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有很多描绘儿童天真的诗句,也有很多描绘农村风光的诗句,当儿童与村庄结合起来,又是另一种别样的趣味。
清代诗人高鼎在《村居》中,这样写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整首诗描绘出了农村旖旎的风光以及散学归来孩子们的好玩天性,读起来活泼轻松,又富有乐趣。
宋代也有一位非常著名的诗人,也以同样的题目作词一首,描绘出了另一幅其乐融融的“村居图”,他就是辛弃疾。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赏析他笔下的这一首《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01词和词牌名
初读此词,我们会发现,这首词和高鼎的《村居》在题目中就有所不同。辛弃疾的这一首多了“清平乐”三个字。那么,“清平乐”又该怎么理解呢?
很多人多知道,这是一首词,而“清平乐”是词牌名,其中“乐”的读音取四声“yue”。在以前的很多词作中,我们也接触过一些耳熟能详的词牌名,比如“忆江南”、“卜算子”等。
顾名思义,只有词,才有词牌名。词又和诗有何不同呢?
词是一种配合音乐便可以歌唱的作品,和诗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句式上面,词的句式长短不一,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一般会分为上阙和下阙,又被叫做“长短句”。
02初读把握难点
文中有三个字音需要特别注意。
“翁媪”中“媪”读三声“ao”,意思是老妇;“小儿亡赖”中“亡”读二声“wu”,但并不是现代汉语中讲的赖皮的意思,而是指孩童的淘气、顽皮。
之所以这首词读起来朗朗上口,也在于它的平仄押韵。
在读词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上阙中,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的读音韵母都是“ao”,下阙中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的读音韵母都是后鼻音“ong/eng”。
古代诗词的一大特点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在读这类诗词的同时,我们的脑海中就会情不自禁地随着诗句,浮现出一幅乡村生活图。
03细品感悟情感
看到“村居”这个词,我们脑海中立刻会浮现出乡村生活、农家小院等场景,那么,在这首词中,辛弃疾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乡村画面呢?
词的上阙中,作者抓住了“茅檐、草、溪、翁媪”这些乡村事物引入,描绘出了一幅清秀、宁静的画面。
这些景色都是农村生活中最常见的,此景再配上“吴音”,翁媪相互取乐,闲适中透露出浓浓的情,便真的是让人瞬间陶醉了,瞬间便进入了那清幽之境。
下阙中又将镜头从相敬相爱的翁媪身上拉到了嬉戏的孩童身上。
看那大儿子毕竟已经懂事了,在田间锄着豆田的草,老二在门前编织鸡笼,最小的孩子最淘气,在溪头剥着手中的莲蓬,一个“卧”字将小孩子各种姿势囊括其中,将小儿的无赖尽现。
整幅画面,作者又用了一个“溪”字串了起来,让整体显得连贯而完整。
可此番情景,不过也只是寻常人家,又何以引发作者如此的感怀呢?这要从辛弃疾的经历讲起了。
04境由心生知作者
辛弃疾所生活的南宋,战乱分起,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深受战争的迫害。
辛弃疾一生目睹了太多太多的家破人亡和妻离子散,在他的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人民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也希望自己也能从这种战乱纷争中走出来。
直到某日,他选择了离开。他来到了江西信州上饶村,而且在这里一直住了十八年。
这个地方远离战火,让他的身心得到了很好的滋养。在他晚年之时,看到乡村这其乐融融的平静生活,不仅心中又生起层层感动,因此,便做了此诗。
05再读自悟品生活
在辛弃疾所描绘的这幅画面中,我们同样能体会到的是农家孩子的懂事。
也许也是这苦难的生活,让孩子们过早的理解了大人的不容易,都在帮忙做着家务,承担起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好让做父母的能暂且歇一歇。
辛弃疾在看到这幅温暖的乡村画面之后,触景生情,用质朴简洁的语言将这份感动记了下来。
整首诗一方面在写农村生活,一方面更是在写自己的心境,在写一种别样的生活情趣。宁静的乡村,祥和的人家,有事做,有儿孙绕膝,这大抵是人世间最幸福的事情了。
(本文完)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诗妹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