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平凉秦腔名演员韩玲珍老师

文/秦之人

自小母亲就告诉我,东湖村有个女秦腔演员叫韩玲珍,戏演得很好。我有一个大学同学,也是长安县老乡,家住申店乡幸驾坡村。一次我们两个闲聊,我就提起了韩玲珍,他说韩在他们村教过戏,当时就吃住在他们家,跟他父亲关系很好。后来我遇到这位同学的父亲就打问这件事,得到了证实。老人家还说,1979年左右在西安南门偶遇韩,当时,韩带领一帮甘肃省泾川县剧团的小演员来西安观摩《杨门女将》的演出。自那匆匆一别,就再没有音信了,老人家还托我打听韩的消息。再后来在网上我认识了平凉戏迷刘军社,就试着向他打听韩灵珍,出乎预料,他自称跟韩老师很熟,不但发来了电话,还发来了一些近照,是跟许多戏迷的合影。我大喜过往,就连忙告诉了我同学的父亲。两个老人都很时尚,就开始了网上交流。韩老师盛邀老朋友到平凉一叙,老朋友也欣然接受,就这样,趁国庆长假,我同学和弟弟就一起陪父亲到平凉会友,他们也约我作陪,我欣然同意,于是一行人就浩浩荡荡赶赴甘肃省平凉市了。

由于高速公路拥堵,我们车速很慢,一路上韩老师电话不断,先询问行到哪里,接着就是指示途中注意事项,似乎她的心就随着我们。

离她住的小区还有一段距离,就见韩老师站在门口远远招手。她个头中等偏上,体型适中,穿着红外套,很是喜气。指引车路,安排停车,动作麻利,语气坚决,哪像古稀老人?

进屋坐定,茶已沏好,水果早就摆好,主人热情尽在不言中。韩老师一边招呼老朋友,叙说往事,讯问当年朋友的近况,表达思念之情。一边介绍了她的戏曲人生。

韩玲珍是陕西省长安县黄良乡东湖村人,跟秦腔名家王文鹏、王定秦是同村。韩玲珍出生于1943年,由于父亲在西安西大街裁缝铺做工,她就随父亲住在西安。父亲爱看戏,曾带她看过王文鹏的《司马拜台》。解放后,政府实行公私合营,由于父亲没有资产就被要求离开城市回到农村去。父亲常年在外做工,在乡下没有家产,一时回不去,生活就很窘迫。父亲认识秦腔名人郭育民,郭氏当时正给他主持的山西省运城县秦腔剧团招生,就四下托朋友靠熟人寻找学生。那时11岁的韩玲珍正上小学四年级,父亲正愁怎样继续供济,知道郭氏招生,父亲就毅然让小玲珍辍学随郭往山西省运城县学习秦腔艺术。时在1954年。

那时的运城县秦腔剧团演员都是郭育民由陕西带过来的,培训学生的老师也主要是这些人。培训班早半年招收过一批学生,除了南秦秀(后在陕西省兴平剧团)是运城当地人,其他都来自陕西,因此给学生起字都带个‘秦’字。到了韩玲珍这批,来自长安(当时西安属于长安)的就没有再改名字。培训班实行全封闭,学生不得私自外出,韩玲珍学了三年戏竟然连运城大街都没有去过。学戏很残酷,这是惯例,无需多言。韩玲珍的启蒙老师是曾毓民先生,开蒙戏是《探窑》,走得‘敏腔’路子。曾先生身段好,要求很严格,给韩灵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二出戏是耀月明先生传授的《白蛇传》。耀先生是陕西耀县人,有文化,能编能导能教。耀先生给她教《盗草》,并由此训练毯子功,短打长靠一样不缺,这是她日后形成文武不挡,各行皆通艺术风格的基础。在学戏中间,韩玲珍除了应工旦行,还演过《墙头记》的二怪,《铡美案三对面》的包公等跨行当的角色。

三年学习期满,1957年陕西汉中天汉社来运城剧团招收到演员,就选中了韩玲珍。正在这个时候,家乡传来父亲病重的消息,韩玲珍只得回家探病。

在家乡探病期间,韩玲珍参与了家乡戏迷的演出活动。他同李明轩合演的《白蛇传》深受群众欢迎。李明轩是秦腔须生泰斗银福子的后人,当时还在念书,饰演许仙,韩玲珍饰演白娘子,金童玉女,珠联碧合,至今仍有人不忘点赞。

大约一年时间,父亲病故。这时甘肃省武都县剧团的著名演员李化玲来西安招收演员,韩玲珍又被选中,这样她就进入了武都县五一剧团。在武都剧团,韩玲珍以《十字坡》中的孙二娘远近闻名。她还把曹禺先生的名剧《王昭君》改编成了秦腔,并获得了武都地区戏曲汇演的荣誉奖。在武都不到一年,由于武都县并入天水市,韩玲珍即随团进入了天水市秦腔剧团。当时,天水剧团的团长是米新鸿先生。‘米新鸿是个大把势,大花脸二花脸都能演,唱腔表演讲究一个美字,毫无传统的嘶哑挣扎感。’韩老师赞叹道。

在武都天水期间,韩玲珍主演旦行,在《牛郎织女》中饰演织女连续挂牌演出一个月。她主演的《三击掌》也获得过政府嘉奖。那时,她还经常演出小生行的戏。短短几年,她的演出就遍布了陇南以及川北各地。要说川北地区的人们应该爱看川剧,可他们偏偏就爱看秦腔。一次在南坪(就是今天的九寨沟——笔者注)演出《回荆州》,韩灵玲珍饰演周瑜,演到《芦花荡》时,由于‘张飞’失手,一枪把‘周瑜’的胳膊打脱臼了。在一般地方这都要被喝倒彩,但是,这里的观众却说算了不要演了,让韩玲珍治胳膊去。至今韩老师口口声声南坪,就是不说现在的名字九寨沟,这是感情的纪念。

1960年代初期,天水剧团分成了两个演出队,韩玲珍被分在二队,进驻文县,这就是文县剧团的前身。在文县期间,韩玲珍和鼓师赵生禄结婚,赵先生是陕西省乾县人。

由于文县地处偏僻,演出也不正常,在卢玉琴(后在西安市五一剧团任小生演员)的鼓动下,韩玲珍夫妇转入了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剧团。

在焉耆,韩玲珍是剧团绝对的台柱,深受各民族群众欢迎。当地有一个叫袁麻子的阿訇,只要有韩玲珍的戏,场场不拉,每看就买票100张。一次,韩玲珍主演《走雪》,因为这戏太长,演到进山前就不演了,袁麻子却不依,扬言不往下演就退票。团长无奈,只得安排演完全折。这在当时传为佳话。由于这里戏曲人才缺乏,她除了演出秦腔和歌舞外,还把更很多经历用在教授须生上,由于要给学生示范各个行当的身段、表演,这就给她日后转入须生老生行当打下了基础。

1966年,传统戏禁演,焉耆剧团宣布解散。县上领导却认为,这是一时政策,日后剧团肯定还要恢复,为此,就把演员分散在了各个单位,以备召之即来。按韩玲珍的请求,她被分配到了百货公司。焉耆当地有13个民族,各民族都自有语言,韩玲珍就难以适应百货公司的工作,尽管领导也给他调换了工作,但是她觉得既然不演戏了再留新疆也没有意思。这样,在新疆六年后,她又回到了长安县的东湖村老家,这时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

回到故乡,韩玲珍夫妇就开始了一段艰苦的生活。由于家里常年只有老娘,仅有的一间老房也已失修,一时居住都成问题。恰好,申店乡幸驾坡村准备排演样板戏,听说韩玲珍回家,就来相请。由于韩灵珍为人随和,幸驾坡村人就很欢迎她,排戏之余,大家常常鼓动她表演各种跟头,双剑,单鞭等技艺,她也乐得响应,精湛的技艺轰动远近。以致长安县剧团的著名武旦演员李雪岚也闻讯前来观看。当时,李雪岚正在鼎盛期,很受群众欢迎。她见了韩玲珍的表演惊叹不已,两个人就常常一起切磋。

这个期间,幸驾坡村人还自发为韩玲珍家修复了老房。

由于东湖村地处湿凹地带,解放后搞备战运动时,到处挖洞,韩家房子地下被挖空,一次大雨,房子就坍塌了,这样韩灵珍夫妇携孩子就移驻到了乾县。韩灵珍的母亲早先已经去世。

在农村,韩玲珍看过电磨,打过农药,记过工分,当过保管员,盖房子上砖上瓦活泥,各样农活不一而足。由于有练功基础,她干气力活就往往超过男老。干活辛苦韩珍倒不以为意,只是一家六口人的食量不足,常常叫她作难。更主要的是,失去艺术的疼,实在是折磨人。

经过八年农村生活,传统戏终于开禁了。远在平凉工作的妹妹就告知她泾川剧团在招演员,韩玲珍一往即被录取,这样,她就重新回到了戏曲舞台。

在泾川剧团韩玲珍主要从事导演工作,她恢复排演的《铡美案》、《杨门女将》等戏轰动兰州。

尽管工作很顺利,也很有成效,但是,她却是临时编制,一家人的户口还在东湖村。那时没有户口,吃饭都成问题。期间,文县剧团请她回团,答应解决两个人户口,韩玲珍就在犹豫着,毕竟还能解决两个户口,但是文县在深山里,孩子上学都成问题。正在为难时,有人说平凉县秦剧团正在急着找一位正旦演员。韩玲珍闻讯就去咨询,平凉方面听说她能演正旦,还能演须生,就很高兴,答应她一次解决六个人的户口。为此平凉县还专门开常委会进行了研究。于是韩玲珍就进入了平凉县秦剧团。奔波半生的她终于安静下来了,时在1981年。

在平凉剧团,韩玲珍师从著名须生王朝民先生,改工须生戏,以《辕门斩子》闻名陇东。1980年代初,陕西省临潼剧团来平凉演出,当时他们的《辕门斩子》很受欢迎,但是却被平凉方面拒绝了,因为有韩玲珍在。

韩玲珍主演的《杀庙》、《华佗》、《回荆州》、《孙安动本》、《伍员杀府》、《伍员逃国》、《秦皇恨》等戏都很受群众欢迎。

随着艺术积累,韩玲珍把主要精力就转移到了教练、导演工作上,她把晋剧《幸荣归》改为秦腔演出,迅速在西北流行开来。‘我就是在演出中学习,琢磨,可惜上学时间太短,文字思路老不顺畅’韩老师感慨着。

1988年开始,韩老师担任平凉县秦剧团团长,1995年退休。

退休后的韩老师更忙了:一帮戏迷围着她,问这问那,于是她就成立了‘韩玲珍剧社’。她热心为业余戏迷排戏、辅导,为此她还自学了鼓板,现在正在练习二胡,退休生活不亦乐乎。

“学戏从开始就要规范,一旦坏毛病得下了,改起来就很难,许多老艺人表演唱腔没有啥挑剔的,可总有一些坏习惯,他们自己也知道,但总改不过,可见规矩要从开始就养成。”韩老师说。“戏要行家弄才成,外行再想办法,再有奇思妙想也不是那个味”。

“王彩霞在甘肃影响很大,可惜她现在身体不佳,她住在兰州,前天朋友发来照片,太可怜了!袁兴民也已经93了!”韩老师感慨着。

“我在武都就认识刘月娥,她是岷县人,也已经不在了”。

回忆老前辈、老朋友,韩老师除了感慨,就是怀念。

韩老师桃李遍西北,受教弟子不下千人。她曾把王朝民的《挑袍》传授给了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师大庆。当天晚上韩老师邀请我们看戏时,就有人介绍年轻人给她,还说‘韩老师那些东西正路,你跟别人学就是歪路’。

晚年的韩老师生活很幸福,儿女个个事业有成,两个女儿都师承母亲:大女儿赵江茹是平凉剧团武旦演员,二女儿赵心茹为剧团小旦花旦演员。‘我妈教戏把我打美了,拿起啥就是啥,谁也劝不住’江茹回忆道。

“中午由儿子请大家吃饭。”韩老师骄傲地说着。

老前辈晚年幸福,真好。

甘肃平凉市秦腔名家(甘肃平凉秦腔名演员韩玲珍老师)(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