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行一善终得福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1)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宝库取宝喻

比如我们到一间宝库去取宝物,作为自己的家产,所取的宝物,除非是取摩尼宝珠,不然的话,永远都是少,不是多。摩尼宝珠就是如意珠,本身是清净无垢、不受污染的,而且能够消除垢秽,能够变化众宝,也能够消除灾难,这就是摩尼宝珠。因此,相比之下,取任何其他宝物都有所不足。从这里可以看出,如果是“念弥陀专复专”的话,那不只是多,也是大,也是胜,也是无上,正如梵语“摩诃”,有大、多、胜的含义。

古来对《阿弥陀经》“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句经文的批注各不一样,都没有像善导大师所解释的那样要简不繁。《阿弥陀经》所说“少善根福德因缘”,有的拆开来解释,“善根”是什么意思,“福德”是什么意思,“因缘”是什么意思;善导大师并不加以拆解,而是整体解释为“随缘杂善”,可说精要确当。随缘而修的善就是杂善,杂善必定是随自己的缘,不是随佛的缘。

如果以同本异译的《阿弥陀经》来对比的话,更能显示出善导大师所作的解释是非常精要、非常确切的。玄奘大师的异译本,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这段经文玄奘大师翻译为:

非少善根诸有情类当得往生。

“少善根福德因缘”七个字,玄奘大师只翻译为“少善根”三个字,简单讲就是“少善”,不能以少少的善作为往生极乐世界的根本,作为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

如果就梵文,也就是上个世纪从尼泊尔找到的两种版本的梵文《阿弥陀经》来看,一种版本说:

不可唯以下劣的善为根本的。

鸠摩罗什大师所翻译的《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这里说“不可唯以下劣的善为根本的”。另一种版本说:

众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国。

众生——愿往生的人,不能以在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自力所修的任何善来往生的。

所以,无论从玄奘大师所翻译的,还是两种梵文字所讲的,都跟善导大师的解释是一致的。也就是:自己所修的,都是“杂善”,都是“少善”。

对此,我们可以比量得知:以五戒为因,所得的果就是生而为人,五戒就是“为人”的正因正果,若欲生天,则善少而不能;如果以五戒的善要往生极乐世界,那就更不相应,更是少善,而不是多善。如果以十善来讲,十善之因,它的正果就是上生天界,要将之作为往生极乐世界的因,就太少了。以四禅八定的功德来讲,这个因只能获得色界天、无色界天的果,如果要作为往生的因,那就同样不可能,因为这种善依旧是少,而不是多。所以,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所修的,梵文《阿弥陀经》就说,此世所修的善行,都是不足以往生极乐世界的。

慧净法师《第十八愿善导释》

日行一善终得福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