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深海到高山、从沙漠到雨林,地球的每一处都有植物的印记。岁月流变、气候变迁、地质运动、生境更迭,植物历久弥新、在不断演化中保持着多样化的世界。中科院之声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联合开设“花花万物”,在这里,我们关注植物的生存、竞争、繁衍、死亡,展示自然界的奇特多姿,解读生物的万千气象,探索神奇的生命秘境,致敬这无声无息又蓬勃多姿的世界。

通常,口香糖被认为是一种非常“现代化”的食品,你能想象古代人嘴里嚼着口香糖吗?不过,有时候经验之谈往往并不准确,口香糖的历史,可能要比你以为的更早一些......

古人也嚼“口香糖”

考古学家总能给人带来惊喜。这不,英国的考古学家曾在瑞典西海岸一个古老渔猎村庄的遗址发掘出一块古老的“口香糖”——从桦树皮中蒸馏出来的黑色粘性焦油,上面还残留着古人类的牙齿印迹。英国考古学家的发现,将人类口香糖的历史开端推到了新石器时代。

在距今几千年前的汉代宫廷中,“口香糖”也颇受欢迎。相传东汉时有位老臣名叫刁存,他口臭很重,每次向皇帝奏事时,皇帝都双眉紧皱。一日,皇帝赐给刁存一物,命他含到口中。刁存不敢多问,只好遵命。东西送进口中只觉味辛刺口,刁存以为是皇帝赐死的毒药,不敢下咽。退朝后,刁存赶紧回家,想与亲人诀别。恰好有同僚来访,说起此事甚觉蹊跷,就让刁存把“毒药”吐出来。不想,“毒药”吐出后竟闻到一股浓郁的芳香气味,口臭已然不觉。其实这“毒药”就是“鸡舌香”。这里的鸡舌香指的就是丁子香这种植物。

据汉代《汉宫仪》记载:“尚书含鸡舌香伏奏事,黄门郎对揖跪受,故称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隰。”除此之外,许多古代文献也出现过关于鸡舌香的描写。如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记载:“三省故事郎官口含鸡舌香,欲奏其事,对答其气芬芳。此正谓丁香治口气,至今方书为然。”又如唐代刘禹锡《早春对雪奉澧州元郎中》诗中有云:“新恩共理犬牙地,昨日同含鸡舌香。”可见,丁子香已成为当时王公贵族和大臣们清新口气的必备品了。而“口衔丁香(这里应是丁子香)”,也慢慢演变成在朝为官的意思。到明清之后,口含丁子香避口气、增芳香,已成为朝臣和士大夫们的日常之事。

丁香和丁子香

这里要特别和大家科普的一点是,“鸡舌香”丁子香和我们常见的“丁香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植物。从植物分类学来讲,我们常见的丁香,多指木犀科丁香属植物,是紫丁香等一系列丁香属常见物种的统称,原产于我国,但不能用来当“口香糖”使用。“鸡舌香”丁子香则是桃金娘科蒲桃属植物,原产于印度尼西亚。贾思勰曾在《齐民要术》中写道:“鸡舌香,俗人以其似丁子,故为‘丁子香’也。”“丁”是“钉”的古字,形容它的尚未完全绽开的干燥花蕾状似钉子。

可以嚼很久的口香糖(嚼了又嚼的口香糖)(1)

紫丁香(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数据库)

可以嚼很久的口香糖(嚼了又嚼的口香糖)(2)

丁子香(图片来源:中国植物图像数据库)

以植物为原料的口香糖

今天我们吃到的口香糖,通常是以天然树胶或甘油树脂为胶体的基础,加入糖浆、薄荷、甜味剂等调和压制而成,其发明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

墨西哥一位将军在贾森托战役中被俘。他被释放后,带着晒干了的一种果树胶来到美国纽约,他本想通过研究此类树胶替代橡胶,但在一次与合作方的沟通洽谈过程中,闲来无事的他将口袋中的一小块树胶放进嘴里嚼。这个举动恰巧被后来的“现代口香糖之父”亚当斯注意到,并进行了大批量生产,这就是最早的口香糖。

为现代口香糖的诞生立下大功的植物就是人心果。人心果是山榄科铁线子属的植物,因其果实纵剖面长得像人的心脏,故而称作人心果。制作口香糖的植物性胶基原料就来源于人心果树干中所含的白色乳汁,也被称为“奇可胶”。只不过,因为原料有限,用人心果树胶做成的口香糖价格也偏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开始用合成树脂制作口香糖,降低了口香糖的价格,口香糖终于在全世界流行起来。

在我国粤语方言中,人心果的读音和人参果一模一样,因此有人将两者混为一谈。不过,虽然没有《西游记》中有缘人吃一个能活四万七千年的人参果那样的神话色彩,但人心果的营养价值确实还是非常丰富的。

可以嚼很久的口香糖(嚼了又嚼的口香糖)(3)

人心果Manilkara zapota(图片来源:《分子植物育种》)

可以嚼很久的口香糖(嚼了又嚼的口香糖)(4)

人参果(Solanum muricatum)

口香糖带来的环境问题

随着现代口香糖成为了全世界的“弄潮儿”,口香糖残渣所形成的“城市雀斑”问题却也给全世界带来了无尽烦恼。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一个城市因为这种口香糖残渣形成的特殊景点而闻名世界。它就是位于美国西雅图的“口香糖墙”,也被戏称为“世界上最恶心的景点”。这道“口香糖墙”上面粘有几百万块嚼过的口香糖,从远处看五彩斑斓,每年特意到此参观的游客数不胜数。

可以嚼很久的口香糖(嚼了又嚼的口香糖)(5)

位于美国西雅图的“口香糖”墙(图片来自网络)

发展到今天,现代口香糖主要由五种成分组成:胶基、软化剂(通常是植物油)、香料、甜味剂以及玉米糖浆。其中胶基是人造橡胶、树脂、脂肪、乳化剂和蜡的混合品,难以降解。虽然近年来已陆续有可降解的环保型口香糖登录市场,但正确处理口香糖咀嚼物唯一正确的方法仍然是用锡纸将它包起来丢入垃圾桶,由专人将其与其他不可降解的垃圾一起处理。

从人类新石器时代起,在世界各地许多早期文明中,都能发现各自“口香糖”的遗迹。它们主要由树脂制成,虽然依据当地生长环境可提取的植物而略有不同,但相同的是——它们都来自于人类咀嚼的本能,人类也因此从中受益匪浅。

如果说,这些“口香糖”保护了古代人类的牙齿,缓解了他们狩猎、劳作时的疲倦,那么,也可以说,口香糖间接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寿命,也因此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脚步。

参考文献:

1. 史军.唐朝人的口香糖.饮食科学.

2. 口香糖-人类最古老的零食.北京日报.

3. 科学奥秘-口香糖的消化.科普中国.

审核:张守君

来源: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