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历史之源(福州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1)

省政协大楼门前的琼东河水闸。

福州新闻网5月2日讯(福州日报记者 卓文俊/文 俞松/摄) 本报连续报道的福州甘棠港研究又有了新进展。昨日,省文史馆馆员欧潭生教授再向本报独家展示了新研究成果——唐宋甘棠闸旧址在现秘书巷北的琼东河水闸。至此,唐甘棠港的范围得以划定,从鼓楼秘书巷至马尾琅岐金牌门的这一范围均为甘棠港范畴,由此可见昔日“东方巨港”规模之大。

甘棠港范围大致划定

对于甘棠闸的研究,欧潭生从宋《三山志》入手。尽管书中有谈到南宋时福安有甘棠港、黄崎镇、白马江等,并被后人误认为唐甘棠港在福安,但欧潭生认为,这并不影响它是福州重要的地方志书,其中不少记载依然极具价值。

在介绍福州内外城壕时,《三山志》中有“自去思桥北,西入甘棠闸”“西行过延庆桥……长利桥……次虎节门大桥”的描述。这些地点的描述在新编宋代福州城区历史地图上大多都有标识。比对之后,欧潭生得出惊人发现。“去思桥就是地图上的澳桥,‘内汤院’边上的福州城汤关闸就是《三山志》一再提到的甘棠闸,它与南边的水部门闸遥相呼应,潮退关闸,船只在城内不至于搁浅;潮涨开闸,船只出福州城远航。”欧潭生说,这一布局与《三山志》所说的“以潮大为启闭之节”相印证。

不仅如此,《三山志》称“闸旧有之”,这将甘棠闸的存续时间再向前推了一步。据此欧潭生认为,《三山志》为南宋所著,与闽王辟甘棠港相距不过几百年时间,城市格局和河道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因此,可以基本推定唐时甘棠闸与宋时相同。

4月30日,欧潭生在福州市及鼓楼区文物部门的配合下,按图索骥实地寻找甘棠闸旧址。最终,一行人认定,省政协大楼门前、秘书巷北的琼东河水闸就是唐宋甘棠闸旧址。

至此,唐甘棠港辟港处及水闸旧址全部落定,那么甘棠港的范围也就得以大致划定:从福州城现秘书巷北的甘棠闸旧址,到马尾琅岐金牌门的甘棠港辟港处,这一范围均属于甘棠港范畴。

汉时文物佐证“东方大港”

根据“闸旧有之”这一线索,欧潭生试图在古籍中再进一步搜索福州港的佐证。

两千多年前的汉初,福州便置东冶港。《后汉书》载:“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大意为,越南北部及广东广西等南方各郡的贡品都要集中到东冶港转运。

汉武帝时,闽越王无诸死后,闽越国出现“二王并处”的局面。《史记·东越列传》记载了东越王余善对抗汉武帝的故事,“东越王余善上书请以卒八千人从楼船将军击吕嘉等。兵至揭阳,以海风波为解不行。”

欧潭生解释称,这段记载中“以海风波为解”说明余善八千水军走的是海路到广东揭阳,他与汉楼船将军都是从福州东冶港出发。后来,汉武帝派四路大军灭闽城,其中“天子遣横海将军韩说出句章,浮海从东方往(东冶)。”

“两千多年前,福州三山均在水中,只有屏山是个半岛,东越王余善的宫殿和水军基地就设在屏山。去年,屏山地铁工地出土的汉代大铁锚就是物证。”欧潭生说,汉代时的朝贡路线和战事路径,足以从侧面证明,当时福州港口的发达程度。这让“福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说更具说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