息慢慢调养痊愈的——众所周知,米粥可以健脾胃、补中气,又惠而不费,是秋季中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的上佳食品。而这也正符合寒露时间的养生原则——寒露时节气候变冷,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此时的养生应以保养阴精预防秋燥为主,宜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舒达阳气,可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同时,也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中医学认为,寒露过后,避免受凉对于身体的保健十分重要,凉鞋该收起来了,以防“寒从足生”。除了足部,脾胃、颈部和腰部也不可暴露受凉。同时,因为胃肠道对于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在寒露节气应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的食物,宜多吃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百合、沙参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的食品。水果可选梨、提子、荸荠、香蕉等,蔬菜可选胡萝卜、冬瓜等,以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因为粳米、糯米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故早餐最好喝温热的药粥,如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还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和保持一定的室内湿度。或许,陆老夫子还曾服用具有清热解毒、清上泄下之功效的凉膈散吧,该方剂为清热剂,出自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药物组成有芒硝、大黄、栀子、连翘、黄芩、甘草、薄荷、竹叶,主治上中焦邪郁生热证,即面赤唇焦,胸膈烦躁,口舌生疮,谵语狂妄,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等。临床常用于治疗咽炎、口腔炎、急性扁桃体炎、胆道感染、急性黄疸型肝炎等属上中二焦火热者。

明代嘉靖年间文人邱云霄有五言律诗一首,叙写寒露日与老友重聚的情形,题为《寒露同李洗松宿方塘书舍》,诗曰:“露重怜今夕,秋深试薄寒。溪声乱篱落,月色动柴关。菊密欲藏径,花娇故傍栏。相看疑梦寐,秉烛问更阑。”其尾联情思怆然,与杜工部《羌村三首》之名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如出一辙——寒露过后气温日渐降低,加之大自然的肃杀之气此时易积郁在心,也易伤肺,故应特别注意心血管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炎等的复发,并适当增加文体活动,以保持乐观情绪。同时,还应随时备好急救药品,防止因气温骤降而引发哮喘、中风、心肌梗死等突发疾病。运动方面,则需结合自身身体状况确定运动方式及运动量。

寒露时节,除了前文所言的吃螃蟹、赏菊花,我国民间还有吃寒露糕和登高望远的习俗——寒露往往和传统节日重阳节在同一时段,天气由凉转冷,核桃、莲子、板栗、芝麻等大量上市,人们在花糕的中间夹上核桃仁、芝麻等,称为寒露糕、重阳糕,寓意步步高升。同时,登高望远,抒怀寄情,亦正当时。

“寒露柿红皮,摘下去赶集。”寒露时节最典型的水果是柿子,还有山楂和石榴,它们或紫或红的果实无不鲜艳饱满,丰美诱人,加上漫山遍野的红叶和千姿百态的菊花,给萧飒的秋天染上一抹抹璀璨的光华。不过,怀才不遇的文人往往只见秋的凋零,不见秋的壮硕。比如鬼才李贺《感讽》:“晓菊泫寒露,似悲团扇风。秋凉经汉殿,班子泣衰红。本无辞辇意,岂见入空宫。腰衱佩珠断,灰蝶生阴松。”而另一唐人李郢羁旅客途,起早赶路,但见“野店星河在,行人道路长”,不由得感慨“草色多寒露,虫声似故乡。清秋无限恨……”(《早发》)——秋虫唧唧,天籁胜诗,乃人间极致之美,只可惜懂得欣赏的素心人并不甚众。

每年的公历10月8日或9日,时令交寒露。寒露是干支历酉月的结束和戌月的起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和秋季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里第一个带“寒”字的。

相比白露节气时,这时的气温下降了很多,寒生露凝,故称“寒露”。元代文人吴澄在其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我国民间有“露水先白而后寒”的谚语,意为白露节气后,露水从初秋的微凉转为深秋的沁寒。谚语还说:“吃了寒露饭,少见单衣汉”“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指的就是寒露过后寒意渐增,万物也日渐萧瑟,再不宜穿单衣和赤脚趟水过河或下田了。如果说白露是从炎热到凉爽的转折,那么,寒露就是霜降的前奏。寒露节气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褪去而寒气渐生,昼夜温差较大,我国南方地区少雨干燥秋意渐浓,而北方地区则已从深秋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露寒迟应节,天变勇飞沙。瓮白应浮酒,篱黄可著花”,持螯小饮,对菊吟诗,正当其时

古人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寒露时节,鸿雁南飞,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湘云出主意说要这样行酒令:“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旧诗,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还要一句时宪书上的话,共总凑成一句话”,宝玉一时间想不出来,黛玉便替他作了一首酒令诗:“落霞与孤鹜齐飞,风急江天过雁哀,却是一只折足雁,叫得人九回肠。这是鸿雁来宾。”其中的“鸿雁来宾”,便是寒露之“一候”。同时,随着天气逐渐转凉,鸟雀逐渐稀见,海边却出现了不少与雀鸟的颜色和纹样差不多的贝壳,故而古人认为“雀入大水为蛤”(《国语》),晋人干宝在其志怪小说《搜神记》里亦曰:“百年之雀,入海为蛤”,即鸟雀入水幻化为蛤。与此同时,秋菊开始争芳斗妍。唐代诗人元稹的《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云:“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活脱脱便是二候、三候的“五言诗”版,明代学者唐时升的《园中十首》(之一)则一开篇便突出了这时节的秋高气爽:“秋高寒露至,旭日犹融融。”而开元名相张九龄在一个清秋的早晨闲坐书斋眺远抒怀,欣然命笔:“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孤顶乍修耸,微云复相续。人兹赏地偏,鸟亦爱林旭。结念凭幽远,抚躬曷羁束……”(《晨坐斋中偶而成咏》)——但见高天流云,群鸟颉颃,遥山远岑奔来眼底,胸怀大唐社稷江山的诗人心境闲适,爱煞那一派天淡云闲、清旷高爽的秋日好景。

寒露时节,秋收和秋播都到了最后关头,不仅秋粮和棉花、大豆要抓紧收割,冬小麦也要及时播种,即所谓“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晚种一天,少收一担”,而“寒露到立冬,翻地冻死虫”,说的就是秋收以后还要深翻土地,为下一轮的丰收做准备。农谚还有“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寒露到霜降,种麦日夜忙”“寒露三日无青豆”“豆子寒露使镰钩,地瓜待到霜降收”“寒露秋收动镰钩,大豆收割不停闲”等,说的都是“三秋大忙”的农事。其中,收割大豆最好在早上有露水时,用钩镰割倒后要轻摆轻放,以避免籽粒散失。割倒的大豆则需及时运回晒场脱粒,去杂晒干后入仓储藏。当代小说家王安忆曾在其《喜宴》里如是描写“燎豆子”:“太阳偏西了,成了夕阳,那光带些姜黄色,老熟而宁静。秋天的天又高爽,空气几乎是透明的,几片薄云在夕照里变着颜色。割净的黄豆地里东一片西一片地躺着割倒的深色的豆棵。陡然升起一股烟,因为无风,而笔直地上升,在明净的空气中显得特别清晰,甚至,那飞舞在烟周围的细小的灰烬都历历在目……”,字里行间满是丰收的喜悦饱满和清秋的明洁了悟,相较中唐诗豪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秋之颂歌,虽然少了些许鹤唳长空的碧净,但却多了不少人间烟火气和实实在在的踏实安稳。

米粮入仓、瓜果飘香的丰收金秋,也正是文人雅集的好时光。正所谓“露寒迟应节,天变勇飞沙。瓮白应浮酒,篱黄可著花”(南宋·曹彦约《寒露日阻风雨左里诗》),持螯小饮,对菊吟诗,正当其时。比如,曹公笔下的大观园菊花诗会便热热闹闹的,《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一组十二首诗,写尽了人淡如菊、心素如简的高古,亦活画出红楼儿女各自不同的心性与处境——当然,首先是品蟹。先是凤姐站在贾母跟前剥蟹肉,吩咐下人“把酒烫的滚热的拿来。”又命小丫头们去取洗手用的菊花叶儿桂花蕊熏的绿豆面子来。黛玉体弱,不敢多吃,只吃了一点儿夹子肉,就去钓鱼玩了。然后她“放下钓竿,走至座间,拿起那乌银梅花自斟壶来,拣了一个小小的海棠冻石蕉叶杯……斟了半盏,看时却是黄酒,因说道:‘我吃了一点子螃蟹,觉得心口微微的疼,须得热热的喝口烧酒。’宝玉忙道:‘有烧酒。’便令将那合欢花浸的酒烫一壶来……”,区区千余字,大户人家吃螃蟹的精致讲究、长幼有序的严苛规矩,以及众人的性格、处境及相互关系如宝玉对黛玉的体心贴意,已无不跃然纸上。最后李纨宣布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而这夺魁的诗句,又何尝不是潇湘妃子黛玉姑娘本人的传神写照?

寒露时节的秋光,早就成为丹青高手笔下的妙境,却也常常惹得文人墨客“悲寂寥”

现实世界里见诸记载的文人秋赏雅集亦自不少,如乾隆十九年(1754)寒露后三日,偶抱小恙的文学家、金石学家王昶应其弟子吴廷韩的邀约,师生们在济南泛舟登高、赏画赋诗,小饮抒怀,好不畅快。几十年后,在王昶的记忆里,那次秋游仍历历在目:“忆乾隆甲戌初秋,予薄游山左,寓吴凌云运使署。今香亭侍郎执经之暇,往往呼小艇,泛大明湖,登历下亭,上北极阁,望鹊华两山,青螺矗立云表,沿缘葭苇以归……”而且雅集当时所填的三叠长调《西河》(同吴廷韩由 山河还至历下亭,晚荷已尽,芦雪翛然。时寒露后三日也),他也收入了自己刊刻于嘉庆十二年的《春融堂集》:“微雨过,红衣冷。薄霭不沾明镜。芦花偶惹鲤鱼风,闲鸥警醒。清游曾寄集贤知,长笺写遍幽景。(词作者原注:时出赵子昂《明湖秋瑟图》展玩。)更唤酒、银瓶素绠。少消除、天涯旅兴。回忆江关路迥。想渔庄、雪藕丝莼,应向梦中寻,谁重省?”

众荷凋残,芦花胜雪,微雨过后,师生相携,陶醉于泉城的朗朗秋光之中。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曾强调“济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最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而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是有些画意。”(《大明湖之春》)

而老舍先生眼中那确是有些画意的济南秋色,自然亦早就成为丹青高手笔下的妙境。 山又名鹊山,王昶师生所望之“鹊华两山”即鹊山和华不注山,亦即元初大画家赵孟頫的代表作《鹊华秋色图》中的两座山。据云,赵孟頫从山东罢官回到家乡浙江湖州后,在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底为好友周密绘制了一幅纸本水墨设色山水画,描摹的就是周的祖籍济南东北华不注山和鹊山一带的秋景,以多种色彩调合渲染,虚实相生,笔法潇洒,意境清旷,满纸恬淡闲静,好一派田园况味。画面上最重要的是两座山:右边突兀耸立着的华不注山双峰挺秀呈三角形,左边的鹊山则状如牛背。画家自题曰:“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来归,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氏,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曰鹊华秋色云。元贞元年十有二月。吴兴赵孟頫制。”该图绘制的是济南郊区平川洲渚、红树芦荻的烂漫秋色,左边鹊山和右边华不注山遥相呼应,刚柔相济。画家创造性地将水墨山水与青绿山水融为一体,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技法,画面上农舍隐隐、轻舟数叶,林木草卉茂杂,农人怡然渔牧,牛羊悠然觅食。鹊山用披麻皴法,山峦浑厚,深静凝重,设花青色;华不注山正面用荷叶皴、侧面用解索皴,主脉分明,形势峭拔,设石绿色,山顶微染赭石;汀岸、平原则用长披麻皴,房舍人畜、芦荻舟车等精工细描,设色清淡明丽,风格秀雅,俊逸苍古,为历代收藏家所珍爱。清康熙年间,《鹊华秋色图》收归禁宫御览,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值得注意的是,在乾隆十九年那场寒露后三日的游赏中,不仅王昶他们游历的路线和所见景致与《鹊华秋色图》何其相似乃尔,而且中途小憩时还展玩了赵孟頫的《明湖秋瑟图》!从画名揣测,应是前者模山后者范水,均乃泉城秋景佳构。遗憾的是,《明湖秋瑟图》今已佚失,空留画名供后人怀想。

当然,除了咏菊雅集寄情怡性,文人墨客在清泠泠的秋光中,大多是“自古逢秋悲寂寥”,亦正所谓宋玉悲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辩》)。元杂剧《王粲登楼》乃剧作家郑光祖根据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登楼赋》和《三国志·王粲传》敷衍而成,说的是王粲家贫学富,恃才傲物,流落荆州,郁郁寡欢。在许达的邀请下,王粲与之同登溪山风月楼,“鲈鱼正美,新酒初香,橙黄橘绿可开樽,紫蟹黄鸡宜宴赏”,正应开怀畅饮,王粲却道:“忆昔离家二载过,髩鬓边白发奈愁何。无穷兴对无穷景,不觉伤心泪点多”,不由得秋思连连,醉而思乡。许达说:“时遇清秋,阶下有等草虫,名寒蛩,又名促织,此等草虫叫动,家家捶帛捣练”,遂吟《捣练歌》一曲:“……秋天秋月秋夜长,秋日秋风秋渐凉。秋景秋声秋雁度,秋光秋色秋叶黄……寒露初寒寒草边,夜夜孤眠月前。促织促织叫复叫,叫出深秋砧杵天。谁能秋夜闻秋砧,切切悲悲悲不禁。况是思归归未得,声声捶碎故乡心。”一连串的“秋”字,合成失意书生心头之无尽悲愁。而潇湘馆里多愁善感的林妹妹也不免有感而发,在《秋窗风雨夕》中连用十四个“秋”字来表达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心境:“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是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还有,白居易的《池上》实写寥落的秋景:“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不免让人想起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孟郊在《与韩愈、李翱、张籍话别》时见秋意阑珊,也情不自禁动了归心:“客程殊未已,岁华忽然微。秋桐故叶下,寒露新雁飞。远游起重恨,送人念先归。”而另一唐人陈季卿在秋风瑟瑟中恋恋不舍地别妻离家,哀哀吟道:“月斜寒露白,此夕去留心。酒至添愁饮,诗成和泪吟。离歌栖凤管,别鹤怨瑶琴。明夜相思处,秋风吹半衾。”(《别妻》)

柿子、山楂、石榴等寒露时节的典型水果鲜艳饱满,给萧飒的秋天染上一抹抹璀璨光华

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已耄耋的陆放翁胸膈患疾,从立秋一直病到近寒露,身体才有所恢复,淳朴的乡邻们都为他高兴,纷纷替他设宴庆祝。为此,八十五岁的老诗人写了一组题为《嘉定己巳立秋得膈上疾近寒露乃小愈》的绝句,第一首便道:“八月吴中风露秋,子鹅可炙酒新篘。老人病愈乡闾喜,处处邀迎共献酬。”陆老夫子六十六岁开始便闲居故乡山阴,生活简朴甚至清苦,“半饥半饱随时过,无客无书尽日闲。童子贪眠呼不省,狸奴恋暖去仍还”“清泉白米山家有,盐酪犹从小市求”,白粥果腹、与猫为伴,倒也闲适。虽然行走已不甚便利,但读了一辈子的书却仍是心头最爱,故道:“寸步须扶本常事,细书妨读却闲愁。”何况还可以赋诗小酌自娱:“小诗闲淡如秋水,病后殊胜未病时。自翦矮笺誊断稿,不嫌墨浅字倾欹”“小诗苦思凭谁赏,绿酒盈尊每独倾”。让人感喟的是,这位曾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遣怀的爱国诗人,在人生进入倒计时,却是何其的从容坦然:“客疾无根莫浪忧,今朝扫尽不容留。饭囊酒瓮非吾事,只贮千岩万壑秋”“老境情悰例如此,不须惆怅感余生。”

陆游老夫子在这组绝句里还说:“粥香可爱贫方觉,睡味无穷老始知。”又云:“一枕鸟声残晓梦,半窗竹影弄新晴。屏深室暖秋垂老,粥美蔬香疾渐平。”可见,他老人家的病,是靠喝粥吃素和充分的休息慢慢调养痊愈的——众所周知,米粥可以健脾胃、补中气,又惠而不费,是秋季中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的上佳食品。而这也正符合寒露时间的养生原则——寒露时节气候变冷,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此时的养生应以保养阴精预防秋燥为主,宜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舒达阳气,可减少血栓形成的可能。同时,也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中医学认为,寒露过后,避免受凉对于身体的保健十分重要,凉鞋该收起来了,以防“寒从足生”。除了足部,脾胃、颈部和腰部也不可暴露受凉。同时,因为胃肠道对于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在寒露节气应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的食物,宜多吃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百合、沙参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的食品。水果可选梨、提子、荸荠、香蕉等,蔬菜可选胡萝卜、冬瓜等,以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因为粳米、糯米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故早餐最好喝温热的药粥,如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还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和保持一定的室内湿度。或许,陆老夫子还曾服用具有清热解毒、清上泄下之功效的凉膈散吧,该方剂为清热剂,出自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药物组成有芒硝、大黄、栀子、连翘、黄芩、甘草、薄荷、竹叶,主治上中焦邪郁生热证,即面赤唇焦,胸膈烦躁,口舌生疮,谵语狂妄,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等。临床常用于治疗咽炎、口腔炎、急性扁桃体炎、胆道感染、急性黄疸型肝炎等属上中二焦火热者。

明代嘉靖年间文人邱云霄有五言律诗一首,叙写寒露日与老友重聚的情形,题为《寒露同李洗松宿方塘书舍》,诗曰:“露重怜今夕,秋深试薄寒。溪声乱篱落,月色动柴关。菊密欲藏径,花娇故傍栏。相看疑梦寐,秉烛问更阑。”其尾联情思怆然,与杜工部《羌村三首》之名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如出一辙——寒露过后气温日渐降低,加之大自然的肃杀之气此时易积郁在心,也易伤肺,故应特别注意心血管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炎等的复发,并适当增加文体活动,以保持乐观情绪。同时,还应随时备好急救药品,防止因气温骤降而引发哮喘、中风、心肌梗死等突发疾病。运动方面,则需结合自身身体状况确定运动方式及运动量。

寒露时节,除了前文所言的吃螃蟹、赏菊花,我国民间还有吃寒露糕和登高望远的习俗——寒露往往和传统节日重阳节在同一时段,天气由凉转冷,核桃、莲子、板栗、芝麻等大量上市,人们在花糕的中间夹上核桃仁、芝麻等,称为寒露糕、重阳糕,寓意步步高升。同时,登高望远,抒怀寄情,亦正当时。

“寒露柿红皮,摘下去赶集。”寒露时节最典型的水果是柿子,还有山楂和石榴,它们或紫或红的果实无不鲜艳饱满,丰美诱人,加上漫山遍野的红叶和千姿百态的菊花,给萧飒的秋天染上一抹抹璀璨的光华。不过,怀才不遇的文人往往只见秋的凋零,不见秋的壮硕。比如鬼才李贺《感讽》:“晓菊泫寒露,似悲团扇风。秋凉经汉殿,班子泣衰红。本无辞辇意,岂见入空宫。腰衱佩珠断,灰蝶生阴松。”而另一唐人李郢羁旅客途,起早赶路,但见“野店星河在,行人道路长”,不由得感慨“草色多寒露,虫声似故乡。清秋无限恨……”(《早发》)——秋虫唧唧,天籁胜诗,乃人间极致之美,只可惜懂得欣赏的素心人并不甚众。

来源:千龙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