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是实现财务自由的最佳通道(通过创业实现财务自由从而最终实现心灵自由)(1)

创业这件事,在互联网兴起之前呢,最早叫个体户,后来叫下海,再后来呢,叫做生意或者开公司。

互联网兴起之后呢,利用资本的推力,造就了一批富翁和成功人士,比如张朝阳,丁磊,王志东等最早的一拨互联网创业者。

从那之后呢,创业这个词汇开始流行,成为我们这个社会一种文化现象,也衍生出很多亚文化现象,比如高居“败家排行榜” 首位的就是卖房创业。

时至今日,经过移动互联网这一波创业大潮的洗礼之后,人们对创业这件事本身有褒有贬,但不可否认的是,创业已经改变了中国的传统商业生态。

大部分年轻人的梦想已经从“挤破头皮考取公务员端个铁饭碗”变成了“创业也许可以使自己成为霸道总裁继而迎娶白富美”,虽然创业成功的概率只有5%,甚至更低,但是架不住年轻人趋之若鹜一往无前献身创业的大无畏精神。

很多年轻的90后已经成为今天这个时代的主流创业者,甚至有很多在校大学生还没有出社会便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在很多创业者的眼里,创业成功的概率不是5%,而是50%!

因为对于个体的创业者而言,无非就是两种结果,成功或者失败。如果一个人可以接受失败的打击,并可以承受失败带来的相关后果,那么,他选择创业作为实践自己人生梦想的几率就会远远高于打工。从某种程度上说,创业就是创业者自身命运的一场赌博,只要你赔得起,你就敢去赌。

有一天我坐出租车,跟司机闲聊,司机说我们就算拼命多拉几个小时的活,最多一天挣300块,如果不拼正常收工,一天也就是200块。“不拼”和“拼命”干中间只有100块钱的差距,如果他天天去拼,缩短休息时间,日积月累,万一落下什么病,看病的钱可能要远远高于每天多100块,每年多出的那3万多块钱。

这位司机说的话其实背后反映了一个经济学的常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通俗地说,就是开始的时候,收益值很高,越到后来,收益值就越少。

用数学语言表达: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y随x的变化而变化,随着x值的增加,y的增加量在不断减小。

还是拿出租车来举例,我们假设这个司机师傅跑的是夜班,从下午4点接车开始,在6点到7点这个下班高峰期时间段内,他基本没有空驶,所以这一个小时收入最高,我们假定是80元。紧接着随着乘客数量的减少,空驶时间的增加,每个小时的收入将呈现下降趋势,到午夜12点之后,乘客数量会严重下降。如果此时收工,这位司机师傅工作了8个小时,除去要交的份子钱和油钱,他自己可能只赚了200块。

如果这位司机师傅选择继续“加班”,一直工作到凌晨5点,后半夜打车人数锐减,这位司机师傅只能选择在酒吧等娱乐场所“趴活”,那么5个小时下来,运气好可能挣100块,运气不好可能只挣50块,我们假设这个平均数字是75元,也就是说每小时只赚了15块钱,而之前8个小时平均每小时赚了25元。

司机师傅的工作时间在增加,但是他每小时的“产出”却在下降。他为了在总量上多增加一些收入,所以不惜花更大的“代价”去获得。但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司机师傅多增加的这5个小时的“投入”,反而拉低了每个小时的“平均收益”。

我们接下来再思考一下这位司机师傅的老板,他可能是一家出租汽车公司。这家公司拥有100辆出租车,假设每天每辆车24小时运营,白天晚上双班倒,每辆车每天给公司贡献的固定收入是400元,不会再额外增加。那么,这家公司每天的收入就是4万元,一个月就是120万元。

如果这家公司想增加收入,只能增加更多的出租汽车,这就是规模效应。对于司机师傅来说,增加工作时间,单位平均收益反倒在递减,而且一天就是24小时,人毕竟不是机器,还要休息,所以不存在什么规模效应,但对于出租车公司而言,就可以通过增加车辆(生产资料)

和司机师傅来扩大规模,提高收入。

我举这个例子呢,就是要说明,创业的本质是什么。我作为一名创业者,四年的创业经历可以讲有很多教训,当然也积累了很多经验。我身边也有很多创业者,他们的成功和失败我也非常了解。同时,我们也通过各种媒体,看到了在更大舞台上成功和失败的创业者。

结合自己和身边人的亲身经历,再结合那些曾经光彩夺目却又坠入深渊的明星创业者的经历,你会发现,所有创业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居然真的都是一样的。而且这个错误,作为局外人去看的话,好像还特别低级。

这个错误是什么呢?

这个错误就是很多失败的创业者,忽略了从0到1的这一步。

具体来分析,有这么两种情况。

第一种:没有完成从0到1这一步。

以这样面目失败的创业者比比皆是,创业最后成了他们的一句口号。比如扬言要改变世界,颠覆某个行业,但最后连一款产品都没有做出来,或者做出了一款产品,但世界并没有被这款产品改变,行业也没有被他颠覆。

这种错误就是从0到1的市场验证没有完成,或者验证不成立,也可以看做没有走完从0到1这一步。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呢,是因为创业者本身好高骛远,缺乏对某个行业和市场的深刻理解导致的,仅仅“制造”了一个看似特别精彩的想法,但缺乏落地执行和实施的能力,或者实施之后,发现这个想法其实是错误的。

最典型的就是某些创业者凭空“创造”出了很多“伪需求”,比如“共享马扎”、“共享篮球”以及很多O2O项目,比如上门美甲等。有些项目在资本的催化下,拿到了钱,也落地执行了,但很快就发现这个商业模式是不成立的。这些项目不是死在扩张的阶段,而是在草创阶段就夭折。

第二种:完成从0到1这一步了,但是扩张出现了问题。

这种是比较“隐蔽”的,按理说,既然走完了从0到1这一步,商业模式应该得到了市场的初步验证,那么,为什么扩张出问题了呢?我们抛开创始人、团队、投资方及竞争对手的因素,也就是说,假设这些都没问题,那么,随着这家企业的高速扩张,就会产生规模效应,盈利当然指日可待。

那么,实际情况为什么相反呢?所以我说它比较“隐蔽”,问题还是出在“从0到1”这一步。前面我们举了出租车公司的案例,这家公司只有100辆出租车,但它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赚钱的商业模式,抛开管理能力的因素,这家公司只要能扩张,每增加一辆车,就会增加收入和利润。

但在这一轮创业大潮之中呢,很多公司的商业模式是——预测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可能会盈利,或者垄断某个市场之后,自然会盈利,比如滴滴。

但对于普通创业者而言,它的成功没有任何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因为那是万分之一的概率。如果你去赌一件万分之一概率的事情,我劝诫你不要去创业。

创业需要赌博的精神,但前提是你要先数一数自己的“本钱”,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点九概率成为炮灰的事情,已经不是赌博了,而是自杀。

为什么很多创业项目当初描述的“以后盈利”或者“规模化之后盈利”并没有变成现实,反而是经过几轮烧钱之后就草草收兵或者兵败如山倒呢?

核心原因其实很简单——并没有真正的完成“从0到1”的验证。

那个验证的“结果”是“假的”,继而在资本贪婪之心的驱动下,疯狂构筑从1到1亿的商业模式的“神话”。

一般情况下处在这个阶段的创始人和投资人都喜欢讲“仰望星空”或者“星辰大海”什么的,却忽略或者无视自己脚底下其实踩的是一片“烂稀泥”。

我就拿共享单车来举例说明吧。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到现在也不清晰,用户的押金似乎构筑了一个巨大的资金池,但ofo的惨败告诉我们,比起他们烧的钱,那点押金显得很寒掺,就是这点寒掺的押金,他们都退不起。

100辆ofo是不赚钱的,1千万辆ofo就会因为规模效应赚钱吗?从一开始这个模式就是不成立的。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长租公寓,为什么有些企业资金链断裂,不仅仅是因为租金贷无法使用导致的,而是从一开始的商业模式就有问题,从一开始就没有实现盈利,只是为了做大资金池。

很多行业的创业者都把眼睛聚焦在规模化之后的“故事”上面,并且也用结果证明了自己具有高速扩张的能力,但问题是越规模化,风险积聚的能量也越大,最后的宿命就是车毁人忙。

简单说,从0到1的验证如果没有真正完成,扩张就不是真正有价值的扩张,而是风险的扩张。就像一栋楼,如果地基有问题,盖的层数越高,坍塌的风险系数就越大。

所以,创业的本质是什么呢?

创业的本质不是人人都要做李嘉诚和马云,创业的本质也不是人人都要做成一个阿里巴巴或者腾讯,创业的本质更不是动不动就把上市作为创业的终极目标。

创业的本质就是:让自己换一个人,换一种生活的方式,最终通过创业实现财务自由而实现心灵的自由。

换一种活法,去干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情,还能赚钱,不仅可以养家糊口,还能扩大视野,提高认知,最后用自己的方式让自己真正过上了超越打工的生活质量。

这是创业的最低要求和创业的文艺说法

找到一种商业模式,经过市场的真正验证之后,通过提高投入的方法提高产出,同时不断提升效率,持续地创造盈利。

通俗地说,就是你每天10点钟起床,12点到公司,甚至你一天不去公司,这家公司还在为你源源不断地创造着利润。

就像那个出租车公司的老板,而不是每天清晨五点起床或者每天凌晨五点收工的出租车司机。(这里没有任何轻视出租车司机的想法,每个人都在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人生的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选择。)

这就是创业的倍增效应。这也是创业和打工的根本区别。

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甲在一家公司任职经理,年薪30万元,旱涝保收。乙选择了创业,前三年不仅没有盈利,反倒欠了50万元的债务。第4年,甲的年薪涨到了50万元,而乙的项目开始盈利,并赚了100万元。第5年,甲的年薪还是50万,而乙当年赚了300万。这一年甲的单位效益变得不好,面临失业的风险,而乙的事业则开始稳步上升。

五年下来,甲赚了190万,而乙赚了350万。

最可怕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甲的市场竞争力在不断衰减,今后找工作的难度只会越来越大。而乙则通过五年的积累,不仅赚到了第一桶金,更成功地让自己的公司走上稳定盈利的轨道。

五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对于甲而言,五年是按部就班的工作,领工资养家糊口,思维会被繁忙的工作所禁锢,长年的打工生涯已经让他丧失创业的信心和勇气。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压力会让他把收入的稳定性放在第一位。但甲的稳定的收入,主动权并不是握在自己手里,老板让你稳定,你就稳定,老板不让你稳定,你就不可能稳定。

而花了五年创业折腾的乙,虽然刚开始很困难,但折腾明白之后开始赚钱,并且最重要的是——通过创业真正掌握了自己赚钱的一套商业模式,并且雇佣团队不断扩大收入和提高利润。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甲手里的鱼是老板给的,他可能只是负责帮助老板管理渔场,或者负责编制渔网,但老板究竟是怎么赚钱的,他未必能搞清楚。老板有一万条鱼,分给甲五百条鱼,甲很开心,但有一天老板只能分三百条鱼给他的话,甲心理肯定不能平衡。他要么学老板自己开个渔场,但没有资金,要么忍气吞声接着干,或者跳槽去别的渔场,然后又是一个死循环。

而真正摸爬滚打掌握了捕鱼办法的乙,刚开始可能一天只能抓1条鱼,只够自己吃。后来他改进了渔网,一天可以捕10条鱼,自己吃不完怎么办呢?去卖掉然后再用卖掉的钱招聘一个人丙,这样两个人一天可以捕20条鱼,后来丙替乙又改进了渔网,两个人可以捕30条鱼,这样又招聘了一个人丁,之后3个人就这样逐步变成了30个人,这个时候乙就开始建立渔场,他不用再冲在一线去捕鱼了。

中国的饮料大王宗庆后刚开始创业只想赚十几万元,没有想到会做到今天中国最大的饮料企业。还有饲料大王刘永好,刘永行兄弟,创业的初衷就是嫌做老师工资低,想多赚点钱改善生活。还有李嘉诚,刚开始创业走街串巷卖五金产品。当然,这些都是老一辈的创业者在当初创业时候的“初心”。今天我们的创业者动不动就把“改变世界,造福人类”作为自己的口头禅,而且每当困难的时候,就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来激励自己。我作为一个真实存在的创业者,而且创业时间长达四年,并且经历了喧嚣的风口论和浮躁的PPT创业时代,我回忆起我当初做核桃公寓的初心——改变城市白领的租住现状。

这个“初心”真的是我的“初心”吗?

还是我用来“宣传”的“初心”。

宣传——就是给别人看的“初心”。

那如果我否认这个是我真正的“初心”,我真正的初心是什么?

我告诉大家,一个真实创业者的真实的“初心”。

那就是——我想赚更多的钱,我想做出一个牛逼闪闪的公司,我想当霸道总裁,然后迎娶白富美。

至于“改变城市白领的租住现状”这个“初心”,那是在你成为牛逼闪闪的公司的霸道总裁之后,自然而然的事情啊。

你如果混不到霸道总裁哪一步,就算你自己不忘记你的“改变城市白领的租住现状”的初心,别人谁又会记得呢?

所以,这一轮创业的最大问题在于,很多创业者错误地理解了创业的本质,把创业这件事弄得很“高大上”,并且很不接地气,玩概念,造需求,就是没有认真的去琢磨,如果我融不来钱,我的创业还能成功吗?

创业是实现财务自由的最佳通道(通过创业实现财务自由从而最终实现心灵自由)(2)

以上是我为《郑占录的创业课》第一节课写的导言,大概5000字上下,今后每节课都会有这么体量的一篇导言,这个导言是发布在《核桃公寓》服务号和订阅号上的,完全免费阅览。

第一节课

大家看完本节课程的导言之后,应该明确一个观点:创业的本质是什么。创业的本质就是:让自己换一个人,换一种生活的方式,最终通过创业实现财务自由而实现心灵的自由。如果站在这样的立场上,我们去思考创业要“创”什么,就是选择什么赛道进入,这个问题就相对简单了。

理解“创业的本质”这个纲,再去选择“创什么”这个目,纲举目张。否则就是一头乱麻,像无头的苍蝇今天干这个,干了一段时间不行,然后又换一个,干了之后还是不行,最后欠了一屁股债,又回去上班还债了。这还算好的,有的创业者欠的债这辈子估计都无法还清了。还有的创业者自杀。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没有认识清楚创业的本质这个问题。

既然创业的本质是,让自己换一个人,换一种生活方式,最终通过创业实现财务自由而实现心灵的自由。如果你接受这个观点,紧接着就会产生一个新问题:你要选择哪个行业来创业。

经常有朋友咨询我,老郑,我看你创业做得风风火火,我不想打工了,也想创业,但是我不知道自己创业的话,应该干什么?也就是选择什么行业或者什么项目来做。

这就涉及到了我们本期的主题-选择赛道进入的判断标准

你是谁?你有什么?你最擅长的是什么?你对什么最感兴趣?你已经积累了多少资源和人脉以及资金?你是哪一类人?是领导者型还是跟随者型?是开创者型还是守成者型?是经营管理型还是策划运筹型?你是乐天派还是悲观派?

第一节课

《选择赛道进入的判断标准》

关注我的头条号,即可进入《郑占录的创业课》专栏试听

创业是实现财务自由的最佳通道(通过创业实现财务自由从而最终实现心灵自由)(3)

创业是实现财务自由的最佳通道(通过创业实现财务自由从而最终实现心灵自由)(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