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形式是顺应时代而不断发展的,我们见证了唐诗宋词的无上光荣,但同时也不应忘记《诗经》、《楚辞》的鲜花着锦,正是先秦诗歌以及乐府汉赋的引导铺垫,才催化了唐宋的雪月风花,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自此划上句点。
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地位无可撼动,它收集的诗作涉猎久远、题材广泛,最早的起于西周初期,最晚的成于春秋中叶,反映了此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堪称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也就是说,《诗经》距今已三千年之久。然而,它虽是中国诗歌的滥觞,却败给了一首更古老的诗,一首四千年的奇诗。
《弹歌》
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ròu)。
这首诗属于上古歌谣,即产生于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的民间歌谣,比《诗经》更加久远,由于大多是人们口口相传,很少见于文字,所以上古歌谣能够流传下来并被记录在册的凤毛麟角。上古社会还未形成社会的概念,人的首要任务是生存,因此这时期的歌谣基本都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上古歌谣的创作相当粗犷,什么形式体裁、平仄韵律一概不达,而是呈现出字句简短、节奏明快、语言质朴的特点。《弹歌》也不例外,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非常带感。那么这首仅有八个字的诗写的什么内容呢?它所包含的信息量十分丰富。
《弹歌》反映的是原始居民的狩猎生活,别看每一句只有两个字,但需要注意的是,它们皆是动宾结构的短语,四个动宾短语连成一首诗,每一个都描绘了一幅声势浩大的场景,由此可见其中的故事有多么错综复杂。
断竹,续竹
讲述的是制作狩猎工具的过程,共分两步。第一步是"断竹",即砍伐竹子。假如诗意只分析到这儿,那么这首诗就变得毫无意义了。所谓意境,就是能够引起读者诗意的联想与身临其境的想象。我们可以想象到:在中国南方某片茂密的竹林之中,一群裹着树叶、兽皮的原始先民正砍伐着竹子,挥汗如雨。
"续竹"是制作工具的步骤,这一句所作的省略那就更多了。按照正常的工序,竹子被砍回去之后,首先要做一定的处理,比如去叶、削枝、破竹成片等等;其次,以竹片制作武器"弹",用什么来连接和组装呢,草绳还是兽皮?"弹"的样子如何,像弹弓还是弓箭?这些作者都一一省略,只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
但这只是我们的考虑,其实作者根本不需要写出这些隐藏的步骤和讯息,因为生活在当时的人自然对省略的信息清清楚楚,只是作为后来者的我们需要理解来龙去脉,所以脑海里才会衍生出这些原始气息浓郁的画面。工具制作完成,接下来是打猎。
飞土,逐宍
"飞"是发射,"土"是用泥和起来的弹丸,而发射的工具则是前文用竹所制的弹弓。不过,这"土"究竟如何制作才能击伤猎物,作者仍旧没有说明。"宍"通肉,即飞禽走兽,当然"逐"的前提条件必须是野兽被"土"打中了,否则追逐是无意义的。这首《弹歌》描绘了远古人类生存的场景,画面感非常强。
同时,别看此诗是历史悠久的先秦民歌,但其中也讲究韵律的搭配:二言诗以两字一顿,显得节奏明快,凝重有力,而且二"竹"、"逐"等字音的收韵,更增强了诗句的凝重与厚重,读起来更有气势,仿佛一股满满的远古气息扑面而来。再联想到先民手握弹弓尘土飞扬追逐野兽的画面,那真可谓威风凛凛、豪气冲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