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每个人的青春(致我们永不消逝的劳动青春)(1)

致我们每个人的青春(致我们永不消逝的劳动青春)(2)

人民大学的劳动教育

历史悠久,内容丰富

让我们一起回顾

人大学子在劳动中的青春记忆

01

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为了全面服务抗战,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建校劳动和农业生产劳动,磨炼学生的意志,改造他们的思想。学生自己挖窑洞、建校舍、筑讲台、平操场,自食其力,通过劳动学习生产知识,培养与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致我们每个人的青春(致我们永不消逝的劳动青春)(3)

陕北公学的师生还积极投入边区的生产工作,参与救灾垦荒,在改善群众生活条件的同时为抗战提供物资保障;筹建“陕公流动剧团”,用陕北方言编排街头剧目,和工农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1939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由陕北公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等联合成立华北联合大学。华北联合大学时期,学校则进一步让学生在革命劳动实践中锻炼成长。

抗战时期,学校经常组织大规模的“下乡”和“入伍”,每个学员都要过劳动关,从“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的知识分子迅速成长起来。1946年8月到1948年3月,广大联大师生和地方干部编为工作队帮助群众搞土改。联大毕业生在校期间就建立起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具备吃苦、耐劳、英勇、坚定的优良作风。

致我们每个人的青春(致我们永不消逝的劳动青春)(4)

无论是陕北公学还是华北联合大学,都始终坚持着“来自人民、服务人民”的办学理念,劳动教育则帮助广大学员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正如毛泽东在给陕北公学的题词中所说,“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

02

据一位校友回忆,二十年后,他还会想起1994年的那片星空。

那时他是人民大学的大二学生,1994年的夏夜对他意味着熬夜看世界杯、蚊虫猛叮、眼皮打架,回忆起来就仿佛有一股燥热扑面而来。但在那之前,却有一片凉爽、宁静的星夜,和大学的日常生活截然不同,那是一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生活。

人民大学的规矩,是每年四五月份组织大二的同学到密云的山上植树。同学们背着行李卷到了密云水库边的植树基地,早上吃了早饭便拎着水和鸡蛋、铁锹上山去了,他们要在半山腰挖出一条条的鱼鳞坑,以便之后栽树。

致我们每个人的青春(致我们永不消逝的劳动青春)(5)

密云溪翁庄,当年的植树基地,图片来自校友

一天的劳作之后,山区的夜晚又黑又静,没有城市里的灯光,只有天上数不清的星星和地上数不清的萤火虫。若干年后过惯了喧嚣城市生活的他想起这片星空,也会慨叹起来:人呀,这辈子究竟想追求什么东西?

许多人大人对密云植树久久不忘,也将这段青春岁月铭刻于心。如果说对一些校友来说,密云植树的记忆带来的是那片星空的怀想,那么对其他校友来说,密云植树则是山坡上的“青春之歌”。

一帮年轻人在同样年轻的班主任的带领下,带着铁锹、撅头,浩浩荡荡、欢声笑语地奔向密云的山头,场面壮观。他们在劳动间隙中便自发拉歌,比谁声音大、气势足,上午热闹的劳作之后,校友们的队伍最后离开,偌大的密云山上,一个女同学清唱了一首粤语歌,空灵的歌声为这段记忆敲下最后的休止音符。

致我们每个人的青春(致我们永不消逝的劳动青春)(6)

密云植树历史纪念照片

密云植树这样的劳动教育,其实根植于人民大学的发展历史中。人民大学的前身陕北公学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办学的,因此非常提倡自食其力的生产劳动教育。

03

劳动教育的精神现在仍在延续着,中国人民大学后勤集团组建后,接过了劳动教育工作的接力棒。

2001年11月,校学生会生活部发起了为期三天的“今日我上岗”活动,同学们利用休息时间在后勤服务劳动岗位上体验了后勤工作。

致我们每个人的青春(致我们永不消逝的劳动青春)(7)

2002年9月,后勤集团成立了劳动课指导室,承担了全校本科生劳动课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每个学生在本科二至三年级期间,都要参加为期一周的劳动实践,内容包括帮厨、绿化保洁、看管澡堂、售货理货等。

参与收拾餐具和超市帮工这种高强度劳动实践的同学们一天站下来腰酸背痛、手脚发胀,不由感慨工友的辛苦,有同学说:“通过劳动,发现自己身上存在不必要的优越感和眼高手低的浮躁心态,都是成长道路上十分可怕的陷阱。”劳动课不仅让同学们和后勤人员的心贴得更近了,也增进了同学们对学校的了解和热爱,建立了“主人翁”的意识,在劳动后为学校后勤服务积极建言献策。

致我们每个人的青春(致我们永不消逝的劳动青春)(8)

致我们每个人的青春(致我们永不消逝的劳动青春)(9)

致我们每个人的青春(致我们永不消逝的劳动青春)(10)

致我们每个人的青春(致我们永不消逝的劳动青春)(11)

致我们每个人的青春(致我们永不消逝的劳动青春)(12)

劳动课老照片&光明日报对劳动课的报道

现在,后勤集团一直积极开展校内服务性劳动教育活动。“学厨RUC”活动让厨房变课堂,现已成为学校劳动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学厨RUC”中的“学”,既有学生的意思,也有学习的意思。

活动中,后勤的烹饪工作者带着同学们一起,包青团、打月饼、包饺子、做甜品等,使同学们掌握一些必备的生活技能,让人大的每一名学生在活动中都能成为一名“小厨师”,在今后的生活中能为家人、爱人烹调出有温度的美味佳肴,用这种温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与温暖。学生们在活动中既亲自体验制作美食的过程,又体验了后勤餐饮人员的辛苦,对食物、对劳动者也多了一份尊重。

致我们每个人的青春(致我们永不消逝的劳动青春)(13)

致我们每个人的青春(致我们永不消逝的劳动青春)(14)

致我们每个人的青春(致我们永不消逝的劳动青春)(15)

致我们每个人的青春(致我们永不消逝的劳动青春)(16)

致我们每个人的青春(致我们永不消逝的劳动青春)(17)

致我们每个人的青春(致我们永不消逝的劳动青春)(18)

致我们每个人的青春(致我们永不消逝的劳动青春)(19)

此外,人大在京大学生组建了一支志愿者服务团队,身穿蓝色马甲的大学生深入北京社区,化身为垃圾分类宣讲员、指导员。人大青年志愿者协会还与人大社区居委会联合推出“校园就是家园”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在校大学生走进人大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一个个“蓝马甲”的身影,正是新时期人大人依旧秉持“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又一例证。

致我们每个人的青春(致我们永不消逝的劳动青春)(20)

而为了进一步弘扬劳动精神、强化劳动教育、重申劳动价值,人民大学经过多轮紧锣密鼓的会议与实地考察,将劳动教育课程写入了培养方案,制定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试行)》。同学们将被组织前往劳动教育基地,亲身经历劳动过程,在劳动实践中出力流汗,磨炼意志。

未完待续…

人民大学是一所青春的学校,无数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来了又去,他们身份性格各异,但都处在自己最好的年纪里。他们用这四年写下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劳动正是书写的一种方式。

如果青春只是一代人的,那它注定会消逝;如果青春只是自我的,那它注定会被浪费。但如果青春曾体验过劳动的汗水,并被一代又一代人的汗水反复浇灌,它就将成为一道历久弥新的风景,一段永不消逝的记忆,一种永恒的集体精神。

未来的美好生活和美丽中国需要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辛勤劳动来创造。作为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正致力于培养一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为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奋斗终身的劳动队伍。

后勤集团【温馨人大】新媒体团队

编辑:小张

部分内容来源于人民日报

特别支持:党委宣传部 校友办 博物馆

致我们每个人的青春(致我们永不消逝的劳动青春)(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