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哙作为鸿门宴中刘邦集团出场的最后一位关键人物,司马迁在他身上倾注了不少笔墨。在《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中,司马迁也肯定了樊哙在鸿门宴上的作用:“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鸿门一宴,樊哙之功可谓大矣。

鸿门宴樊哙简介(鸿门宴中樊哙的作用分析)(1)

樊哙出场之前,整个宴会的场面是“项庄舞剑,项伯常以身翼蔽”。项庄在范增的授意下以舞剑助兴为由,想要击杀刘邦于座。怎知项伯与之对舞,处处保护刘邦。可以预见,如果项伯稍有不慎,刘邦随时都会有性命之虞。因此侍宴的张良出军门,搬救星。他找的救星就是樊哙。

张良找樊哙救驾,这固然是由于樊哙的身份——刘邦的参乘,但更是基于张良对樊哙的一定了解——樊哙有能力。刘邦来见项羽时是“从百余骑”。从当时双方的紧张局势来看,刘邦这一百多随行人员应该都是他的的心腹与得力干将。所以张良找樊哙救驾,可以说是百里挑一。他有信心樊哙能化解危局。

鸿门宴樊哙简介(鸿门宴中樊哙的作用分析)(2)

樊哙了解到宴会上的紧张态势后,立马持剑带盾闯营帐。樊哙的闯帐成功,意味着“项庄舞剑,项伯以身翼蔽”的局面不得不停止,刘邦的性命暂时无虞。

进入营帐之后,樊哙在项羽面前摆出了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项羽何许人也?巨鹿之战后,被他召见的诸侯将领“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这样一个人物,在面对樊哙时,也不由得不“按剑而跽”。可以想见樊哙当时的模样确实十分骇人。不过,这倒也勾起了项羽的好奇心,他没有怪罪樊哙,反而以一“客”字来称呼樊哙,问其来处。

当张良介绍完樊哙后,项羽马上又改称樊哙为“壮士”,并赐酒给他。樊哙则是一饮而尽。于是项羽又赐“彘肩”,而樊哙吃“彘肩”的情态则更是狂放不羁。可以说,宴会进行至此,全场的焦点已经从刘邦转移到樊哙身上了。

对于项羽而言,当一干人等对自己始终是俯首畏惧、毕恭毕敬的时候,冷不丁出现的壮士樊哙和他的一系列狂放无礼之举,不仅不会反感,反而很容易引起项羽英雄惜英雄的心理认同感。

鸿门宴樊哙简介(鸿门宴中樊哙的作用分析)(3)

如果说前此樊哙还仅仅是行为上的莽撞失礼,那么在项羽再一次赐酒后,则把矛头直接对准项羽发难,太史公书之为“诮让”。其实,仔细分析樊哙责问项羽的这些话,有一句最值得玩味——此亡秦之续耳。中国政权历来讲求统治的合法性,也就是所谓的正统性。樊哙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现在天下都把项王您看成是秦的继承者,如果您也像秦一样做一些不得人心的举动,最终会重蹈秦的覆辙,走向灭亡。而杀刘邦则是不得人心之举。

在项羽看来,樊哙作为刘邦的近侍,已经有自己为天下之主的认识,那么这种认识极有可能是整个刘邦集团的共识。这样的话对项羽来说,自然是极为受用的。这样的刘邦又何来反心呢?樊哙的话明虽贬,暗却褒。

至此,樊哙在宴会上的展示已经结束。作为刘邦的近侍,樊哙不可能只是一介莽夫,他其实是知礼、懂礼且极有分寸的一个人。比如他闯入营帐后“披帷西向立”,项羽赐酒后“拜谢”,项羽命坐后“从良坐”。他的闯帐、饮酒、啖肉、责问看来莽撞无礼,其实只是是一场有意为之的表演。当然,我们不知道这场表演是张良对他“说如此”,还是他自己在形势危急下的灵光一现。总之,刘邦已经算是躲过一场宴会上的死亡威胁而要离席如厕了。

刘邦趁如厕之机,与属下密谋出逃。关键的问题在于不能不告而别,这是不符合作为客人的礼仪的。其实,对于做出“推堕孝惠、鲁元车下”、说出“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且幸分我一杯羹”的刘邦来讲,礼是最不能羁绊人的枷锁。可是,那在一百多心腹部下面前的形象还是极为重要的。作为近臣的樊哙自然懂得主公的心思,于是鸿门宴》最为精彩的两句话就由这个曾经的屠夫说了出来。刘邦找好了台阶,将要安然离开这场鸿门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