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错换了主题的正月习俗————正月十五元宵节,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来历一句话?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来历一句话(被错换了主题的正月习俗)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来历一句话

被错换了主题的正月习俗————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正确的称谓应该叫上元节、灯节,又称小正月。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释道儒三教同时推崇的节日。 那元宵节的主题内容是什么呢?大部分人都会说,吃元宵。其实元宵节的主要含义还真不是吃元宵,而是灯节!吃元宵则是近代中国人错换了元宵节的节日主题。 正月十五为何叫元宵节,就应该从它的来历和形成过程说起。农历正月也叫元月,在古汉语中“夜”称做“宵”或者“夕”。所以,元宵就是正月十五夜的意思,准确的说就是元夕,上元夜。也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由此可见,元宵节与食品元宵(汤圆)根本不是一个概念。到了近代,正月十五吃元宵成了最大的民俗,于是中国人把这种糯米有馅料的元子,重新赋予了一个节日名称。 根据古代道教“三元”(上元、中元、下元)的概念,正月十五是“上元节”,习俗以观灯为主。到了汉魏之后,佛教兴起,上元节燃灯的习俗又与佛教发生了联系,特别是唐代佛教大兴,官民普遍在上元节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因此遍布民间,从而形成上元张灯、观灯、游玩的习俗。 古代上元节的这些习俗,我们可从历代文人留下的诗词作品中窥见一斑。如,唐代诗人李商隐描写上元节的诗有:“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的场景。 又如,宋代的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一词中也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些诗词都是描写上元夜,城中官民呼朋唤友,携手相伴在城中戏耍游玩的情景,甚至闺中女子也可以出来夜游与观灯。而在这些诗词中,几乎没有描写节日饮食的内容,更没有吃元宵的情况。 可见,历代以来上元节就是灯节,观灯是节日的主要内容,而吃元宵是节日的附属内容。完全不像现在,上元节变成了元宵节,内容也从观灯变成了吃元宵。 另外,从节日起止来看,古时的上元节是一个时间段,不像现在正月十五仅仅放假一天。具体说,农历正月十三是灯节的上灯日,而正月十八日才开始落灯,叫落灯日。而吃元宵是节日的内容之一,其他的节日食品还有面条。因此民俗有“上灯汤圆落灯面”的说法,意思是正月十三上灯时吃元宵,当然十五也要吃元宵,到了正月十八落灯时,就要吃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