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家不禁止幼儿园小学化(为什么要禁止幼儿园)(1)

☞ 有家长支持:

家长一:我觉得这不错啊,孩子就是应该玩的。

家长二:这一点同意,幼儿园就应该有幼儿园的样子,而不应该是小学预备班。

家长三:想法是真的好,但是不能只整改幼儿园,既然是衔接,肯定不单单是一方的责任,学校一年级教师也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有家长表示担忧

家长一:输在起跑线上了咋办?

家长二:小学零起点?拜托去看看幼升小的各种面试题吧。

家长三:一年级老师根本不会跟你讲太多零起点的东西,感觉孩子一上小学就掉入了“你会就会,不会就完蛋”的坑。

家长四:最后还不是催生课外辅导,教育改革需要系统性,不能把幼儿园、小学、初中割裂开来。

为什么国家不禁止幼儿园小学化(为什么要禁止幼儿园)(2)

这是一些人总结的幼升小“普娃”、“牛娃”、“超牛娃”的量度标准。而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标准是“5-6岁的孩子会10以内的加减运算。”在上图家长的度量标准中,“普娃”都要会“20以内的加减法”。大大超出了《指南》中的标准要求。

作为父母,很多家长都有紧迫感,生怕孩子跟不上,输在起跑线上。有的家长相信笨鸟先飞,于是让孩子提前学些;还有的家长则是跟风,看到别的孩子学习,自己也要跟上。

有媒体称,作为成年人的家长们,绝大部分是不懂儿童教育的规律的。智慧从自己的角度去认为6岁孩子应该懂得更多,或者从“天才就要喂饱”或“笨鸟就该先飞”的观念出发,在幼儿园阶段给孩子灌输更多的东西。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成为了导致幼儿园“小学化”的关键因素。在这一观点的驱动下,家长不得不带着孩子拼尽全力地向前奔跑。

​“如果都是零起点,那我们不怕孩子学不会。现在是大部分都在学,逼得我们不得不提前学。在这样的同学群体对比下,孩子就会显得很差。”小西妈妈在周围孩子纷纷“抢跑”的压力下,不得不放弃一贯秉承的快乐教育。

家长“望子成龙”的动机可以理解,但过高的期望施加在孩子的身上往往欲速而不达。教育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要在成人的耐心培育下渐渐成长,过高的期望不仅会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和压力,还阻碍了幼儿的身心发展。

同时,家长“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也给幼儿园施加了压力。如果幼儿园不教授能让孩子考上好的小学的知识,他们便让孩子转学到可以满足自身要求的学校。在这样的压力下,幼儿园为了保证生源,选择开设一些小学课程。

吉林省长春市张女士的女儿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然而,在对很多幼儿园进行考察后,张女士陷入了纠结之中。

“我们这儿每周都有外教授课,很多大班的孩子都能用英语和老师对话了。”一家幼儿园的老师一边带着张女士参观,一边介绍着他们幼儿园的特色。

在另一家幼儿园中,张女士了解到,在这个幼儿园学习的宝宝识字量都非常多,很多小朋友都能读简单的故事书,而孩子们每天都有学习生字的课。一位老师骄傲地告诉张女士:“在我们这儿上幼儿园的宝宝,上了小学之后学习不费劲。”

为了能够吸引生源,幼儿园忽略了孩子自身成长规律,而是一味地迎合家长的“焦虑心态”。

再加上,一些教育资源优质的学校在一年级入学的时候仍然设有入学考试,考试内容多为小学课程,其中考试的内容为语文、数学和英语,这三学科必须达到及格的标准,否则就无法进入小学。

家长的焦虑、幼儿园生源的需求、小学入学考试的压力……社会上的种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让幼儿园“小学化”愈演愈烈,屡禁不止。最终苦的是孩子。

—02— “超速”的学前教育消耗的是孩子的童年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

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其中一个在他出生后的第48周开始练习,每天练习10分钟;另一个在出生后的第53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到了54周,一个孩子练了7周,另一个只练了两周。那么,这两个小孩哪个爬楼梯的水平高一些呢?实验结果出人意料,只练了两周的孩子爬楼梯的速度更快。

作家郑渊洁也说过,假设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

然而,当前处于“超速”学前教育中的孩童就像是没有渡过磨合期的新车,车速太快,损耗也将越来越快。

孩子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规律,超出孩子能力范围的知识,容易给孩子带来挫败感,容易造成孩子的厌学情绪。

《中国教育报》曾采访过一名北京市海淀区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小刚(化名)。在上小学前,小刚上了一年的学前班。一、二年级时,小刚觉得老师教授的内容自己都学过,提不起兴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但是依然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但到了三、四年级,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小刚上课注意力依然不集中,学习态度不端正,渐渐的成绩开始下滑,学习也越来越吃力。

有意思地是,小刚的好朋友小明(化名)没有上过学前班,一二年级成绩不如小刚,但到了三四年级,小明的学习越来越轻松。

这样一个案例,恰好契合了郑渊洁先生有关“新车”的比喻。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盖晓松教授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在教育实践中对于认知能力、知识学习、书面语言的早期开发,固然有其益处,但竞争式的过度开发,占据了儿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会使得儿童在其他领域方面的发展需求受到挤压。有相当多的成人过分重视孩子的认知发展、书面知识,也导致了孩子身体锻炼不足。

与此同时,孩子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应付繁重的学业,不仅剥夺了孩子探索世界的机会,更限制了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多彩的童年变得单调和单一。

如今,教育部再次提出要禁止幼儿园“小学化”倾向,这次的政策能够发挥多大的功效,能够帮助孩子更好的渡过“磨合期”吗?

—03— 儿童时代的“磨合期”应该如何渡过?

对于此次教育部发布的《通知》,大部分的人把关注点放在了“幼儿园不得教授拼音、汉字、外语,只准教10以下加减法”,也一刀切地将这一点同“所有学习知识的行为都是小学化”“幼儿园就是玩”划上了等号。这样的认识加重了多数家长的焦虑。

很显然,这种认识是不对的。有文章认为,幼小衔接是有必要的,为进入小学做准备也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功能。但是幼小衔接不是提前学习小学知识,而是为幼儿园进入小学阶段做身心全面发展准备,包括身体和运动、认知能力、学习态度和方式等等。

而幼儿园应该教什么,如何教,如何顺应孩子的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如何为他们提供一个快乐健康的童年应该是《通知》发布的初衷,也应该是各位家长,幼儿园,社会执行《通知》的初衷。

西安某民办幼儿园袁老师说,“掌握度很重要,不要强迫孩子去学,要在游戏总吸收。政策都是有利有弊的,我认为幼儿园孩子学习简单的拼音、计算、英语知识是比较好的。因为现在竞争很激烈,家长都不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于孩子年龄小不能消化所学知识,我们老师都会根据孩子的掌握情况和课程的难易程度酌情教授,游戏 学习的方式,学中玩玩中学,大多数孩子都能学会。”

袁老师的观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端正办学理念,采用正确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因此,小学招生部门应该坚持就近免试入学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招生政策,规范小学招生程序。同时,小学应该加强与幼儿园的衔接,实施“零起点“教育,即将刚入学儿童视为未接受知识教育的学生,严格地从最基本的认知环节开始教育学生。

正如上文所说,家长、幼儿园、小学等种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完善了幼小衔接的双向对接,端正了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态度,家长“抢跑”的焦虑心态也可以随之减轻。

为什么国家不禁止幼儿园小学化(为什么要禁止幼儿园)(3)

教育应该回归到人本身上来,家长、学校、社会应该更加尊重孩子的自身发展规律。教育部发布的《通知》虽然起到了影响和震慑作用,但仅靠一份通知应该无法达到理想的目标。解决幼儿园小学化问题,家长和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该思考的是如何看待孩子和教育。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发表自己观点,并关注作者“悟者空”,阅读更多同类作品。

本文整理自“中国网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