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作者】

刘方平:唐代诗人,他的诗一般为咏物写景之作,擅长绝句,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善山水画。

【译文】

夜色已经很深了,月光斜斜地照射着一半的庭院,此时的天空中,北斗星与南斗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横斜在天际了。

对于今夜,感到了十分的意外,因为我已感觉到了初春的暖意,这时候,一声清脆的虫鸣声,透过了绿色的窗纱。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诗人在春夜里的感怀之作,它描写了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生机的早春月夜下的景色。春天里,气候宜人,春虫鸣叫,诗人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观察到了春天物候的细微变化,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初春的月夜里,气候逐渐转暖的舒适,抒发了自己内心充满喜悦而又有些惆怅的复杂情绪。

《月夜》古诗品读(唐诗鉴赏月夜)(1)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景。在唐诗中,用春景与明月作主题的作品有许多,它们有些是歌咏春天的景色而抒发情怀,有的是抬望明月而引发情思。而本诗写春景,诗人却是别具新意,并没有从春天常见的桃红柳绿的景色写起,而是将这些春天独特景色都隐藏在夜幕下了。

接下来描写了月色,同样也与其它作品不同,诗人并没有去表达月色的皎洁,也没有产生任何关于明月的感慨,而是在夜色中加入了一半的月色,从而,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宁静的画面:夜色不太深,月光也没有那么明亮,一切都沐浴在一种和谐而朦胧的自然之中了。

本诗的首两句“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描绘的是月夜下的静谧,画面感很强。

“更深月色半人家”中的“更深”两个字,给本诗奠定了基调,后面的景色,都由此两字而来,同时,也给全诗笼罩上了一份特别的氛围。而“月色半人家”则是“更深”的具体体现:夜半时分,庭院的一半被朦胧的月光映照着,而另一半则笼罩在夜色中,一片昏暗。一明一暗,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更加体会了月夜下的宁静,以及庭院的空寂。

“北斗阑干南斗斜”,此时的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经横斜了,这更进一步从视觉上突出了“更深”,同时也表明了诗人将目光由地上的人家投向了夜空。这样,通过这两句诗,共同营造出了春夜里的静谧和肃寂:地上月影半照,而天上星斗横斜,相互衬托,形成了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深远的意境。

《月夜》古诗品读(唐诗鉴赏月夜)(2)

后两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诗人另辟蹊径,别具一格,描写了春夜里的虫鸣声。

此时夜半时分,也正是早春时节,一天之中气温最低而寒冷的时候,可是,就在这万籁俱静、气温低寒的时刻,悄然响起了清脆悦耳、欢快明朗的虫鸣声。这虫鸣声代表着万物的苏醒、生命的萌发,此时,诗人的心是敏感的,他感受到了春回大地的美好气息,内心产生了美好的想象。

“今夜偏知春气暖”中诗人是敏锐的,他从虫鸣之声联系到春天的温暖,体现了他乡村生活的经验。而“虫声新透绿窗纱”中的一个“新”字,一方面表明了清新自然的气息,又饱含了诗人心中的喜悦欢欣之意,展现了他对于乡村生活的喜爱与深情。

《月夜》古诗品读(唐诗鉴赏月夜)(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