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官之际回看《声生不息》,印象最深刻的不只是一个个舞台,反而是对于港乐本身越来越完整的一个印象。
如今可以肯定,这并非一档消费情怀的综艺内容,那些精彩的舞台本身更像是一颗颗钉子,挂起港乐的一个个精彩瞬间,进而串联起港乐发展的一系列故事。它仿佛一部纪录片,邀请港乐黄金时代的亲历者、见证者与仰慕者,讲述港乐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声生不息》的几轮主题竞演,选题从“少年事”到“成熟时”,从“一生所爱”到“城市记忆”,从个人命运到社会缩影,一代代港人把港片里的“尽皆过火”过成了生活,也写成了歌。其中有情绪流转,《一生何求》响起时难免惆怅,回忆斯人;更有理智规劝,听《沉默是金》每每微笑颔首,仿佛老友慨叹。
由此才能明白节目“时代音综”的定位,相较于单纯的呈现舞台,音乐在这里成为一双翅膀,带观众跨越时空、遇见港乐最好的时代。而那个时代留下的情感与情怀,成为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文化同根性的见证与诠释。
而节目所串讲的这个故事,不但影响着今天的华语音乐,并带来那个黄金时代的经验参考,更以全新的节目讲述方式,探讨着当下我们需要怎样的音综,行业该如何打开新的内容。在收官之际,这些影响或许值得进一步探讨。
在五十年港乐发展中,看到“中华文化的根”
香港不大,一条五台山道就是香港文娱史,却曾具有辐射亚洲的文化力量,而粤语片与粤语歌,正是打开香港本土文化的两个起点。
1972年,导演楚原找到邵氏影业老板邵逸夫,申请将他的新片《七十二家房客》拍成粤语片,那时的粤语片还往往被认为是本土小市民消费的粗制滥造内容;同年许冠杰在哥哥许冠文主持的TVB节目《双星报喜》里首次演唱《铁塔凌云》时,粤语流行歌地位更排在英语歌、国语歌和粤剧粤曲后面。
结果,《七十二家房客》于次年上映,以562万票房刷新香港票房纪录,甚至击败了李小龙的《龙争虎斗》;《铁塔凌云》则一经传唱迅速火爆,多年来都有香港港歌之称。香港文化,也从此起步。
刘靖之在其著作《香港音乐史论》中将1970-1990年列为香港流行歌曲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其背景是1970年之后香港成为中国最富有、最先进的城市。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香港市民阶层的活跃和港人意识的觉醒,让港乐成为辐射华人圈甚至整个亚洲文化的重要符号。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黎熙元在《声生不息》里说:“当时香港的影视歌基本上垄断了整个华人世界。”
而在回归25周年之际,《声生不息》在这段故事里找到了最具生命力的部分:港乐的兴起是时势造就,更有深厚的文化根源。
从1970年代走来的郑国江先生在节目里回忆当年几位作词人:他希望传递中国人不怕艰难、坚毅、对事物包容的精神;卢国沾则有很多家国大义的东西,如《万里长城永不倒》;黄霑先生对于唐诗宋词滚瓜烂熟,所以在他的歌词里经常传达传统文化与思想。
这种对传统文化、道德与精神的传递,让港乐从一开始就具有了在价值上与华语乃至东亚文化圈的同源性,并成为此后港乐中最亲切、熟悉的符号。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亚太研究所所长冯应谦认为港乐里“有一种中国文化的根”:一是音乐方面有很多中国的旋律和节奏,“最流行的歌手如林子祥、容祖儿、王菲,除了欧西流行歌都有一些很中国小调感觉的歌曲”;第二是价值观方面,“当时很多填词人都是读书人,把自己的价值观写在里面”,这些歌曲劝大家重视家庭,坚守人生的意义与奋斗。
于是观众时隔五十年听到了《念亲恩》,记录了在七十年代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到家庭的可贵,表现出了中国人的家庭观念;而林子祥重新唱响1978年许冠杰的“劝学歌”《学生哥》,今天的人们仍然能汲取力量。
更多的情怀也蕴藉于港乐的音符中。“港乐与我共此时”一期,以《狮子山下》开头,以《东方之珠》合唱落幕,一首是香港走向辉煌的市民记忆,一首是走向新时代的大情大爱。港乐记录的不只是人与事件,更是时代与集体记忆。所以在回归25周年之际,港乐会成为表达情绪最好的一种方式。
从流行文化,到情怀记忆,再到城市烙印,港乐的辉煌是市场、内容与时代共同造就的结果,有其不可复制性,但对于正处于建立文化自信、商业模式和音乐人逐渐成熟的当下,未尝没有借鉴意义。而这种完整的形象,正是《声生不息》打造沉浸式时代感的成功。
沉浸式时空下,解码“声生不息”的秘密
在《声生不息》里,除了港乐黄金时代的亲历者,还有许多彼时的见证者出场。
李健回忆说:“遇到那些熟悉的香港歌手们,总能想起沉迷粤语歌曲的青春岁月。”进入黄金时代的港乐,恰好遇见内地流行音乐的启蒙。从南海之滨输送到内地大街小巷的CD、磁带,成为热爱音乐的年轻人们最早的音乐情怀。而这些旋律也成为装点时代记忆的符号。
2021年,这种往日的情怀在互联网空间快速裂变,无论是在短视频平台《处处吻》《月半小夜曲》翻唱、二创的火爆,还是港乐歌手们获得广泛认知,正在让港乐本身成为一种贯穿时代的文化语言。
音乐的价值,由此进一步体现。《声生不息》每期最后都会有一首全场合唱的经典歌曲,这些歌甚至是大部分观众都能跟着唱下来的。这是港乐的魅力与时代的魔法,如此的大众认知度和破圈程度,在近年来的音乐圈已经越来越难。
港乐 “声生不息”的秘密,值得文娱行业更长期的参考。比如相比黄金时代的香港音乐行业,如今已经搭建成熟的数字音乐生态有资本投入、有产业规模也有市场需求,内容反而成为主要的短板。只有做出真诚的音乐,有情感、记忆和价值输出,才能让大众唱起来、记得住。
踏实肯干、敢于创新,是《声生不息》讲述的“狮子山下”的故事,也在沉浸式的时空里成为一种正向价值的分享与传递。
在文娱行业需要打开内容新空间的当下,《声生不息》以时代感与沉浸感重新解码音综内容的尝试,未尝不是这样一种精神的体现。以年轻人为主的内容受众群体,正不断对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长视频的优势恰恰在于更长期的陪伴感、沉浸感,以及打通价值和情感的共鸣感,这也成为《声生不息》能够持续获得正向反馈的原因。
进一步来看,文娱产业的整体发展和对外输出,也会给行业不断带来机遇,比如目前影视综内容的质量提升并频频登陆海外,也提供了与80年代后香港文化近似的一种环境,通过捆绑推出,也会给内地音乐带来机会和新渠道。在行业内外部环境的改善下,我们或许可以期待文娱产业的更多可能性。
港乐的新时代,文娱行业的新可能
随着《声生不息》的播出,港乐正在重新获得生命力。首期节目播出后,曾比特和炎明熹的热度快速提升,曾比特的《初恋》不但拿下现场观众投票第一,更在随后登上各大音乐平台热榜。
从行业角度看,一种音乐生态的生命力就在于推新歌、推新人的能力,而随着《声生不息》的播出,港乐似乎正在大众视野重新打开这方面的可能性。除了新人之外,如《蜚蜚》《圆》《高山低谷》等近十年来的香港新人新作,也获得了广泛传唱。
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打开为港乐带来了新的机遇,如曾比特和炎明熹,就是通过参加近年来香港的歌唱比赛脱颖而出,表现出了市场的活跃性。反过来看,香港地区归入大湾区战略并进一步融入华语文化圈后,也在获得更多的市场红利。
从市场角度看,华语音乐正在迎来一个多元并包的复合市场,年轻人培养起丰富的音乐喜好甚至覆盖了之前认为的小众音乐,包括近十年来的港乐音乐人张天赋、林家谦、陈咏桐、曾比特、AGA都不乏拥趸;同时,经典港乐年轻人也不会拒绝,而且会加入玩梗、互动的网生玩法。
而港乐的新生命力,似乎可以视为文娱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伴随着经济环境和内外文化交流的开放,正在酝酿新的发展机遇。
不只是《声生不息》这档综艺,今年6月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还联合智慧大狗共同推出“粤好听”特别音乐企划,如王霏霏的《偏偏喜欢你》、演员黄觉的《不装饰你的梦》和袁娅维的《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等,这些内地歌手翻唱的粤语金曲,成为进一步带动港乐热度的推动力。
内地歌手可以尝试港乐创作,而且伴随着行业越来越成熟,这种跨界与创新能力是不断在提升的。此次参加《声生不息》的歌手中,毛不易、单依纯、王源等年轻音乐人也有非常精彩且敬业的表现,尤其惊喜的是安崎的表现,成长于内地偶像培养体系的她,却让观众看到了她作为“歌手”的进步,其《自作多情》舞台更获得了原唱周慧敏的公开发文肯定并感谢翻唱。
正因如此,在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声生不息》讲述的故事不仅是关于港乐黄金时代的过往与情怀满满的现在,更是关于一个璀璨的港乐未来。芒果TV、湖南卫视联合TVB,用情感串联记忆,更同心奔赴明天,通过对港乐的沉浸式呈现作为例子,讲述当下共同面向的机遇与希望。而对于文娱行业来说,无论从内容的创新性还是价值传递的模式,《声生不息》所提供的思路也值得进一步参考。
免责声明:
中国网娱乐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