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说: “燕山雪花大如席”,到底错没错?,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张艺谋长城讲的什么故事?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张艺谋长城讲的什么故事(张艺谋说燕山雪花大如席)

张艺谋长城讲的什么故事

张艺谋说: “燕山雪花大如席”,到底错没错?

张万福

2022年2月4日,第二十四届冬奥会开幕式如期在北京鸟巢举行!在开幕式进行中,主持人以及总导演张艺谋在接受采访中,都引用了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的诗句。一时间有网友嘲笑说:真是开国际玩笑?燕山雪花怎么大如席了?......居然如此没文化.....。

“燕山雪花大如席”,出自李白的《北风行》。

《北风行》原文如后:“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将上面诗文,翻译成白话文大意是:传说在北国寒门这个地方,住着一条烛龙,它以目光为日月,张目就是白昼而闭目就是黑夜。这里连日月之光都照不到啊!只有漫天遍野的北风怒号而来。燕山的雪花其大如席,一片一片地飘落在轩辕台上。在这冰天雪地的十二月里,幽州的一个思妇,在家中不歌不笑,愁眉紧锁。她倚着大门,凝望着来往的行人,盼望着她丈夫的到来。她的夫君到长城打仗去了,至今未回。长城那个地方可是一个苦寒要命的地方,夫君你可要保重啊。丈夫临别时手提宝剑,救边而去,在家中仅留下了一个虎皮金柄的箭袋。里面装着一双白羽箭,一直挂在堵上。上面结满了蜘蛛网,沾满了尘埃。如今其箭虽在,可是人却永远回不来了,他已战死在边城了。人之不存,我何忍见此旧物乎?于是将其焚之为灰矣。黄河虽深,尚捧土可塞,唯有此生离死别之恨,如同这漫漫的北风雨雪一样铺天盖地,无边无垠。

其中“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两句极尽北风凛冽之形容,对雪的描写更是大气包举,想象飞腾,精彩绝妙,是千古传诵的描写环境的名句。

诗的后半部分先刻画了丈夫为国慷慨从戎的英武形象,后描写了“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其思妇睹物思人的黯然神伤之情。“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鲜明地反衬出思妇悲愤得不能自已的感情。

为此,有网友将上下两部分联系起来说:东汉有出自马援“马革裹尸”的典故;旧时,民间亦有“芦席裹尸”的习俗。认为:李白此处的“燕山雪花大如席”本意是说:“妻子怀念死在燕山战场上的丈夫无人收尸,没有人给他盖上一张草席。所以,妻子希望燕山的雪花像席子一样大,把死去的丈夫掩盖。因此,将‘燕山雪花大如席’单单用来描绘雪花的大小,不太妥当。是没有文化的表现!”

但对此说,又有网友不赞同说:理解一段诗词或者名言,应该结合当时的语境?“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是艾青于1938年国破家亡之时发表,在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表达了对当时的时局的愤恨,难道繁华盛世就不能用了?今天人们不是也常常引用这句诗,来表达对祖国的深深的挚爱之情吗?

在宋代王安石在自己的诗作中,也有“燕山雪花大如席”的诗句。其在《胡笳十八拍十八首》中也写道:“燕山雪花大如席,与儿洗面作光泽。/怳然天地半夜白,闺中只是空相忆。/点注桃花舒小红,与儿洗面作华容。欲问平安无使来,桃花依旧笑春风。

该诗翻译成白话文大意是:“燕山的雪花大片大片的像坐席,用它给孩子洗脸,能使之光泽。模糊然而天地半夜白,闺中只是空相忆。点注入桃花舒展小红色,给孩子洗脸华容。想问平安不让来,只有满树桃花依然笑迎着和煦的春风。”

从李白的原诗语境来看:“燕山雪花大如席”一方面描写了燕山雪大,北风凛冽的环境;另一方面也应该有“妻子怀念死在燕山战场上的丈夫,希望燕山的雪花像席子一样,将死去的丈夫掩盖.......”等语意。

但到王安石《胡笳十八拍十八首》中“燕山雪花大如席”的语境中,就完全没有李白诗中后面那一层语意,而完全变成了一句描写北国风光环境的词语了。

因此,冬奥会开幕式导演张艺谋在接受记者采访中说:冬奥会开幕式的创意:蕴含着“一叶知秋.......,燕山雪花大如席.....等等”是没错的。

冬奥会开幕式中,主持人在解说中,也进一步对“.....燕山雪花大如席.....。”有所发挥,也应该是没错的。

二0二二年二月六日·十一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