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名字号”如何取?其实都有规可循,别再傻傻分不清了!俗话说:“赐子千金,不如赐子好名。”古人取名有多讲究?
在中国的民间偶像崇拜中,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绝对是“粉丝”最多的大神。一曲《隆中对》,前后《出师表》,让刘备的三顾茅庐没有白忙。诸葛亮自建安六年(201年)出山跟随刘备,到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精心辅佐刘氏父子33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天下良臣之典范。据传,诸葛亮还发明了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加之料事如神,谋在事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智者的代表人物。
老黄今天拉了诸葛亮来开场所,并不是想再向读者复述诸葛亮的佐世功劳与人生传奇,而是想借此来说说古人取名的小常知。大家都知道,诸葛亮除了本名为“亮”外,还有字与号——字“孔明”,号“卧龙”。那么,问题来了,在古代,人们的“名、字、号”如何取?三者之间有何联系?是否有规可循?下面,老黄就给你科普一二。
一、赐子千金,不如赐子好名
说名字之前,先得了解一下姓氏。“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祖先们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新的部落间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
“氏”是姓的分支,“氏“是可变的,而“姓”是不变的。顾炎武也说“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
汉民族自古不仅崇拜姓氏,而且非常尊重个人的名字。姓氏和名字的区别在于:姓氏是宗族的共称,名字则是个人的特称。名字作为个人的特称,它与每个人的关系十分密切,因为个人的荣誉、成功、人格、品性等都与自己的名字联系在—起,所以人们非常重视命名。
在古代,给人命名是件非慎重的大事,春秋时代还专门讲究“命名之道”之道。《左传 桓公六年传》记载:“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名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甚至把人的命名作为“礼”的一部分。
古人给子孙取名,非常讲究。人们认为“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名重千金,似乎名字将决定子孙一生的前途命运。
古人重“名”不重利,所以自古们都珍惜自己的名字和声誉,并努力用自己的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名字,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要有个“好名声”。所谓“名垂千古”、“万古流芳”“青史留名”等古训,都是为激励人们珍视自己的名字。而“臭名昭著”、“身败名裂”、“遗臭万年”、“名落孙山”等成语,从反面告诫人们不要玷污自己的名字。
人的名称通常包括:小名、名、字、号。古代人,尤其是有一定地位的权贵及文化人,都拥有这四种名字,这四种名字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小名,即乳名,指婴儿时取的名字,如曹操的小名阿瞒,刘禅的小名阿斗,陶渊明的小名为溪狗等。乳名是父母用来称呼自家孩子气的。“名”是个人的正式名字,又称大名(有些地方也称谱名,就是按字派取名)、学名,以区别小名,是成年入学后才使用的,所谓“尊姓大名”,便是询问别人的正式的名字。
二、名是名,字是字,互为表里
“名字”在现代是一个词,在古代却是两个词,名和字不是一回事儿。汉族人的命名传统是既有名,又要有字。在古代,人先有名,后有字。《礼记 曲礼》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髻而字。”这是说,按周代礼制,男子到二十岁时结发加冠(帽),才能取字。女子未许嫁时,叫“未字”,亦可叫“待字”,有个成语叫“待字闺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女子年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这才取字。
所以,“字”是男女成年后加取的名,用字表示成人受到的尊重。《曲礼》还说:“冠而字,敬其名也。”意思是,男女到成年人时取字后,他人就不能再直呼其名,而要称其“字”,以示尊重。所以,在古代,对成年人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
而在现代的社交场合,对于不太熟悉的人,我们最先想要知道的,就是人家的姓名。往往,有人此时一强口就错,比如会问:“你叫什么名字?”这种问法,在古代是不规范的,依上文之规,名是名,字是字。所以,正确的问法,就当如警察审讯犯罪嫌疑人那样:“姓名?”简洁、明了。换作普通人之间,这样的问询,依如上文所述,得问“尊姓大名”!
虽然,“名是名,字是字”,但是,在“名字号”三者之间,名与字的联系是紧密的。这里所谓的字,又称“表字”。表字是对一个人的名字的注解、补充和延伸,与名相呼应,互为表里。拿诸葛亮来说,他的名为“亮”,字为“孔明”,“明”就是对“亮”的注解、补充和延伸。“明”与“亮”互为表字,比如东晋著名的田园派诗人陶渊明,其字即为元亮。
再如,诸葛亮同时代的张飞,字翼德,翼者,翅膀也,有了翅膀才能飞啊。还有关羽,字云长,羽也是翅膀,其号也可称“翼德”,但是,关羽却号“云长”,何也?因为,关羽并不是翻飞于林间檐下的乡野燕雀,而是“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因而才号“云长”。云长,比起翼德,更有气势,所以,关羽做了老二,张飞只能做老三。
曹操,字孟德。《荀子·劝学》篇说:“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字和名在一句话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对名作了修饰性解释和补充。赵云,字子龙。《周易》说:“云从龙,风从虎。”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
颜回,字子渊。渊,回水也,意思相同。宰予,字子我。予,我也,意思相同。孟轲,字子舆。轲、舆都是车。陆游,字务观。游、观义同。曾巩,字子固。巩、固义同。前述的名与字,遵循的都是名与字的意思相近相似的相顺性原则。
除了字名含义相近互补外,名与此字的关系也可反其道而行之,即,字取名之反义。如,曾点,字皙(点为黑污,皙为白色);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王绩,字无功(成绩和无功正好相反)。
还有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他的字是“退之”,退之与愈之间有何联系呢?愈的古字为“瘉”,“瘉,病瘳也(《说文》)。”愈的本义就是病好了。退的本义是后退,后又引申为减退,“下降以图国用,而进退之(《周礼·小司寇》)”。退也有祛病之意,比如,口语中常说的“退烧”。所以,退与愈看似不搭这,其实也是有深层联系的。
近代的著名人物,其本名也表字的关系也都是遵循了上古之规:比如“泽东”之于“润之”,润与泽其义颇近,有词曰“润泽”。比如宋代叶适的《上西府书》中,就有“天子明圣,亲御明堂,布德施教, 润泽海宇”之句。再如“介石”之于“中正”,其实,中正为其本名,介石只是字,后以字名于世。中正与介石二者的关系,系典出《周易》:“(豫卦)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在民国其他有影响力的人物中,名与字也都是“和谐统一”的,比如何应钦之“敬之(钦有恭敬之意)”、戴笠之“雨农(下雨了,总得戴个斗笠吧)”、阎锡山之“伯川”、黄维之“悟我(维字有思考之意,与悟通)”。
就拿老黄来说,谱名为“谦”,现在名字中的“益”,就是爷爷给我取的“字”,取“谦受益”之意。因为在兄弟中排行老大,所以,才叫“伯益”。二弟的名字中有个“让”字,所以,爷爷给他的“字”是“仲逊”,逊、让的意思相同。
了解了名与字的关系,你也可以试着给自己取个能叫得响的“字”号了!
三、号分自号与获赠
名与字是前辈赐寓意美好的希望,与名与字不同,古人的号都是与其成长经历有关,是对人生的总结与体悟。“名字号”三者之间还有一个区别,那就是命名的主导不同:“名”与“字”都是由长辈代取。“号”则自取,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自号”;另外,“号”亦可为他人赠送,这就产人们常说的“尊号”与“雅号”。
先说自号。封建社会的士大夫阶层常有取号的习惯,尤其是文人隐士,更喜欢取号。取“号”往往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或志趣而定,以示风雅。自号就是自己给自己取的号,这多与个人经历有关。比如宋代的文学大家苏轼,他就有个人人熟悉的号,叫“东坡居士”。苏轼之所以自称“东坡居士”,这是与他的一段贬谪岁月关。
元丰二年(1079年),时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是诗人的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发了点小牢骚。结果让政敌抓了小辫子,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当时,政敌们是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的,宋神宗差点就动了杀机,结果,引起朝野震动,就连苏轼的老对手,已退休闲居金陵的王安石也出面为他求情,苏轼这才保住性命。死罪得免,但处分还是少不了的——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黄州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公务之余,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正是因有了一段“东坡种地”的特殊经历,苏轼才自号为“东坡居士”的。
诸葛亮的号为“卧龙”,这是别人对他的评价与美誉——虽然躬耕于陇亩之间,却是条可一冲飞天的巨龙,极言其才学与抱负令人不可小视(亦有说是因其隐居卧龙岗而得号的)。还有诸葛亮同时代的庞统,别号“凤雏”,与“卧龙”寓意相同,极说此二人为“人中龙凤”,是不可多得的济世良才。
《水浒传》中绿林好汉们的绰号,都是属于别人所取。宋江的“及时雨”,说的是他乐善好施,吴用的“智多星”,说的是他诡计多端,这是从“为人”上来命名的。另外,“豹子头”(林冲)、“美髯公”(朱仝)是取其样貌特征,“大刀”(关胜)、“双鞭”(呼延灼)是取其兵器,“圣手书生”萧让、“玉臂匠”(金大坚)是取其职业,“小李广”(花荣)、“病尉迟”(孙立)是比拟古人……这些绰号,都是与主人公有着特殊联系的。
给人送号,还有以地域为名的,这个地域,可以是主人公的出生地,也可以是其生活过的地方,还有祖籍地等等,这是一种特殊的号。比如韩愈,他虽是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但是,曾自称其“郡望昌黎”,所以,世称“韩昌黎”。柳宗元,河东郡人,所以,人称其为“柳河东”。近代如李合肥、袁项城、黎黄陂等等,都是以地为号的。
另有以官职为号的,如唐代诗韦应物,本是长安人,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另如“蔡中郎”(蔡邕)、“孔北海”(孔融,曾为北海国相)、“杜工部”(杜甫)等等。
此外,还有许多“外号”、“绰号”是在实际生活中相互戏噱开玩笑时起的,因而多含有讽刺讥笑的贬义。例如,唐高宗时人称李义府“笑中刀”,又号“人猫”,是因为他做宰相时表现得外柔内奸;宋朝人们给王珪的外号叫“三旨宰相”,是因为他任宰相十多年中除取旨、领旨、传旨外,不干别的事。
不只是古人,在农村,前些年还有送外号的风气,比如,“三猴子”、“二秃子”、“笑面虎”、“哈叭狗”之类。当然还有更俗气的,在这就不一一例举了。不仅仅是在农村,其实,上学时,我们也没少给同学和老师取外号,现在回想起来,还亲切依旧!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