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生发

编辑:修谱师陈一维

题记

木必有源,根固而叶茂,水必有源,源深而流远。物固有之,人亦类然。岂有为人父、为人子、为人孙者,可不思其本源乎? ――胡铨

(一)

我姓刘。我常常为此而骄傲!因为,刘姓是一个人多口众的大姓大族。截至2013年,刘姓有人口近7000万,占全国人口的5.34%,在王、李、张之后排第四位。当然,我丝毫没有贬低人口数量不多的诸姓的恶意,只是说说我的心里话罢了。也许是好奇,也许更是对宗族文化的崇尚,我多次对刘姓追根溯源。虽然,目前说法尚不统一,但是普遍认为刘累是刘氏的始祖。

古代为什么地主都姓刘的(彰尧显祖振汉兴邦)(1)

图片来自网络

刘累生于夏朝后期,曾经跟着精通养龙(尽管生物学不承认龙这种神奇动物的存在,但是传说如是)技术的豢龙氏学过驯化龙的本领,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驯养4条龙,因而被孔甲赐姓为御龙氏 。刘累在为孔甲养龙时住在今河南偃师县南 。后来,由于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雌龙,刘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带着家眷南逃到鲁县(今河南鲁山县)躲了起来。刘累的子孙以刘累的名字为姓氏,他们就是中国最早的刘姓。 据有关史料记载,刘姓郡望达27个,其中有名的有18个,而“彭城郡”是刘氏使用最普遍的堂号,因为彭城刘氏源出西汉皇族,时间较早,人口、支脉较多,影响较大,因此被刘氏看作是郡望堂号的正宗。彭城郡,西汉的时候设立,当时将楚国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今江苏徐州)。

古代为什么地主都姓刘的(彰尧显祖振汉兴邦)(2)

图片来自网络

在中国历史上,刘姓称帝称王者自汉高祖刘邦起多达66人,先后建立有西汉、东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后汉、北汉、大齐等王朝或政权。共历时650多年,是中国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记得我曾经见过老式线装本带图的《百家姓》,每逢“劉”姓处必有汉高祖斩龙的画像。当时,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欣喜!

“少志萦怀,两篇宏论警天下;奇冤惊世,六字大谎丧国师。”这是一幅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刘少奇主席的对联。“六字”即指当年强加给他“叛徒、内奸、工贼”的罪名。刘少奇是共和国的开创者之一,任劳任怨为人民服务的公仆, 正如他生前所说,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残酷迫害他,却无法抹杀他在中国革命史册上的光辉。

古代为什么地主都姓刘的(彰尧显祖振汉兴邦)(3)

图片来自网络

重复说一句,我姓刘,我真骄傲!

(二)

我的祖籍是江西省高安县(现已改为县级市),宗祠为茜头金沙刘氏。何为金沙?据我了解,因开居世祖定居高安时,当时居住附近有一金沙台,故取“金沙”。

我的曾祖父芳游公和其兄芳闲公为全干公之子,只是芳游公过继给了嫡亲房下全胜公。兄弟两人系我们迁入湖南省平江县的始祖。我的父亲一九一三年出生于平江县汉昌镇,所以我据此推测芳闲公、芳游公迁入的时间当为清末。

迁入后,我的叔祖、父叔们以银匠为业。刘庆和、刘同庆、刘庆丰、刘庆成、刘同兴,还有蓝同和(我的姑祖父开设),形成的江西派系远远胜过长沙派系,至少垄断平江县金银首饰市场长达数十年之久。单说我父亲的刘庆成银楼靠诚信和技艺也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我第一次回高安是一九四八年夏。回乡后,是否拜谒过金沙刘氏祠堂,我已经没有了任何记忆。我只知道民国三十四年的《族谱》上有我的记载:“隆生:能罗子,字生发,生于民国癸未二月初七日。”那次回高安,我们乘汽车在路上折腾了三、四天才到,根本不是现在的年轻人可以理解的。

古代为什么地主都姓刘的(彰尧显祖振汉兴邦)(4)

尔后,我又回过三次高安,亲手拍下了老屋大门牌面的照片。说到这老屋,它有过自己辉煌的岁月。不知何年何月,我的先祖中出过一位翰林,老屋正门上方悬挂过“翰林第”的大红匾额。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斗转星移,世事沧桑。金沙刘氏宗祠在非常时期理所当然被毁,“翰林第”也只是族人记忆中的含有些许甜蜜的泛黄的一页,漆落尘蒙的老屋大门的牌面在我拍照之后不久就因有碍新院落的修建而被拆除了。

然而,时代的航船一直在乘风破浪前行。金沙刘氏的族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不断地谱写着家乡新的辉煌。《族谱》已经新修。只是在登记时,我的一位堂兄因其父母在江西老屋沦为阶级斗争的牺牲品而感慨地说“修什么谱?早就没有‘谱’了!”他家没有登记,我家也因故没有登记。不过,我至今遗憾!刘氏宗祠也已经于二O一五年重建。其建筑面积约96O平方米,纵深长约6O米,横宽约15米,另有附屋,建筑风格仿原祠堂,雕梁画栋,气势非凡。据说,很多移居在外省、市、县的刘氏后裔,都纷纷到刘氏宗祠寻祖认根。

古代为什么地主都姓刘的(彰尧显祖振汉兴邦)(5)

就在我撰写本文的时候,二O二O年十一月十二日,我的两位堂侄,就是上文提到的堂兄的儿子,回高安市蓝坊镇悼念一位去世的近亲,来去匆匆,在不到十多个小时的逗留期间,沿高(安)丰(城)公路驱车二十来公里专程回祖居地寻访。他俩生于平江长于平江,这是第一次回乡,终于在族人热情引领下,找到了从未谋面过而且已经去世近半个世纪的祖父的原宅。旋即,他又找我要去了民国三十四年《族谱》上他家的资料。

难能可贵啊!——眷眷的乡情,有如一坛醇香的美酒!

朋友,我姓刘,我永远是江西省高安县茜头金沙刘氏的一员!

(三)

其实,如实地说,我们已经是地地道道的平江人了。自芳闲公、芳游公迁平后,我的祖父(叔祖父)、父亲(叔父)两辈人就在平江这块沃土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将自己有意无意地融入了当地的族群。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人们,我的先辈虽然在金银首饰行业有过亮眼的时日,但是从本质上说他们都是遵古炮制的老实人。我祖父的名言是“犯法的不做,浪银(平江话,有毒致人伤亡)咯(的东西)不吃。”我的父亲更是阿弥可怜,他一生遭受到太多的战乱和政治动乱的苦难,是一个“树叶掉下来怕砸破脑壳”的人。所以,尽管我们有着以万寿宫为活动平台的江西旅平同乡会,但是还尽量保持着与当地刘氏族人的密切往来。

古代为什么地主都姓刘的(彰尧显祖振汉兴邦)(6)

那时,刘家祠堂建在西街下贯坪。我的父亲经常带着我到那里去,亲切地称呼祠堂主事人为“爷爷”,老人家也很喜欢我,摸着我的头称呼着我的双名。芳游公已经八十多了,为他准备的一具千年屋(棺材)就寄存在祠堂里。

刘姓毕竟是个大姓大族,平江的刘氏祠堂除县城外,长寿街还有一处。长寿街的祠堂就在河南桥进街口的右手侧。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就到过那里。尽管它已经改成了粮食仓库,但是一踏进大门,一股亲切感就滋润着我的心田——毕竟,我姓刘!

几十年以后的今天,这两所祠堂都不存在了。

可喜可贺的是,平江刘氏的族人十几年前就在安定镇田陌村选择风水宝地新建了一所规模宏大、气宇轩昂的新祠堂。而且,在筹建时还派人到我家征求过我的意见——因为,我姓刘。当时,我真正感动以极!朋友,你现在看看,它的內内外外都是旧祠堂根本无法与之相比的。这是我们刘姓的荣耀!

话又说回去。除“刘庆丰”与我们只同为金沙刘氏族人外,其他各房均为芳闲公、芳游公嫡系后裔。要感谢平江的父老乡亲,特别是那众多的可亲可爱的“家门”(平江对同姓人的亲切称呼)接纳了我们。时至今日,我们这个族群在平江已经发展到了“芳、维、能、隆、卓、述”世系的第六代,总人口达数百余人。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为中华民族的腾飞作出着自已应有的贡献。只是,他们中不少的优秀分子又从平江这块热土上起步,向天南地北发展了,创造着令人瞩目的辉煌——无疑,这是时代巨轮飞速前行的必然,也是我们族群兴旺发达的标志!

朋友,我姓刘。我的根始终在江西省高安县茜头村;但是,我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湖南省平江县人了。我感谢平江以她甘甜的奶汁哺育了我!

因此,尽管已经获得了撰文所需要的照片,我还是抑制不住炽热的景仰之情,立即偕同老伴驱车二十来公里,来到了田陌,专程拜谒了平江刘氏祠堂。久久地伫立于祠堂大门前方,望着“劉氏宗祠”四个遒劲有力的镏金的繁体大字和大门两旁的对联,我不禁思绪万千,从遥远的始祖,到金沙刘氏,再到自己的生长历程,一股巨大的力量油然而生——彰尧显祖 振汉兴邦!

2020年11月16日 平江二中

古代为什么地主都姓刘的(彰尧显祖振汉兴邦)(7)

图为本文作者

本文经作者授权,在今日头条《家谱背后的故事》独家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