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雨素现在怎么样了(范雨素要能成下一个余秀华挺好)(1)

来自湖北襄阳的育儿嫂范雨素,突然成了“网红”。因为她在自媒体上发了一篇文章,讲述她和她的家庭。在很多挑剔的文字工作者眼里,她文章的文学水平并不高,但那底层视角和流畅不失幽默的文字,足以打动网上的很多普通读者。

我也觉得那篇《我是范雨素》的文章好,不是因为那有名言警句派头、又有模仿痕迹的开头:“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而是萦绕在字里行间的那种独立和自由的气息。

范雨素受过很多苦,因为少时离家出走被家乡人嫌弃,因为丈夫家暴而离婚带着两个女儿。现在过的也不够世俗标准的幸福,她的老母亲在家遭遇拆迁,她的小女儿不能和她一起呆在北京,而要被迫去衡水读书……可即便有这么多不如意,范雨素还是没有被生活压弯腰到只看见地上的尘土。她还是坚持要抬起头,看书,写作。

她是真正脱离了功利心,把文字当做一种发现自己、寻找灵魂的工具,这难道不是最原始、也最动人的写作吗?那些用书斋文艺批评的眼光,说她文字缺乏文学美感,或者用经纪人的成功学思维,断定她无法靠写作出位的,相比显得太过庸俗狭隘了。

范雨素的突然走红,固然首先是因为文字和身份之间存在反差,打破了某种刻板印象。但如果仅仅看到这种反差,而不承认她文章的价值,那才是真正的高高在上的傲慢。写作让范雨素变得与众不同,这个不同并非物质上的贫穷或富裕,而是她内心深处有独立和坚持。

她也为了生活到处奔波,但如范雨素自己所言,她不只是为了“活着”,活着一天一个红薯就够了,她认为“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她关注自己的灵魂和精神层面。举个最简单例子,有多少人会像她一样,在生活困顿不堪时,不图谋着赶紧挣钱,还带女儿去西藏旅游、还给女儿买上千斤的书看呢?

这种文字背后流露出来的独立,不是几个新媒体编辑所能“编辑”出来的。事实上,在范雨素走红之后,有曾经的媒体记者撰文,回忆他十几年前采访过的范雨素,那时就曾介绍她的文章去报纸发表;还有人翻出范雨素2015年在皮村“工友之家”的发言,短短几分钟,她很激动地表达了一个核心意思——希望艺术家和农民工能成为平等的词,希望所有代表职业的词汇都成为中性词。她说即便短时间无法实现,但子子孙孙无穷尽,大家要一起努力。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和诗意。这句被无数人喜欢而又被无数人嘲笑的“鸡汤”,用在范雨素身上真是非常贴切。范雨素是很真诚地在煲一罐正能量的人生鸡汤。她对于遭受的苦难和现实的不合理,有不满,但这个不满恰到好处地停在了自嘲,停在了放弃对抗。在家乡不受待见,她选择北漂;北京不接纳她的孩子,她就送去衡水。无论生活怎么虐她、折磨她,她都不会剑拔弩张的对抗,只是换个场地、换种思维接着活自己的。在屈服和激烈对抗之外,范雨素活出了另一种姿态。

只是在走红之后,范雨素不可避免地要被各方所“利用”。有人会把她当成底层人实现梦想的代言人,有人会希望她像“公知”一样为更多的弱势维权,当然还有人会希望把她当做“摇钱树”,进行最大化的商业化开发。如果她真能成为下一个余秀华,那已是商业时代的最好出路;只希望她不要成为下一个被过度包装的“凤姐”,在自媒体时代红火一时,很快销声匿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