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下去,是人的本能。因此,自有人类文明开始,就有药、有医、有治疗。

如同东西坏了不一定都修得好,病也不总是治得好。

与恶疾和衰老缠斗了数千年后,医学界面对死亡的态度发生微妙转向——1967年,第一家安宁病房在英国成立,对临终病人进行疗护,不再以治愈为目的,而是尽最大可能缓解病人和家属的生理、心理和精神痛苦。

50多年里,安宁疗护的概念传入中国,在近年来迅速普及。

8月初,记者跟随央视新闻《相对论》栏目组,前往北京市海淀医院安宁病房,旁观了生死边界上的温暖与慈悲。

早上十点,是医院最拥挤的时候。海淀医院的门诊部站满了人,人们单手举着化验单侧身挤过回廊,候诊室门口的凳子是抢不到的,能站在墙边靠一靠已属幸运。

只有15诊室门口,罕见地有空座,也不见排队。偶尔有人在宣传板前驻足,上面写着:“安宁疗护综合门诊,为就诊患者及家属提供从门诊诊疗至收治入院的多种形式的服务,包括沟通与决策、症状指导及控制、照护指导、家属支持”。

厦门市安宁病房(安宁病房不是等死的地方)(1)

那是一位穿得朴素但整齐的老人,他知道有这个病房,可以让治不好的人走得安稳些,但是没有挂上号,索性上门诊来问问。老伴已是癌症晚期,生存希望渺茫,又不堪治疗的痛苦。

医院是争分夺秒的地方,但安宁门诊的问诊时间非常长,老人等了许久,上一位病人才出来,护士把他们送到门口,轻轻在家属胳膊上拍了拍,以示安慰。

坐在轮椅上的老太太满面病容,鬓角全白,但不乱,连盖在腿上的毛巾被,也叠得挺整齐。

厦门市安宁病房(安宁病房不是等死的地方)(2)

家里有重病患的人都知道,疾病容易让人丧志,对生活胡乱安排。但出现在安宁门诊的病人和家属,都少见邋遢和颓废,哪怕衣衫朴素,也干净整洁。

近年来,安宁疗法在中国迅速普及,但依然是小众的,大部分人不知道,知道的人可能不接受,选择走进这间诊室的人,已经准备好了用另一种方式面对死别。

“明天的手术已经排满了,只能约后天了。”

“那就给患者皮下注射吗啡,先止疼,再坚持一天。”

会议室里,海淀医院安宁病房的秦苑主任正在与护士商讨如何给患者用止疼药。那是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尽管疼痛难忍,但她还是坚持每天都下床走走。

厦门市安宁病房(安宁病房不是等死的地方)(3)

癌是众病之王,病至末期,浑身只剩下疼。尤其是老人,当疼痛、出血、失禁、化脓等等问题接踵而至,尊严和体面都已经顾不得,那是伤身,更是诛心。

许多病人家属,因为没有医学专业知识,不敢给病人贸然使用止疼药,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痛苦。

躺在床上的身上疼,陪在床下的心里疼,情状凄惨。

面对已无药可医、无方可用的病人,安宁疗护会把重心放在症状控制上。安宁疗护又叫姑息疗法——顾名思义,让病程顺其自然,不强行抢救,尽最大的努力,有痛止痛,出血止血,让病痛从眼前“消失”。

当日查房时,有一个病人说肚子不舒服,秦主任过去摸了摸,问道:“给你灌肠吧,会好受一点,好吗?”

患者不假思索:“好,好。”

既然告别无法避免,能少痛一点是一点,这也是一种对生命的尊敬。

海淀医院的安宁病房与肿瘤科设在同一层。中午的病房飘着饭菜香味,吃过饭的病人倚在床上犯困,一对正在散步的母女,在走廊小声交谈。

墙上贴着医护团队的照片,但不是一板一眼的白大褂照,都是生活照。有个可爱的护士,甚至只有一句话简介:“减肥是我的终身事业”。除了医护,安宁病房还配有心理咨询师和社工及志愿者,他们的介绍栏大都写着对生死的感悟。

厦门市安宁病房(安宁病房不是等死的地方)(4)

“都是P过的美照,”秦主任笑着大方介绍,“在我们这,没有医生和患者,只有人与人,你和我。”

节奏很慢,没有不断响起的呼叫铃,也没有探视者来来往往,走廊上的绿植和鱼缸都被打理得很好,一尾健壮的金鱼在水里“皎若游龙”。

厦门市安宁病房(安宁病房不是等死的地方)(5)

这间安宁病房只有两个医生,查房像串门。

“我这个样子,要麻烦你们照顾,真是太对不起了。”病床上的老太太自责,秦主任走近,抚摸她的臂膀,耐心地问起来,“发生什么事了,您怎么会这样想呢?”病人的女儿站在远处,悄悄抹泪。

老人的心情总是沉郁,医生与社工和她的亲人轮番谈了好几次,努力想办法。

在其他治疗中,医生是挡在患者和死亡中间的最后一道墙,但在安宁病房,医生更像一座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治疗手段,“托住”被死亡阴影笼罩的一家人,牵引他们渡过这一难关。

安宁的安,是安生者的心,安宁的宁,是让逝者得到宁静。

吃午饭前,社工赵静带着自己的实习生,一直在做一份PPT,这是她第一次做送给病人和家属的“传承文档”,速度很慢。

她介绍,这是“尊严疗法”,在征询患者同意后,会和他们好好聊个天,从未了的心愿,到对家人的嘱咐,天南海北,把想说的话都讲出来。

社工会把聊天整理出来,交给家人留存。

“你是人间四月天……”赵静仔细核对着自己做的第一份“传承文档”,她是个年轻的姑娘,四月天是她心中对生命最好的赞美。

厦门市安宁病房(安宁病房不是等死的地方)(6)

志愿者回忆,有一位病人一直和老伴闹矛盾,弥留之际老伴也不太会照顾,儿子夹在父母中间又气又急。

社工们反复给老人电话,真心实意地调节,一家人最终摒弃前嫌,重新坐在一起。

第二天凌晨,病人在睡梦中安详离世。

清官难断家务事,但安宁疗护的原则是“全人、全家、全程、全队照顾”。许多家事纠葛,在死亡来临之际会凸显出来,秦医生和护士、社工们会通过召开“家庭会议”,引导患者和家属把话说开。

“了无遗憾才是善终”。一位病人家属在送走家人后,对秦主任感叹道。

采访的间隙,救护车又送来了一位紧急入院的患者。

“您知道自己得的是什么病吗?”老人耳背,秦主任大声问着。

“不知道。”

......

“那您对我们有什么期待?”秦主任追问。

一阵沉默过后,老人仿佛松了一口气,答道:“减轻痛苦就好!”

送他来院的家属递上病史资料,告诉秦主任,自己一家已经做好了准备。

中国人讲究“善终”,认为这是人生很大的福报。

这个规模不大的安宁病房,五年里,已经让三百多位患者安详离世,得以善终。

厦门市安宁病房(安宁病房不是等死的地方)(7)

来源: 央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