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7日,由慧聪工程机械网主办,长沙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工程机械后市场千人峰会在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上隆重召开。协会领导、行业专家、企业精英和广大客户千余人汇聚一堂,共襄盛举。

企业因环保关停怎么维护(环保趋严维修企业该怎么办)(1)

维修论坛上,大家围绕目前最关心的环保问题、维修企业转型管理问题、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升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企业因环保关停怎么维护(环保趋严维修企业该怎么办)(2)

嘉宾阵容

论坛主持

同力液压机电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学元

对话嘉宾: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维修及再制造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章信才

广州源锋达液压有限公司总经理田小锋

苏州市内田液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晓刚

重庆罗氏柴油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元发

江苏本松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劲松

维修和环保的关系

对于维修厂来讲,环保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维修厂自身的环境,二是发动机排放。

目前,不仅环保政策越来越严,监督检查也越来越严格,包括地面清洁、油污排放、废水回收处理等等问题,各级督导部门都会不定期进行检查,轻则停业整改,重则直接勒令搬走,令维修厂们损失惨重。

章信才:我们跟很多主机厂、租赁公司的方向不太一样,主机厂总希望这个机器淘汰得更快一点,我们就总想办法变慢一点,少用一点配件。但是现在有点难办了,因为对着干的时候面临很多问题。一个是现在不像原来管了,现在有人管了,维修中的油,包括抹布,洗手的废水都不能流出去。所以我们在广州那边有一些企业,可能都整顿得挺痛苦的。

田小锋:广州现在白天能搞维修的只有30%,剩下基本都是晚上。而我因为当年加入慧快修的时候,想评资质企业,就找一个标准化的厂房,找到后的第一个月环保就上了,那时候还没准备搬。当时也被人投诉过一次,环保来查时不仅看所有的排水、油污,还要检查下水道有没有安装过滤系统,非常严格。

周劲松:我觉得环保问题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修理厂要面对的环保问题,一个车间的处理,使用的油,使用的固废的收集处理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我们现在面临很多环保问题,就是机子使用不了了,尤其是在城市里面,比如说在我们西安三环以内很多机子都进不了。这个工程是不让你干的,你要进去,首先环保局罚甲方的款,对这一类机子,现在有很多地方也有一些办法,可以对废气进行处理,或者是对发动机进行改造。但是环保局也搞不清楚,到底谁来认可?只是看机子生产的年月,哪个年代出来的,属于哪个阶段的。改造以后,或者是加到过滤器以后,还能不能继续用?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不同的地区不一样,有的地方可以认,有的地方不认。这个问题也很纠结,当然,这个问题之后,国家也不太可能一刀切,把所有的机子同时报废。对于从事维修企业,或者是改造升级的企业来说,可能是个机遇,是个机会。

郑晓刚:去年为了环保的事情,我的维修厂关停了将近两个月,损失是非常惨重的。一个是直接的来源损失,收入没有了。还有一个是整改花的代价非常大,整体感觉区域性还是比较强的,今年说江苏是重灾区,我们在太湖边上,重灾区的重灾区。我们应该继续完善,搞得更好。但是我们现在也比较迷茫,因为环保检查是没有一个数据规范的,搞得再好,只要来检查,肯定有问题。

罗元发:环保一是说发动机排放有没有达到要求,另外一个是自身的修理厂的环境。关于发动机也是有标准的,我那个修理厂比较幸运,刚好国家开始环保严查的时候,我开始搬家。搬到一个环境比较好的地方,地面非常干净,因为地面干净了,我们自己也要维护好,下班之后要打扫干净,弄得很干净,自己养成了这种习惯,看起来就比较舒服,清爽一点。

维修厂的管理与升级

重义轻利是维修厂从微到小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采用合伙人制,无保留地进行技术上的分享。

客户是需要培育的,靠核心技术去征服客户后,价格问题也不再是问题。

维修的最高境界就是制造。为什么要自己搞制造?因为厂家根本就不提供那个配件,根据我们当地的实际情况,我们有条件做这个产品,成本也不是很高,所以自己就慢慢摸索。还有一个模式,在垃圾中拣宝贝。很多时候一个部件换下来并不是所有东西都坏了,可能只是一个小部件坏了,丢在那里或者扔掉就很可惜。我们就可以拿回来之后进行修复,修复之后再卖给大家,这样利润还是相当可观的。

田小锋:我一直是抱着一个思想,我们搞维修的兄弟大家都很辛苦,我要怎么带着这一帮人发财。自从我出来之后搞维修,只要跟我打交道的,只要来的是修理工兄弟,我就会跟他在技术上、各方面相互交流,不管你的技术是好还是差,做一个彻底的交流。一直做到现在,自己也带了一些徒弟比较多了,现在又有一个新的想法。去年拉他们加入,我又把我的兄弟作为我的合伙人来发展,整合在一起,包括技术各方面都可以相互支持,优势互补。有不少兄弟是比较配合我的,我主要是把利看得比较轻,先为别人考虑,只要兄弟们赚到钱,我的日子就好过了,这是我的思路。

郑晓刚:技术创新方面我们也是花了很大代价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跟核心的技术是脱不开的。没有核心技术,就只是拼价格。拼到最后,就像现在的市场,已经是白热化了,根本就没有利润可谈。甚至有的为了不倒闭,没有利润也在继续干。当然,研发是比较痛苦的,因为周期性是非常强的,我们现在的很多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市场上还有仿冒的。你只能模仿我们的外形,掌握不了真正的核心技术。客户是要培育的,只有靠我们的核心技术去征服,征服了以后,你说怎么搞他就怎么搞,价格也好说得多。我们现在在办内田液压技术培训班,一年只招一期。这个方圆只招一个,第二个做来就不行了,公示在以前的学员群里,说得比较残酷一点。就是这个技术是不可能大家都会的,假如说一个地区的技术多一模一样,非常好,你照样赚不到钱。

罗元发:维修的最高境界就是制造。为什么要自己搞制造?因为厂家根本就不提供那个配件,根据我们当地的实际情况,我们有条件做这个产品,成本也不是很高,所以自己就慢慢摸索。还有一个模式,在垃圾中拣宝贝。很多时候一个部件换下来并不是所有东西都坏了,可能只是一个小部件坏了,丢在那里或者扔掉就很可惜。我们就可以拿回来之后进行修复,修复之后再卖给大家,这样利润还是相当可观的。有些既不愿意卖给你,又不愿意送给你的,我就给他讲一个模式,你可以存在我这里,需要的时候再来拿走,付给我多少钱就可以了,我们的价格也是非常公道的。用的时候就开始拿走,开始算保修期,这样我慢慢的就积累了一些资源,越搞越多。因为专门搞这个,就越来越精,这就是我走过来的模式。

周劲松:我现在有三家小公司,这几年也有一些小成绩,我既不是外资,也不是外企,就是一个人,渐渐的把团队带起来。我周围的人我也不怕流失,因为我用的全部是公司,或者是工厂方圆三五公里的家庭妇女,教给她们一些专业的知识,这几年挣过来的钱,大部分都变成了库存,变成设备了,用设备来替代人。因为我之前做维修,徒弟留不住。我就把组装工人全部换成家庭妇女,一个月有两三千,再保险什么都买上,养老保险都买起,她就不会走。所以我们的品质、量、品种,都做得相对比较完善。剩下的团队可以专心的研发新的产品。

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升

搞技术的人普遍有一个令人讨厌的缺点——谁都不服,但是谁都不服在技术上也是一个优点。谁都不服,但是会服一样东西,就是会服数据。只要给出充足的,有效的,真实的数据,给到技术人员手里,让他去研究、分析,他就会服的,所以他不服人,只服大数据。

要提高自己的技术,无非是要学会如何采集数据,以及如何分析数据,得出来之后要尝试、适应,要大胆的假设。所有的怀疑都是有理由的,都是值得做的。小心求证,把这些数据采集下来以后,作为有理有据,符合逻辑、科学的内容。分享也好,或者是自己存档也好,总结提升也好,甚至是做一些传承。

章信才: 要提高自己的技术,无非是要学会如何采集数据,以及如何分析数据,得出来之后要尝试、适应,要大胆的假设。所有的怀疑都是有理由的,都是值得做的。小心求证,把这些数据采集下来以后,作为有理有据,符合逻辑、科学的内容。分享也好,或者是自己存档也好,总结提升也好,甚至是做一些传承。就如郑总说的,每年搞一个班传承下去,都是非常好的。如果没有这些传承,再过20年,是不是就没有人修理了?遇到了疑难故障都不知道怎么办。要传承,就要有数据,有方法。因为有些现实的限制,没有办法一下子把所有的东西都数据化,当然大部分是可以的。但是在维修中,由于时间和成本的限制,是没有办法直接把目测的判断和体验用数据体现出来。所以这个时候需要传承,这个时候的成本是最低的。最后,在运用的时候,就像林则徐说的一样“打胜仗无非是胆大,气量,心齐”。如果你想提升技术,也要这么做,胆子要够大,不要什么都是外国人的最先进,是不可颠覆的,那你的技术肯定没有学好。外国人只是一个经验,提供给你的是参考,基本上就是优化的,性价比比较高的方案,而不是性能上最优的方案,他是方案之一,并不是唯一。所以我们要大胆的探索技术问题,当然也需要好的工具,比如说你要开发一个东西,不会三维制图肯定是不行的。包括检测,从内燃机到液压都用了专业的检测软件,还有分析仪,有条件的还是建议大家买一个分析仪,数据采集的效率会非常高,可以做到几十毫秒采一组数据,如果用压力表,用电流计看,一天采的数据可能是他一两分钟所采的。所以,好的武器是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