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从来不缺能工巧匠。

瓦特出生前1700多年,公元1世纪左右,古希腊时期工程师希罗就发明了发明了有文献记录以来的第一部蒸汽机。希罗还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自动售货机,只要投币就自动流出“圣水”。

古代发明创造现象(古代然并卵的超前发明)(1)

中国古代名将韩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面——“踅(xué)面”,比日本早了两千年。

古代发明创造现象(古代然并卵的超前发明)(2)

达芬奇最早发明了自行车,一直到十八世纪才由修道士整理当初的文稿时才发现,而之后又过了很长时间才被人打算造出来。而中国在明清时代也有人发明了自行车,只是当时中国人并不重视。

古代发明创造现象(古代然并卵的超前发明)(3)

为什么这些发明明明很早就被提出,但是过了这么久才火起来?

因为整个社会的生产力跟不上,没有配套的生产体系支持!或者说,缺乏相应的经济基础、产业配套、市场需求,超前发明就是“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的“奇技淫巧”!

以蒸汽机为例,首先古希腊时期并没有发明出高效的煤炭燃料,其次在落后而松散的农植社会,也没必要造这么奇怪的东西来提高生产效率——农妇和奴隶每天也就纺那么点儿线,就算造出了蒸汽动力的织布机,没有足够的线也没什么用!因此,古希腊时期的蒸汽机,仅仅只是“玩具”。

到了清康熙十七至十八年(1678-1679),正在中国传教的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也发明了蒸汽机,并试制出一台蒸汽动力模型车,这是中国境内最早的蒸汽机。但南怀仁发明蒸汽机是为了取悦康熙,并向他展示西方的科学进展,所以这台蒸汽机也是“玩具”,同样没有任何实用价值。

蒸汽机乃至工业革命之所以发生在英国,并不是一件巧合的事情。如果没有英国本土丰富的煤炭资源、采矿业的急迫需求、高度发达的纺织业经济基础与广阔的殖民地市场、前人的技术积累等诸多先决条件,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根本不可能得到推广。

以前人的技术积累为例,研究蒸汽、大气压与真空的关系正是17世纪的“学术热点”,早在瓦特之前就有不少人发明过蒸汽机了。早在1629年,意大利建筑家布兰卡就发明了一种雏形的冲动式汽轮,原理是向轮子四周叶片上喷射蒸汽流,带动轮子转动。有学者考证,后来南怀仁很可能在欧洲见过布兰卡的著作并受到启发,才能在中国发明那台取悦康熙的蒸汽动力模型车。到了1699年,世界上第一台具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抽水机诞生了(仅限煤矿抽水用途)。此后又经过了77年的技术积累,到1776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终于成为"万能的原动机",在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

而“蒸汽、大气压与真空的关系”之所以成为当年的“学术热点”,是因为当时的人发现真空能够吸水,水蒸气的迅速凝结能在汽缸内部产生真空,从而把水从外部吸进来,进而解决让采矿业者非常头痛的排水问题。因此,17至18世纪英国持续上百年的蒸汽机实用技术发展史,跟当年英国煤矿的排水需求有很大关系。煤矿,即是蒸汽机的燃料来源与“上游产业链”,又是蒸汽机的主要顾客与“下游产业链”。

同时,英国已经持续发展几百年并且高度发达的(手工)纺织业,大航海时代以来持续约200年的海外殖民扩张,又为纺织业的提供了广泛的原料来源与销售市场,以及提高生产效率、交通物流效率的迫切需求。于是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又进入了纺织业、铁路、轮船等行业,直至推广到所有的产业部门,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了解了蒸汽机推广的前因后果,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古代其他的“超前发明”为何会沦为“玩具”和“奇技淫巧”、未能推动生产力发展了。

自动售货机为何会停留在“伪装神迹”的阶段?因为当时的人想买东西直接去集市就行了,摊位都有人看着,没忙到非得造个全自动的设备帮忙的地步。一直到人工销售的成本高于机器的成本,自动售货机才有了推广的需求。

韩信发明的方便面当时是做速食军粮用的,除了军队偶尔应急一下,除此之外也没别的用处。古代的生活节奏没那么快,这种面做起来又费功夫,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实在没必要折腾。随着快节奏工业社会的来临,工人阶级忙到没时间做饭,去饭店吃又成本太高,方便面才成为流行食品。

自行车就更不用说了,不如马跑得快,还得费劲儿蹬,木轮自行车还颠得屁股疼,而且城里人来人往、街道狭窄弯曲不好走,城外都是泥土路容易崴泥,能干什么用?更不用说以前城镇规模小,城东城西走着去用不了几分钟,何必这么着急呢?

一直到城镇的规模扩大到走路吃力,城乡道路广泛拓宽并硬化,材料产业链的进步(例如橡胶轮胎、不锈钢辐条)也使自行车本身改进到速度快、不费力、不会颠疼屁股的水平,自行车才真正得到推广。然后自行车又成为近代交通、通信行业的重要助力,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总而言之,很多东西不是说不能超前发明,而是即使发明出来了也不过是空中楼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