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如何证明自己的能力(想做个好编剧你先要学会)(1)

做编剧,第一要点就是多看电影多看剧本。

剧本看得多了,自然就会写剧本。

就像小说看得多了,自然就会写小说一样。

但是,剧本是什么?是一堆分开约一百场戏的三、四万字物体?

如果你根本沒受过专业训练,怎么看剧本都是毫无头绪的。就算是你有几十年电影经验,也不一定就能完全通晓剧本里的学问。很多观众以为,不就是看剧本吗?像看小说那样就行了呗,唉,还是让我来告诉你吧,告诉你一些连写剧本的编剧也不太懂的剧本的架构、作用。

其实,很多编剧之所以不懂看剧本,是因为忽视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剧本主要是给导演看的。看的人主要是从制作角度出发。剧本是用来拍电影用的,所以要懂制作才能看懂剧本。若是连这重点也不懂,却以为自己能判断剧本好坏,那就是,发神经。

首先,剧本中的故事部分绝不重要,因为故事好不好早应该在故事大纲中解決了,早发现故事不好,那还写甚么剧本?

看剧本有八大重点,来吧,大家一塊儿研究研究。

1. 人物设计

故事以人物为核心,剧本能否塑造出色人物,从外型、语气、独特身体语言、性格、名称、说话及能力表达方式等等,都是吸引观众的重点。如何设计既具特色又互相配合的各项特点,从中可看到创作人功力所在。

大家可以回亿一下《这个杀手不太冷》,当中Luc Besson设计的孤寂杀手Jean Reno干嘛爱捧着盘栽?疯警长Gary Oldman为甚么总是戴着walkman,爱把头脸贴近他人嗅个不停?好的人物设计必然令观众耳目一新,这是剧本中最需要关注的重点。

2. 人物关系

正反兩方的关系,由最传统的杀父仇人到好朋友反目成仇,又或是情侶、夫妻对立,要设计既合适又矛盾的关系,整个故事当下吸引力大增。美国盛行既合作又终日针锋相对的odd couple,中国有西游记中不羁孙悟空与烦死人的唐三藏,金庸有呆郭靖与俏黄蓉。

人物关系是故事发展的基础,设计出色自然抓住观众的心,看剧本要盯住这点。

3. 节奏

一部电影从过去六百多个镜头发展至好莱坞动作片的兩千多个镜头,年轻观众对节奏的要求,除了急剧以外,还有影像上的模糊化。剪辑技巧、运镜、音效、配乐、人物动态、对白等等,综合混成节奏强劲的感觉。

偷格式的动态表达、碎镜组合、不连贯的动作剪辑,任何方式也可以用详细文字表达在剧本上。这种独特的创意强调是有必要的,否则不可能令导演掌握到创作原意。那些拒绝任何镜头及画面设计文字,出现在剧本上的导演是废柴过气物体,別理他们就成。

4. 布局

伏线、布局是专业编剧的必须具备能力,剧情需要布局,每场戏、每段对白的表达都需要布局,这是重要的讲故事技巧。不懂布局或布局设计差,平铺直述表达内容,剧本的技巧未及水平,故事精彩也于事无補。

5. 场面设计

这是国内编剧普遍最失败的一点,场面设计涉及各种效果及画面设计,只懂玩文字便难以掌握。今天电影中的场面设计太多都涉及电脑特效,国内导演几近百分百是特效盲,何況是编剧,再加上不懂得从场景开始构想剧情变化,场面毫无设计可言非常合理。

6. 气氛凝造

你可以透过小说感受到作者刻意凝造的气氛,在剧本中当然同样可以表达出来。场境、时间、道具、特別效果、环境变化,都是编剧作为气氛凝造的重要工具,从剧本的描写中可看到创作人对这方面的力量。

气氛从开始到紧凑再步入高潮直至爆发,剧本必须清晰交待,高手自然手到拿来。

7. 对白设计

这方面国内在尖酸刻薄、臭骂人等对白都得心应手,但真正全面有出色表现的剧本太少见,反而台湾用心搞的偶像剧相当不错。

8. 画面设计

这方面说过太多了,观众热爱画面冲击力,设计由剧本开始,所以编剧的脑海必须有立体画面空间构想能力,还要懂电脑特效及镜头运动。

八大重点,都必须从剧本中仔细挑出,逐一分析、过滤、推想,好的剧本有其所有,更且不容易被超越。看剧本,绝对不容易,我再举个例子,你是出色的艺术家,走进著名建筑物里,你给迷住了,因为空间运用、各种比例、用色、阳光利用、建筑用料、建筑风格,每方面你都能挑出他的精彩之处,各项融汇在一起又达到和諧。情況跟看剧本一样,懂得看才能看出埋藏的精彩。

很多人以为自己非常聪明的看明白了剧本,其实他错了,他只是懂得看中文字,不是文盲而已。

知道怎么看剧本,就知道怎么写剧本。

你试试看?!

剧本医生是如何读剧本的?

当好剧本医生的两大挑战是“编剧的抵触心理”和“剧作的语法”。那该怎么破?用师傅的话说,就是要找到沟通策略——把剧本评估报告当做剧本来写,不仅要有一以贯之的主题,还要步步为营,层层推进,讲究逻辑和节奏,逐步建立信任,最终给出实质性的建议。

编剧如何证明自己的能力(想做个好编剧你先要学会)(2)

具体说来,有以下五个要点:

1.明示暗示,我已懂你

读懂原作者用意(初衷),是职业剧本医生的最起码要求。切忌因为仓促读稿,产生误解或者遗漏重要信息,再自以为是地提出批评意见。这极不专业,会从根本上丧失原作者对你的信任。

编剧如何证明自己的能力(想做个好编剧你先要学会)(3)

为此,反复读几遍剧本,做好详细笔记是省不了的工夫。

评估内文的前戏,通常是点明剧作的优点。这既能给足作者和制片方面子,又能维持评估本身的客观性,削弱敌意。考虑到别人请你出手,不是来听马屁的,优点彼此心知肚明,所以建议点到即止,和缺点的提及率相比,大致三七开即可。

然后试着去概述作者已经明确的用意,譬如剧作是什么主题、角色为何如此设置……如果有必要,不妨依据你的理解写一稿故事短纲和人物介绍,作为沟通的基础。

真正的挑战在于发现作者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地方,甄别哪些是作者想好了却没写好,哪些是作者根本就没想好。这需要剧本医生自己有丰富的创作经验。

譬如,新手编剧往往会陷入“知识的诅咒”——为了描写某个行业,读了大量资料,觉得每一个细节都非常有意思,都有强烈的愿望分享给读者。于是乎,在写作时大量提及专业术语和背景介绍,企图增加真实感,但往往过犹不及,造成静态的信息量过大,挤压了情节和情感的表现空间,拖沓了故事节奏。

又譬如,作者写了太多的人物小传和前史,几乎每个人都可以独立成书,但剧作空间有限,无法巨细靡遗地交代他们的前史和动机,很容易造成作者自己懂了,观众却看不懂的局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步之遥》,近十个编剧用多块黑板同时创作,最终把几部电影的信息量强行压缩到一部电影里,增加了普通观众的观影障碍。

一个职业剧本医生,不仅要能读懂字里行间的表意,还需要还原作者的创作状态。哪些地方是他有感而发,一气呵成的;哪些地方是他被迫无奈,生编硬来的。如果你能一眼识破,让原作者发出“我当时就是这样”的感慨,你就建立了初步信任。

2. 不仅懂你,我还懂行

小说可以写到哪算哪儿,天马行空也无妨。相较之下,电影剧本则限制重重,自有其一套语法和规范。职业剧本医生在评估时,除开发表主观看法,更有必要拿出客观标尺来进行裁度。

从技术角度,有剧本的基本写作规范——不能出现大量的心理描写和形容词、文学剧本不能出现太多的摄影提示、场次数目需要注明、分场要合理、总片长要适当……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从故事角度,则首先需将类型片和文艺片区分开来。若是类型片,则需考察是否有明确的起承转合(关键情节点的分布是否合理)、人物是有没有成长弧线(结尾时主角是否解决了开场的困境)、是否符合子类型的剧作规律(譬如“爱情轻喜剧”类型中,男女初遇一般会产生冲突)……

简言之,剧作好坏不是以审读人的个人好恶所决定的。在进行具体分析时,需要遵循有已成体系的剧作标准。

此外,善用专业术语,也能够增强行文准确度,提高沟通效率,譬如:

“观众搞不懂为什么我要看这个故事”就是“缺乏共鸣基础”。

“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就是“主题模糊”。

“前半段像《建国大业》,后半段像周星驰”就是“调性转换”。

大家不妨借机瞟一眼术语的样子:主题、人物、节奏、对白、情感、场次、类型、格局、体量、设定、气质、桥段、题材、逻辑、代入感、调性……

编剧如何证明自己的能力(想做个好编剧你先要学会)(4)

3. 勘定主轴,集中发力

就像剧本需要有一个主题,评估也需要有一个主轴,以此避免用力分散,失去焦点,甚至得出相左的结论。

主轴该如何找?

反复思考:如果只允许指出该剧的一个问题,你会指哪一个?

进一步思考:它是致命的吗?其他的问题是否是由它引起?是不是解决了它,就顺带解决了其他问题?

有创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剧作是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往会因小失大,造成更多混乱,让读者不从从何改起。解决方案是重拾大局观,找到那个最根本的问题,让所有的分析和建议都紧紧围绕它展开,反复论证,再三强调。

举几个这类问题的典型:主题模糊(没有主题或者有多个主题)、视点混乱(从角色A视角到B视角再到上帝视角,且视角切换没有帮助叙事)、结构断裂(像在看两个故事)……这些都只是举例,每一份报告都是为剧本量身定做的,某种手法在影片A中可能是最大亮点,在B中可能就是致命缺点。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编剧如何证明自己的能力(想做个好编剧你先要学会)(5)

4. 破中有立,切忌自嗨

挑了半天刺,又不给解决方案,是最讨人厌的一种情况。这里不讨论如何提建议(这个问题太大,不便在此细谈),只强调提修改建议时应该有的职业素养:优先尊重客户需求、适度克制个人趣味。

本质上,编剧医生是服务方,目的是帮助委托方实现其想要的效果,而不是借此创作你个人风格的作品,或者炫耀你的编剧手艺。

譬如,剧本明明是一部为市场定制的无厘头喜剧,也许没什么艺术追求,但有明确的卖点和用心的细节。此时,评估就需要定位在“如何进一步帮助剧本提高市场接受度”上,分析目标受众的需求,再评估现有剧作是否已经达到了制片方想要的效果,如果没有达到,该如何提升。

而非职业的做法,则是拿个人口味说事,说什么“喜剧的本质是悲剧”呀,“恶搞不是喜剧,搞笑不是幽默”云云,再给出和原片调性截然不同的修改建议。请谨记,喜剧形式千百种,都无所谓对错,这不是你表达自我的地方。

套用韩少的话说就是:写原创可以放肆,写评估就要克制。

编剧如何证明自己的能力(想做个好编剧你先要学会)(6)

5. 拆解剧本,数据说话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剧本医生可以帮到老编剧的原因之一,就是与剧作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得以冷静审视。这已然十分可贵,如果还能更近一步,从全新的维度来进行拆解,就更靠谱了。

新维度有很多种,包括参考影片分析、网络舆论分析、市场环境分析、剧本数据分析等等。这里着重聊聊数据,不过不是漫天忽悠的大数据,而是实实在在的基础数据。

如果可以用数据说话,就不要吝惜。譬如:

作为一个动作片,剧本长达4万字,成片势必过长;

剧本OS过多,统计发现,几乎每三场就有一大段OS;

角色过多,全片共出现了40个有名有姓的角色,造成视点混乱……

主角在第32场时才出现,出场过晚;

第一个情节转折点是在剧本的近三分之一处,前面全是信息介绍和反复铺垫,造成节奏拖沓……

显然,相较于感性的纯文字概括,数据更加客观理性。在更精细的评估报告中,还可以用表格、曲线图、流程图、饼状图、关键词云图甚至雷达图来辅助表达,给读者最直观的视觉展示。

以上只是从宏观上粗略介绍了一个专业评估报告该具备的5个要点。更具体的要求,没办法也没必要在此详述(估计以后我也不会再专门介绍了)。总之它几乎跟写剧本一样复杂,会耗掉一个审读人,甚至一个审读团队大量心血。一份足具分量的剧本评估的费用超过10块钱一个字,其实物有所值。

在当下,剧本医生虽未成主流,但至少已被部分行业巨头所认同。相信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工业化加速,会有更多编导、制片从中受益。

最后,是时候兑现承诺了:把RMB和EXP送给你。不过前提是你——编剧或者制片方——手头有优秀的剧本或大纲想要开发。

来源|金象微电影网

编剧如何证明自己的能力(想做个好编剧你先要学会)(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