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师范大学最早的一支源头是创办于1902年的顺天府学堂,地址在北京地安门外的东黄城根,现在的地安门中学所在地。它的创办人就是当时的顺天府知府陈璧。按当时的行政区划,顺天府管辖京师(北京旧城区)和大兴、宛平两县,统属直隶省。又因其特殊的位置,也直接向清朝廷负责,相当于后来的直辖市。

光绪年间中西学堂遗址(百廿时光治校先贤)(1)

▲陈璧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尤其是1894年到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的有识之士深刻认识到变法图强的紧迫性,朝野议论的热点话题便是办实业、兴学堂,而陈璧就是这一潮流的推波助澜者。

陈璧(1852-1928),字玉苍,晚号苏斋,福建侯官(今闽侯县)人,光绪三年(1877年)进士。在清政府中历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顺天府尹以及礼部、吏部、商部、户部等重要职务,最后任邮传部尚书,进入民国后,任袁世凯政府参政院参政。和当时其他开明官绅一样,陈璧一生钟情于教育和实业,有很多创举。早在戊戌变法以前,陈璧在回籍丁母忧期间,就联络乡人林纾、陈宝琛等在福州创办了一所兼习中西文化科学知识的新式学校——苍霞精舍(后改名苍霞中学),并主讲福州的凤池书院,提倡经世之学,增开实务、策论、英文、数学等课程。1901年任五城御史、顺天府丞时,创办五城中学堂,这是北京第一次有官立中学,也是中国首次使用“中学”这一近代学校名称。

1902年,陈璧在顺天府尹任上创办了京师工艺局并附设农工学堂,改金台书院为金台校士馆,还奏请创设了顺天府学堂。其实,在戊戌变法运动之时,管学大臣孙家鼐和当时的顺天府尹胡燏棻就曾经向朝廷上奏将金台书院改为顺天学堂并得到光绪皇帝的批准,后因变法失败而夭折。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农历七月,陈璧任顺天府尹,当月就奏请在府学内设立西文东文学堂获得批准。八月初二,清政府下兴学诏:“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九月,陈璧又重提设立首善学堂的建议,还要求清政府将地安门外兵将局抄产官房拨给顺天府用作学堂校舍。陈璧认为:“方今时势多艰,需材孔亟,矧京师为首善之区,尤当先行举办,为各省倡前。”当时,因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焚烧了户部衙门,户部暂借兵将局官房办公。所以,1902年3月,顺天府学堂在原西文东文学堂的基础上借地开学。据说,开学仪式搞得十分隆重,连慈禧太后都派人送来了“御赐书橱”,还特意命令从国子监移送部分图书给顺天府学堂。开学不久,户部将兵将局官房移交顺天府,陈璧接手后利用李鸿章的儿子李经迈捐助的10000两银子进行了改建扩充,还从直隶总督袁世凯那里争取到每年经费银12000两,加上从备荒善后各项经费中划拨一部分,按每月经费银1600两划拨学校使用。当年秋天,顺天府学堂正式移址地安门外兵将局,后数经变迁,一直在这里办学近6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