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宋朝(说起宋朝大家都知道)(1)

宋朝重文轻武,是不争的事实。当年宋太祖赵匡胤,为避免重蹈晚唐藩镇割据的覆辙,索性把地方州府军队的精壮力量,全部收归中央,统编为“禁军”。宋朝初期还采取“将从中御”、“更戍法”等举措,掣肘武将的权力,使得武将地位一落再落,长期倍受压制。

然而,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宋朝的边塞地带,仍然存在着一些类似藩镇的将门世家。驻扎西北的“折家军”便是其一,他们拥有武装队伍,军事可以自主,官职可以世袭,从唐末、五代至北宋,他们家出了十一代将领,而历代君主非但不压制,反而时常奖励……究竟是什么,让他们获得如此“特权”?

我想知道宋朝(说起宋朝大家都知道)(2)

折家军的崛起

据史料记载,折氏为羌族折掘氏后裔,党项族,世代尚武,主要聚居在今陕西、山西交界一带。折氏家族的崛起,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史书记载,唐朝后期,折氏首领折宗本曾担任振武军所隶五镇都知兵马使。此后折氏家族便活跃于历史舞台,折宗本的儿子折嗣伦官至麟州刺史,孙子折从阮任府州刺史,其间虽历经五代乱世,折家始终屹立不倒。

(一)灭北汉,神助攻

公元979年正月,宋太宗亲征北汉,折御卿随军出行。三月,折御卿奉命率折家军,从晋西北围剿北汉军。

得令后,折御卿先挑选了六十名侦察兵分两组分别进入岚县、岢岚县侦察敌情,摸清情况后,折御卿率领三千多名折家军东渡黄河,兵分三路,日夜兼程赶往岚县方向。第一路为主力,在岚县十里外扎营,第二路带着雷石、箭矢在岚县五里外的松树林中埋伏,第三路高扬折家军大旗,击鼓鸣号向岚县高调进军,引敌人入围。北汉军中计,被四面包围,彻底溃败。

之后,折御卿又屡出奇谋,带领折家军先后攻破了岢岚、岚州、宪州等多处州城,彻底阻断了辽国援军、歼灭了晋西北部的北汉军,为最终攻灭北汉、统一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想知道宋朝(说起宋朝大家都知道)(3)

(二)子河汊,克契丹

公元994年,契丹派一万多人攻入府州境内,折御卿在其归途布下埋伏,最终歼敌五千余人,缴获战马千匹,契丹军中太尉、司徒、舍利等二十多人战死。宋太宗听闻,十分诧异,派人问折御卿,契丹军怎么这么轻易就进来了?

折御卿便将敌人的计划和自己的策略一并道出:“敌人沿着山涧峡谷小路进入,谋划从我侧后剽掠。但臣早两天已得到谍报,于是决定先放敌军进来,然后在其必经的‘子河汊布下埋伏,等敌军满载而归之时,趁其不备,将其一举击败。”太宗大喜,赐给折御卿大旗三十杆,以壮军威。

子河汊一战令折御卿声威大震,勒浪、鬼族等部族纷纷请求内附,折御卿把他们迎入塞内,安置在府州以南。可惜战后不久,折御卿便积劳成疾,患了重病。契丹军得此消息后,决定趁机入侵府州,以报子河汊之仇。谁知折御卿不顾病情,硬是亲自出征。契丹军听说折御卿出马,只在边境处扎营几日便撤军了。

我想知道宋朝(说起宋朝大家都知道)(4)

折御卿带病出征后,母亲曾派人送来家书劝他回去治病。折御卿对来人说了这样一番话:“(我们折家)世受国恩,边寇未灭,御卿罪也。今临敌弃士卒自便,不可。死于军中乃其分也,为白太夫人,无念我,忠孝岂两全!”说完泪如雨下。第二天折御卿便病故于军中,年仅三十八岁。宋太宗因失去良将哀痛不已,追赠他为侍中(副宰相级),并为他建立祠庙,赠庙额“显忠”。

我想知道宋朝(说起宋朝大家都知道)(5)

折御卿的智勇和忠诚,令世人钦佩。而他,只是折家众多优秀将领的一个代表。在他身后,还有太多太多折氏父子兄弟前仆后继、舍身许国的故事。如折宗本“临危致命,不顾其死,见义有勇”,折克行“勇于用兵而仁于拊下”,折可适“公不事权贵,不为势力所夺”,折惟信在抗击西夏的战斗中为国捐躯,还有折御卿的儿子折惟昌也是抱病出征,逝于途中,临终留下一句“古人受命忘家,死于国事,分也”……

《宋史》谓其“自从阮而下,继生名将,世笃忠贞,足为西北之捍,可谓无负于宋”。所以,即便在一个武将备受压制的时代,折家军依然是历任大boss心中无可替代的存在。

考古学家戴应新曾感慨道:“折氏世世将门,子弟多为武艺娴熟、跃马弯弓之健儿,在风沙滚滚、贫瘠荒凉的陕北一角,在大河上下、长城内外,以数千之众迎战夏、辽两大强敌,屏蔽西北,写下了轰轰烈烈又极为悲壮的一幕”。

一个边塞家族,为保国安邦,以寡敌众,与敌人东荡西杀,传十一代,历二百多年,这在中国历史上,恐怕是唯一!而这座塞外铁师的丰碑,应永远屹立于人们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