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实习生 陈静仪
编辑 | 朱洁树
『思想界』栏目是界面文化每周一推送的固定栏目,我们会选择上一周被热议的1至2个文化/思想话题,为大家展现聚焦于此的种种争论与观点冲突。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单身女性争取冻卵案和民航总院医生被刺事件。
单身女性争取冻卵案:冻卵技术能给女性带来生育自由吗?
12月23日,徐枣枣(化名)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案在朝阳区人民法院开庭。这是我国首例未婚女性因“冷冻卵子”而引发的一般人格权纠纷。该案再一次将未婚女性“冻卵”,或者说未婚女性利用辅助生殖技术的合法性问题呈现在公众视野中。冻卵技术为什么总能引起社会关注?这一“生育保险”真的保险吗?冻卵技术和未婚女性生育权有什么关系?这一技术的发展是否能推动性别平等和社会公平?
根据原卫生部2003年发布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人类精子库相关技术规范、基本标准和伦理原则》(卫科教发[2003]176号),辅助生殖技术必须符合社会公益原则,“医务人员必须严格贯彻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不得对不符合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法规和条例规定的夫妇和单身妇女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这意味着,单身妇女因为不符合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法规和条例规定,所以无法实施(包括冻卵在内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目前,该案尚没有结果,法院将择期再次开庭。
自2015年徐静蕾公开承认赴美冷冻卵子后,未婚女性通过冷冻卵子来延长生育期成了一个颇为引人关注的话题。阿sa、林志玲等女星公开承认冻卵,BBC在2017年跟踪报道了赴美冻卵的中国女性,携程则在2018年7月宣布为公司中高级女性管理者提供10至200万元及7天年假,使她们能享有冻卵等高科技辅助生育福利。对于30至40岁、经济条件相对富裕的未婚女性而言,赴境外冻卵似乎提供了一种推后生育年龄、兼顾事业与家庭的可能。
冻卵的新闻之所以一次又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是因为“冻卵”为现代女性承诺了突破生理年龄的可能。充满生殖焦虑的女性称之为“世界上唯一的后悔药”。在现代社会中,女性适合生育的生理年龄往往和现实中的学业、职业、情感发展路径相矛盾。从生理角度上看,关于“女性最佳生育年龄”的讨论屡见不鲜。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沈浣认为,30岁之前是女性最佳生育时间。她强调:“整个社会大环境下,很多女性做不到30岁之前生孩子,但从医生的角度建议,女性在35岁之前要生育最佳。这是因为,女性大于35岁后卵巢储备功能逐渐下降,即卵巢内可生长发育的卵泡数量减少;同时卵母细胞的质量也有所下降,使得胚胎染色体异常的比例上升,最终导致自然流产的发生以及出生畸形胎儿的风险增加。同时妊娠期间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然而,随着女性受教育机会及工作机会的增加,30岁之前完成生育常常和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相冲突。按照现有标准计算,女性一般在24、25岁左右才能完成硕士学业,步入职场。如果要读博士,那么毕业的时间会延长到30岁前后。作为职场新人,即使公司提供产假和育儿假,也很难保证生完孩子回来,还能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另一方面,随着女性在婚恋关系中主动性的提升,未婚女性对待婚姻、家庭的态度更加谨慎。她们希望以更成熟、清晰的姿态寻找到适合一起养育下一代的伴侣。
因此,面对这种社会年龄和生理年龄的冲突,在工作、自由恋爱的同时,冷冻卵子以延长生育时间的确实是一个诱人的选项。
被称为“生育保险”的冻卵技术真的能安全、有效地延长女性的生育时间吗?现有冻卵技术面临哪些瓶颈和问题?
冻卵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金钱、精力以及情绪等成本,而得到的可能是并不高的成功率。果壳网编译的一篇文章指出,冷冻的卵子是有保存期限的,因此冷冻卵子并不是越早越好。冻卵以及之后解冻卵子、使用试管受精不仅需要投入钱和时间,还可能面临很多情绪上波动。“为了使生育一胎的成功率达到75%,一个34岁的女性需要冷冻10个卵子;37岁的女性需要冷冻20个;而42岁的女性需要冷冻60个才能达到同样的成功率。”即使成功受精,高龄产妇仍需要面对妊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高血压、糖尿病等妊娠并发症。
即使在未婚女性可以无条件冻卵的美国,也不乏对这一技术持观望态度的女性。美国作家Abby Rabinowitz在《我为什么不愿意冷冻卵子》一文中指出,从经济角度看,冻卵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了巨大的商机。她认为,苹果、脸书等公司为女职员冻卵付账的做法是在欺骗女性进行长时间劳动,除此以外,“实质上是在为这项新的生育技术背书。”2013年,冻卵作为一种新兴的辅助生殖技术才脱离“实验性”的阶段。美国生殖医学协会伦理委员会(Ethics 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Reproductive Medicine, ASRM)2018年指出,从长期来看,这一技术对于后代的健康而言,仍然可能存在一些未知的影响。鉴于冻卵这一技术的医学有效性和长期风险性尚不明确,女性不应该过度依赖冻卵技术。
而今,徐枣枣一案再次引发了关于未婚女性生育权的热烈讨论。据当事人说,2018年11月14日,她通过相关检查确认身体正常、卵子健康,但医院以单身女性不得接受冻卵为由拒绝对其予以冻卵。“橙雨伞”发文指出,现有情况下,卵子的复活和体外受精需要提供结婚证,所以未婚女性冻卵不会挑战已有社会秩序。也就是说,未婚女性的冻卵需求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并不冲突,未婚女性冻卵不会直接导致单亲家庭的出现。选择冻卵的未婚女性大多是因为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婚姻对象,希望通过冻卵技术,确保未来结婚之后,可以和丈夫一起抚养孩子。
此外,独身女性利用冻卵、体外受精等辅助生殖技术在未来成为单身母亲则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一方面,《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17条中规定“公民有生育的权利”,未婚女性也应该拥有生育权。另一方面,与因无保护性行为而被迫独自抚养孩子的单亲母亲的女性相比,主动选择花费高昂费用,以期在未来成为单亲母亲的女性一般拥有更高的受教育水平和收入。如果说冻卵体现了性别之间、未婚已婚之间生育权的平等性。那么如果开放了未婚女性冻卵,下一步是否将是政府补贴手术费用保证低收入女性生育权呢?根据第一财经的报道,为了鼓励女性生育,提高生育率,日本浦安市已提出公费补助女性冻卵。
最后,未婚女性无条件冻卵还与争取性别平等相关。“橙雨伞”指出,根据《人类精子库基本标准表和技术规范》,男性出于“生殖保险”的目的,可以无条件成为自精保存者,一方面允许单身男性冻精,另一方面禁止单身女性冻卵,看起来有违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男性可以无条件冻,而女性却不能冻,这就是妥妥的性别歧视。”然而,果壳网的文章则指出,冷冻精子技术先于冷冻卵子数十年,目前已经发展成熟,而卵子的冷冻、解冻技术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并非是研究者有性别歧视才先选择先发展冷冻精子技术,而是与冷冻精子相比较,冷冻卵子,尤其是解冻卵子本身的所遇到的问题确实更多,也更为复杂。
随着冻卵等生殖辅助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必然有利于女性控制自己的生育权,从而缓解女性因生理原因而面对的生殖压力,推动性别平等和社会公平。另一方面,面对冻卵等新兴技术,不仅是女性个体需要了解其利弊和发展前景,做出个人决定,法律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也应该积极面对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毕竟,不论对于个人、社会还是政府而言,生育都是一个重要且无法回避的问题。
民航总医院医生被刺:如何让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12月24日凌晨5点多,在本该拯救生命的北京市朝阳区民航总医院发生了一起恶性伤人案件。行凶者以锐器刺伤被害人,致其颈部严重受伤,并因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初始的震惊之后,整个事件逐渐被公众了解。患者是一位九十五岁且身患多项疾病的老人;凶手是这位患者的儿子;医生被害时正在工作。根据亲历者的描述,在这项恶性事件发生之前,经手患者治疗的医务工作者曾多次受到患者家属的指责和威胁。事件发生后,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出这不是医患纠纷问题,而是非常严重的刑事犯罪。新闻联播随即指出“医者仁心,不能让医者寒心”。12月28日,《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表决通过。
医疗行业从业人员和公众都注意到,类似的事件并非第一次发生。2012年3月26日,一名男子突然闯入哈医大一院风湿免疫科医生办公室,疯狂的挥刀砍向办公室内的医务工作人员和实习学生,最终造成一死三伤的惨痛结局。不幸去世的被害者王浩,是一名刚刚收到香港大学医学博士录取通知书的研究生。2013年10月31日,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王云杰被患者以匕首刺杀身亡。在他生前,已经累计完成各种鼻内镜手术3000余例、耳显微手术2500余例。2016年10月3日,儿科医生李宝华被患者家属持刀杀害。曾被李宝华老师指导过的医学实习生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潸然泪下。2019年10月22日,肛肠科医生冯丽莉被她的患者持刀杀害。在此之前,冯丽莉医生刚刚结束扶贫任务,10月22日是她返回医院工作的第一天。医院、社会、国家如何尽可能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患者和医生之间如何才能互相理解,彼此信任?
此次事件发生之后,震惊于同行的不幸遭遇,失望、愤怒和恐慌在医疗行业从业者中迅速蔓延开来。对于一线医生而言,一方面要面对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会频繁面对患者的不解和怀疑。医生的工作不仅仅是维持自己生存的饭碗,也是在治病救人,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本应得社会的理解和尊重。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北京积水潭医院医患办主任陈伟指出,这次的极端恶性事件是一起刑事案件,不是一般的医患纠纷,不能代表当下的医患关系。但是,这一事件带来的影响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对立情绪。
医院、社会、国家如何尽可能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呢?丁香园《伤医悲剧发生后,他们是这么做的,我们呢?》一文指出,这次暴力事件不能被简单归纳为医患纠纷,而是针对医生的暴力事件。通过总结美国、中国台湾、澳大利亚、印度等地针对相关事件的处理方式,作者呼吁媒体、政府以及医疗机构能切实改善国内医疗从业者的工作环境,给逝者足够的尊重,同时也让生者安慰。
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发生,卫生医疗部门不仅需要提高风险意识,还需要和公安部共同协作。根据原卫生部2012年5月发布的《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贯彻执行的紧急通知》(卫发明电〔2012〕10号),各级卫生部门要“对门急诊、病房等重点科室、部位,实行24小时安全监控;要落实24小时安全值班制度,加大内部安全检查和巡查防范力度,严格昼夜巡查制度,要加大门急诊、病房巡视力度,增加巡视密度,及时发现可疑人员,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同时“协调公安机关向二级以上医院等重点医疗机构派驻警务室”。
在12月28日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表决通过,将于2020年6月1日起施行。它是我国卫生健康领域内的第一部基础性、综合性的法律。新京报《立法防“医闹”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出台》一文指出,针对医闹事件,该法明确作出规定:“全社会应当关心、尊重医疗卫生人员,维护良好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秩序,共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疗卫生人员的人身安全、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威胁、危害医疗卫生人员人身安全,侵犯医疗卫生人员人格尊严。”
缓解医患之间的对立情绪,需要全社会理性看待医学的有限性和不确定性。患者不是消费者,再多的金钱也不可能买到健康保障。现实不是医疗剧,科学和医生不能治愈一切病痛。《X医生:大门未知子》这部影视剧中塑造了一个永远不会失败,可以凭借高超手术技术治疗任何癌症的主人公。但在现实中,医生无法为患者提供包治百病,甚至能让人长命百岁的灵丹妙药。很多时候,现实正如纪录片《人间世》中呈现的,即使在全国最好的医院,医生们拼尽全力也无法挽留年轻的生命。
良好的医患关系对于好的治疗效果而言非常重要,而这种信任需要医生、患者以及整个社会共同努力。一方面,医生需要有机会倾听、回应患者的问题和担忧,尽可能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目前,医疗资源匹配失衡,医生工作压力过大也是阻碍人性化服务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患者及家属也必须尊重医生,和医生友好地沟通。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科勒管理学院教授Pete Hamburger的研究指出,粗暴无礼的态度以及对医护人员医疗水平的质疑都可能增加医护人员工作中的失误。即使医生本人都无法察觉的轻微冒犯,也会给医护人员造成无意识的压力,让他们对手中的工作无法集中注意力。Insight视界《医生杨文之死:没有人能置身事外》一文指出,如果我们对医生的遭遇置身事外,甚至冷言相向,那么,立志从医的人可能越来越少,导致看病越来越难。
这次事件中,感到愤怒、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杨大夫和她的家人朋友,也不仅是所有治病救人的一线医护人员,也包括了所有心怀正义和公道的普通人。”希望类似事件不要再次发生,让医院这个救死扶伤,给生命以温暖的地方始终被阳光照耀。”这不仅是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所代表的医护人员的愿望,也是每一个普通人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