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去涠洲岛旅行(年复一年在涠洲岛追寻)(1)

跟我去涠洲岛旅行(年复一年在涠洲岛追寻)(2)

跟我去涠洲岛旅行(年复一年在涠洲岛追寻)(3)

跟我去涠洲岛旅行(年复一年在涠洲岛追寻)(4)

跟我去涠洲岛旅行(年复一年在涠洲岛追寻)(5)

陈炳耀是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鲸类研究专家。他自言从2004年“进入鲸界”,到现在仍然对研究中国周边海域的鲸群乐此不疲。

他和自己的学生们一起,在广西发现了上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首例沿岸栖息的大型鲸类——布氏鲸,迄今仍不懈地在观察和研究着这一种群。

布氏鲸很神秘,而涠洲岛出现的这种小布氏鲸亚种则更加神秘,在世界上较少被发现。到现在为止,中国周边发现过的有两个群,一个在南边的泰国湾,一个在北边的中国东海。涠洲岛的布氏鲸是在2018年开始集中出现的。

它们来自哪里?又去向何方?它们如何进食,如何“社交”,又为何搁浅……谈起鲸鱼,陈炳耀自是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没见过“女神”,却发现了“布氏”

中国一共有39种鲸类,但是多数看不到,它们多数都在遥远的外海或深海,只会偶尔因为搁浅被人类发现。

形成规模而且近岸分布,从而让科学家可以研究的,主要只有四种:白鱀豚、长江江豚、中华白海豚和布氏鲸。

白鱀豚有“长江女神”的称号,但是已经功能性灭绝。陈炳耀不无遗憾地说:“在2004年我进入鲸界的时候,白鱀豚就已经看不到了,所以我最终只能研究后三种。”

世界上83.1%的中华白海豚都在中国,因此很多的中国科学家都研究中华白海豚。布氏鲸作为一种大型须鲸,一直数量很少,很难研究。

然而就是这么神秘的鲸,它们的行踪在中国广西的涠洲岛被陈炳耀和他的学生们找到了。

2018年3月29日,这一天在陈炳耀的印象中极为深刻。“网上出现了一个视频,说广西涠洲岛出现鲸鱼与游客零距离接触。涠洲岛是中国最年轻的火山岛,是广西的打卡胜地。在旅游景点出现了这么大型的鲸鱼,而且还是神秘的布氏鲸,轰动了鲸豚界。我赶紧带着自己的学生到了北海。”

结果,第一天出海,他们就幸运地看到了布氏鲸。当时陈炳耀抓拍到的一张照片,至今还挂在他的办公室里:“虽然后来拍过很多漂亮的照片,但是我办公室里只挂了这一张,因为这代表我们发现了上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首例沿岸栖息的大型鲸类。”

事实上,此前陈炳耀关注广西的鲸鱼行踪已经好久了。“2016年,我在广西儒艮自然保护区调查中华白海豚的时候,就听说有渔民看到过鲸,当时我很兴奋。那时候我刚从美国回来,参加过当地的灰鲸科考,对大型鲸类很感兴趣。之后我就一直跟当地保持联络,让他们再看到鲸一定要告诉我,结果一直没有消息。直到2018年3月29日那个视频出现。”

海鸥是寻找鲸鱼的“哨兵”

从发现布氏鲸那一天开始,陈炳耀和他的学生们就开始了年复一年持续监测布氏鲸的工作。

根据他们的监测和渔民提供的信息,布氏鲸一般情况下在12月到次年4月,会集中地来到涠洲岛,而在其他月份只是偶尔出现几头。

“我们监测的时候一般用肉眼来看,辅以望远镜扫描。鲸鱼喷气的气柱可以达到两三米高,我们很远就能看得到。但看不到的时候怎么办呢?大家可能觉得我们会无所事事,但其实我们已经放出了哨兵——海鸥。海鸥经常跟着鲸鱼,吃它们的漏嘴之鱼。海鸥的视角比我们好,我们看不到鲸鱼的时候就会找海鸥,看到它们成群结队向一个地方俯冲的时候,就知道鲸来了。”

发现鲸之后,陈炳耀和他的学生们就会马上开始拍照、摄像,测量和记录水温、水深等。“只要鲸还在,我们就一直跟踪它。”年复一年地持续监测,到现在,已经是他们研究涠洲岛布氏鲸群的第五个年头了。

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涠洲岛到底有多少头布氏鲸?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陈炳耀他们用了两种方法。

第一种叫截线抽样法。就是监测者沿直线走一条样带,记录在这条路线两边发现的鲸鱼数量,折合到样带上。然后根据有效的长度和宽度,算出有效面积,再根据这个面积里的鲸鱼密度,推导整个调查区域内的密度。

第二种是特征重捕法。发现鲸鱼背鳍上如果有缺刻和疤痕,就是比较稳定的特征,可以通过拍照记下来,进行个体识别。那怎么来算数量呢?陈炳耀耐心地解释道:“举个简单的例子可能比较好理解。比如说我们捕到了10只老鼠,在它们身上涂一些颜色或者剪它的趾甲,这样做上标记,我就认识它们了。将这些老鼠放归后,第二天再捕到10只,就看其中有几只是昨天我标记过的,然后可以依照相应的研究模型去推算出这个区域老鼠的数量大约是多少……当然了,我们没办法捕捉鲸鱼,所以就用了照相识别的特征重捕法。实际的具体推算过程很复杂,我们建立了各种模型来推算。”

用两种方法计算之后,陈炳耀他们认为涠洲岛的布氏鲸超过了50头,而且每一年都有变化。

查DNA、飞无人机,还发现了“小团体”

除了掌握涠洲岛海域布氏鲸的数量,研究者还要看鲸鱼群体的年龄构成。

陈炳耀说,判断一种鲸的个体是成年还是幼年,需要这个种群的成年个体长度作为判断标准。而世界上的布氏鲸分成两个亚种,陈炳耀他们首先需要知道涠洲岛的布氏鲸是哪个亚种,才能找到合适的标准。“布氏鲸的大型亚种成年体长大概为15-16米,小型亚种为11-12米。也就是说,如果一头鲸体长11米,在没有其他区分特征的情况下,两个亚种都有可能。”

于是,陈炳耀他们首先要用测DNA的方法,来确定涠洲岛布氏鲸属于哪个亚种。他们收集了三个样本,包括2016年找到的骨骼样本和一头搁浅的布氏鲸样本以及2018年发现的死亡的布氏鲸样本,对它们进行DNA提取和对比后,发现这是小型的布氏鲸亚种。两个亚种不会混群,这就代表涠洲岛的布氏鲸都是小布氏鲸。

接下来,陈炳耀他们需要用无人机垂直航拍鲸鱼的照片,再利用参照物计算它的体长。这是判断它们是否成年的依据之一。令陈炳耀非常开心的是:“我们发现这个群体中的幼年个体大概占21%。这说明从幼崽数量单方面来看,涠洲岛的布氏鲸群体发展趋势是比较好的。”

在对涠洲岛的布氏鲸群有了个体的认识之后,陈炳耀还想知道的是:这些鲸鱼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为此,他们计算了任意两头鲸同时出现的次数,再除以每一头鲸出现的总次数,这样就会得到一个比值,陈炳耀称之为“联系度”。运用“联系度”等数据,经过一系列运算,他们发现:“布氏鲸是会‘搞小团体’的。比如其中三头之间关系可以非常近,但它们跟其他的个体关系很远。”陈炳耀坦率地说:“这是我没想到的。我们研究中华白海豚的时候,发现它们会形成比较大的社群,社群内部的个体联系很紧密,但布氏鲸不是这样的。”

围观鲸鱼吃饭,发现涠洲岛布氏鲸的“新发明”

了解了布氏鲸群体的构成和社会关系,陈炳耀他们感兴趣的下一个问题是,布氏鲸到涠洲岛来,都干些什么?

这就必须从吃说起——毕竟动物的本能之一是吃东西,鲸鱼当然也是走到哪里吃到哪里。

在涠洲岛“围观”布氏鲸的进食方式,在陈炳耀的叙述中,无疑是一件极为有趣的事:“布氏鲸有一个非常简单粗暴的吃饭方式,叫做冲刺捕食。就是看到鱼群后,直接冲过去,张嘴就吃。有时候它可能向右偏一点,我们叫做右冲,向左偏叫做左冲,向前叫做正冲,竖直出来叫竖冲。当然它也有技术含量很高的捕食方法,比如陷阱捕食:把嘴张开到90度,嘴角藏在水下,这样水流就把鱼都带进来了……这两种捕食方式,其他鲸类中也有。但我们发现,涠洲岛的布氏鲸还发展了新的捕食方式。一种是自旋转捕食。这是涠洲岛的布氏鲸独有的:它从鱼群中间上来,到达水面之后张嘴,在小鱼绕成一圈逃跑的时候,它就像一个勺子舀水一样,嘴一旋,吃一大口。”

陈炳耀说,涠洲岛布氏鲸还有另一个比较特殊的捕食方式,也令人惊叹,那就是“合作捕食”:“一般是2到8头鲸将鱼群赶到中间,再从下边螺旋式地游上来,到了水面,这些鲸鱼沿一个方向同时开口‘吃饭’。整个过程同步性非常好,捕食效率非常高。”

当然,除了吃饭,涠洲岛的布氏鲸还会交配、繁殖。陈炳耀说,他们每年都会在涠洲岛发现新生的布氏鲸幼崽。

为了蜕皮迁徙?关于布氏鲸还有很多问号

布氏鲸本来就已经很神秘了,而小布氏鲸亚种更加神秘,在世界上就没有发现几个群。中国周边有两个群,一个在南边的泰国湾,一个在北边的中国东海。

涠洲岛的布氏鲸是在2018年开始集中出现的。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又到哪里去呢?

陈炳耀经过仔细比对识别,发现泰国湾跟涠洲岛的鲸群里,没有一头是一样的,所以它们不是同一个群。

陈炳耀认为,涠洲岛的布氏鲸会从涠洲岛向北迁徙,“从去年的发现记录可以看出,4月28日以后,涠洲岛就没有布氏鲸了;6月29日,人们在深圳发现布氏鲸;7月27日又在浙江发现它们……所以我认为布氏鲸向北迁徙的可能性比较大。”

传统观点认为鲸鱼迁徙主要有两个原因,捕食和繁殖,但是美国科学家 Robert Pitman 和 John Durban 研究南极的虎鲸时有了新的发现。他们认为鲸鱼迁徙也可能是由蜕皮驱动的。因为在寒冷的水域,鲸鱼新陈代谢很低,没办法正常蜕皮,只有到温暖的水域才可以。“蜕皮是鲸必要的生理功能,还可以蜕掉寄生虫或藻类。所以南极虎鲸才不惜花6-8周的时间,迁徙11000公里到达温暖的水域。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涠洲岛的布氏鲸身上也有黄绿色的藻类。它们来到涠洲岛,可能蜕皮也是一种驱动力。”陈炳耀说,对于这个猜测,他们还在进一步研究。

搁浅的鲸鱼,获救后也很难存活

在调查过程中,陈炳耀他们也时有发现布氏鲸受到的伤害。

“有些是螺旋桨割伤的,高速的快艇是罪魁祸首。还有的鲸鱼的头部有渔网。我们在2019年就拍到一头鲸的身上挂了一个非常大的渔网。我们当时想帮它割掉,但是鲸鱼一直在走,我们很难帮它。幸运的是它现在还活着。”陈炳耀他们还见到过一头鲸,上颌有两个凹陷,据推测是长时间被渔网或渔线缠住形成的伤痕。“渔网后来脱落了,但也破坏了它的须板。我们还发现它总是独来独往。其他鲸遇到它的时候,待一会儿就跑了,留这头鲸自己转来转去。”陈炳耀他们于是每次看到它的时候就多跟踪一段时间,看看鲸鱼是不是搞小团体,或者对它有歧视?

但很可惜,不久之后他们就在海上发现了这头鲸的尸体,“当时大家都说不出话来,我的一个学生当场就哭了。”陈炳耀惋惜地说。

这些年来,陈炳耀也参与了一些鲸类搁浅的救助工作。今年4月,在宁波象山搁浅的一头抹香鲸曾引发人们的关注。陈炳耀也远程参与了救助过程。“那头抹香鲸虽然当时在救助人员的奋力帮助下,游回了大海,但非常可惜的是,8天之后,有人在临近海域发现了一头死亡的抹香鲸,从位置和体型来看,很可能就是被救助的这一头。”

2017年11月14日,陈炳耀还参与救助过一头大翅鲸。“当时我们想用人力把它拖到海中,也试着用渔政船的水枪冲出一个沟槽帮它,但都失败了。最后海水终于涨上来了,渔政船将它拖到了海里。当时我们都很高兴。可是非常遗憾,不久后它还是死掉了。解剖的时候我们发现它的脂肪层只有1厘米,正常应该有4-5厘米,所以在搁浅之前它可能就有一些问题。”

陈炳耀说,鲸鱼搁浅时体力消耗很大,水分严重缺失,呼吸孔也进入泥沙,同时它的自重也会对内脏造成压迫损伤,所以搁浅后一般也很难存活。

那么,鲸为什么会搁浅?陈炳耀认为主要有自身、环境和人为三类因素。

自身因素是指,一些鲸鱼有近岸捕食的特性,有时候可能会搁浅。或者如果领航的头鲸出现问题,其他的鲸鱼也可能搁浅。

第二个是环境因素。比如在新西兰,就有一种被称作‘捕鲸器’的地形,它有凸出的海岸以及长而缓的沙滩,外海的鲸鱼因为不熟悉地形就容易搁浅。

鲸鱼迁移需要依靠地球磁力线,如果地磁异常,它走的方向也会改变。比如本来应该沿白色的箭头走,地磁异常时就会沿红色箭头的方向走,可能引起搁浅。

再一个,就是人为因素。由捕鱼等人类活动造成的水下噪声,会破坏鲸的回声定位系统,造成搁浅。海洋垃圾也可能导致搁浅。鲸豚会以为塑料袋是水母,误食后无法消化,影响进食,最后没有力量对抗外来的风浪,就可能搁浅。

那么,普通人遇到搁浅的鲸鱼怎么办?陈炳耀认为,“首先,不是所有搁浅的鲸都适合马上放归。我们要先判断它的健康状况,如果不适合放归,就要先转移到人工环境中,恢复后再放归。所以,在没有专门的搁浅网络的情况下,大家可以打110,警察会找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员。然后专业人员会建立搁浅网络,来有序地帮助鲸鱼。”

但陈炳耀更强调的,是“应该尽量把保护工作做在前边,不能等到鲸豚搁浅之后再救助它。比如在鲸鱼出没的区域,人类需要限制船只的数量和速度。因为鲸鱼一旦陷入有很多船只的区域,它根本就转不出去。”

苦苦追寻后的不期而遇

经过这么多年的鲸类研究,陈炳耀特别希望,有更多人,能更加了解和关注鲸的生存状况:“鲸在海洋生态系统和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想想看,地球上的生命都是碳基生命,几十吨的鲸就汇集了几十吨的碳。另外,它从深海到海面的过程中,可以将深海的物质带到海面来,它的迁徙也可以促成物质的交换。同时,鲸也促进了浮游生物的繁荣。它们的生存状态,反映着我们这个星球的健康状态。”

为了追寻和研究鲸群,陈炳耀和他的同伴们有太多辛勤的付出,但陈炳耀聊得更多的,是那些点点滴滴的收获:“有时海上风浪突然特别大,大家面如死灰,我实际上只在想一件事情——我不会游泳怎么办?还有,出野外几天之后,我们的肤色就变成了古铜色。不过这也有个好处——上岛的时候我们能走岛民通道——如果看起来很白,就要排队走游客通道。经过一天的忙碌,拖着疲惫的身躯回来的时候,我们在海上经常看到荧光藻发出的光,非常奇特。”

当然,最令陈炳耀津津乐道的,还是苦苦追寻后,不期而遇的“鲸喜”——“停船时,可能突然就有一只鲸出现在面前,这种时刻我总是非常非常激动。它可能距离很近,拿着长焦镜头根本拍不下来,要一边倒退一边拍……”

文/一席(公众号:一席) 供图/陈炳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