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12年前的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举国上下痛悼。为追思同胞、警钟长鸣,全国防灾减灾日设立。到2020年5月12日,已是中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

12年来,我国为防灾减灾做了哪些努力?我国地震预报预警能力到了啥水平?

地震能预报了吗?目前做不到,但大震速报已有质的飞跃

一说到地震,很多人都会问,现在科技都这么发达了,地震咋就不能预报呢?

这一点,实事求是地说,科技还没发展到那一步。在地震灾害来临前,提前发出预报,避免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巨大损失——这在全世界都是个棘手的科技难题。

“中国地震台网测定,某某地方发生了几点几级地震……”如何在第一时间知道哪里发生了地震、震中在哪里、震级有多大……这一系列准确无误的关键数据,对于防震救灾有巨大指导意义。光做到这一点,也并不容易,需要有精密的监测手段和能力。

1976年唐山地震时,花费数天时间,才确定了震中位置。

目前,国内地震约2分钟就能完成自动测报,约10分钟完成正式测报。

从几天到几分钟,我国大震速报能力取得了质的飞跃,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地震预警到了啥水平?重点地区将形成秒级地震预警能力

去年,“四川长宁6·17地震”发生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的“地震预警”火了!

长宁地震刚发生,当地电视、广播、手机上就立刻发出了预警信息,提醒周边居民及时防范避险。一时间引起了全社会关注。

汶川地震的过程简介(这些重大进展令人刮目相看)(1)

地震虽然不能预报,但可以利用电波比地震波“跑得快”的原理,抢在地震到来前,向震中周边区域发出预警,为人们避险争取时间。

虽然从预警到地震发生,只有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但已弥足珍贵。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可以利用这短短时间,组织相关人员疏散或就地避险。

目前,我国已在福建、川滇和京津冀地区建成地震预警示范系统。四川、福建初步具备地震预警服务能力。

未来2至3年,我国还将在南北地震带、华北等重点地区形成秒级地震预警能力。

如何减少地震带来的伤亡损失?严防“楼脆脆”“楼倒倒”,争当“楼坚强”

汶川地震中,有地方的校舍强震之下仍安然无恙,一度传为佳话。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高孟潭表示,“历史上的地震灾害表明,绝大多数伤亡都是由于房屋建筑倒塌。因此,建筑物防倒塌应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关键环节。”

我国地震多发,要想减少伤亡损失,建筑物要争当“楼坚强”。“楼脆脆”“楼倒倒”现象坚决不能有。

汶川地震的过程简介(这些重大进展令人刮目相看)(2)

咋办?

1、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我国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近3.5亿平方米、14万所中小学校舍得到抗震加固。

2、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通过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成地震安全农居2400余万户,在全国覆盖率超过10%,惠及人口6800多万。

3、重大战略重大工程是保障重点。先后完成了近5万项重大工程建设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1300余项重大建设工程中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

“十三五”期间,全国中强地震年均死亡人数环比减少93%,年均直接经济损失环比下降76%。

如何提高救灾能力和应急水平?做好“四项准备”,大灾面前不会慌

汶川地震发生后,数十万军民不怕牺牲,共同投入抗震救灾。速度之快捷、行动之果断,彰显我国制度优势,全世界都为我们竖起大拇指。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应急救灾,建立常态化机制提上了日程。宁可备而不用,也不能用而不备。

汶川地震的过程简介(这些重大进展令人刮目相看)(3)

近日,应急管理部表示,做好随时应对各类甚至同时应对多场重特大灾害事故的应急准备。

一是做好力量准备。健全完善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的中国特色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提高各类灾害事故救援能力。

二是做好应急物资准备。着眼于应对类似于汶川特大地震、1998年特大洪水等应急物资峰值需求,建立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三是做好应急通信准备。加强极端恶劣条件下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建设,保障大灾发生后前后方信息通信通畅。

四是做好应急交通保障准备。着力破解特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难题,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最快速度落实运力资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静原 常理)

汶川地震的过程简介(这些重大进展令人刮目相看)(4)

↑海报设计:陶天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