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走了,你不用找我了,以后我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我!你不该有我这样的儿子。再见了,爸爸。”南京市六合区一名小男孩天天(化名)给家人留下这样的纸条后离家出走了,家人四处寻找无果后无奈报警。

这是我观看安全教育平台时,无意点开的一则新闻的内容,写的是13岁男孩不满爸爸夸“别人家的孩子” ,愤而留书离家出走的事情。

这样的事情,似乎很常见,我一直在想,孩子们知道离家出走的意义吗?还有些以伤害自己想来伤害家人的孩子,他们又知道亲人的真正含义吗?

有一天,孩子跟我说:要是我受了伤,你会很心疼吧?

我诧异了,问:那是肯定的,不过,你为什么这么问呢?孩子说,她看了一本书,叫《天蓝色的彼岸》,讲一个小男孩去世后,以灵魂的身份又回到人间的故事,看得她哭了好几回,而且,她已经看了好几遍了。

故事开篇,小男孩骑自行车出去买笔,在路上被大卡车撞倒,离开了人世。而在出门之前,他跟姐姐大吵了一架,他说自己恨家里所有人,永远也不想回来了。而姐姐对他说:你出去了就别回来了。

于是,男孩出去,却因车祸去世了。这样的伤害无法挽回,仍在世间的亲人会有怎样的悲痛?

《天蓝色的彼岸》这本书,就从离世的小男孩的视角,委婉生动地展开了亲人、同学、老师们对他的怀念。

书中,家人的悲痛,看得让人窒息。这也是我认为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孩子们需要阅读这些内容,家长也需要去读这样的内容。当孩子和家长因为这些内容的阅读而达成心灵的共鸣时,亲子阅读对孩子的世界观的影响,也就悄悄形成了。

天蓝色的彼岸优美句子摘录加感想(对生命意义的反向思考让我们更热爱生命)(1)

不可多得的书,我看的是这个封面的版本

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下面这一幕:

小男孩去世后,家人每天都会到墓地看他,对着他的墓碑说说话,家里被悲伤笼罩。男孩去墓地时,刚好看到的就是他父亲对着墓碑说话的场景。

我和爸爸在那里站了一会儿,他一直盯着我的墓碑,我一直盯着他,我们都很悲伤。最后,他看了看手表,说:“再见,哈里。”我说:“好的,爸爸。”虽然我明知他听不见我的话。

接着他又说:“明天我会再来的,哈里,就和平时一样。”

我说:“好的,爸爸。不要觉得每天都必须来这儿,一周一次就行了,或者一个月一次也行,或者干脆只在我生日那天来看我就行。我不会介意的。如果你想要出去度假,会有一段时间不能来,我也会理解的。爸爸,我宁愿你这么做,也不想你时刻这么悲伤。

看到这场景时,我也哭了。

我看完全书,似乎对生命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亲人的爱、同学的爱、老师的爱,如果都要等到成为了飘忽的灵魂,才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体验,那是多么让人悲痛的事情啊。

著名作家周国平曾经这样评价这本书:

用童话解说死,生动地描绘了死后灵魂从了断尘缘到走向新的生命轮回的过程。它告诉我们:死不是绝对的终结和虚无。它教导我们:要珍惜生,但不必畏惧死。

孩子跟我说:她最大的体会也就在于此,当小男孩哈里想跟同学说话,想回答老师的问题,想触摸亲人,却什么都做不到时,她的内心最是悲痛。

我们有句古话,叫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但这句古训,现在有多少人能懂,又有多少人会往心里去?

但,这本书,却通过另一种途径,通过一个我们都知道不是真的故事,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到生命的可贵。

作家安妮宝贝曾这样评价《天蓝色的彼岸》: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其实是他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他们如何面对死亡的命题,决定了他们会如何选择对待生命的方式。所以这本书的意义不仅仅是对孩子,它的纯真简朴的道理,一样适用于成人。

天蓝色的彼岸优美句子摘录加感想(对生命意义的反向思考让我们更热爱生命)(2)

本书作者:艾利克斯·希尔,英国作家,本书被称作"21世纪最伟大的人性寓言"

孩子上学去后,这本书,我又看了很多遍,书中,有很多细节,孩子看时,并没有体会到深意。比如,人在到了另一个世界后,先是在一个叫作“他乡”的地方,但是,很多人因为心愿未了,就一直在这个地方徘徊。当他们心愿了却,就会走向一个纯美的世界,那里,叫作“天蓝色的彼岸”。这些人当中:

这些人,是书中的小细节,却是社会的大现象。童书中,也有社会,所以我认为,童书其实是适合所有群体阅读的书。

天蓝色的彼岸优美句子摘录加感想(对生命意义的反向思考让我们更热爱生命)(3)

这本书被孩子带到学校去了,我只能凭记忆写作了

阅读让人成长,共读让我们的沟通更顺畅。我是喜欢阅读儿童书籍的考拉,阅读让我们走得更近。欢迎关注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