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绿叶”“红男绿女”“桃红柳绿”“灯红酒绿”……“红”和“绿”就像出双入对的情侣,让人不忍将它们拆散。“绿”字的构造方式跟“红”相同,左边也是“糸”,表示这个字的意思跟丝织品有关,右边是“录”,表示字的读音与之接近。

中国古代的颜色词中有很多跟丝织品染色有关,所以字形中包含“糸”。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绿,帛青黄色也。”蓝色颜料和黄色颜料混合后呈现出绿色,这对现代人而言是一种常识,古人其实早就有这样的认识,这种混合色在古时称为青黄色。可见,“绿”最初所表示的颜色跟我们今天的理解无异,通常以草和树叶茂盛时的颜色作为代表,这样的颜色在《诗经》中就有用例:“绿兮衣兮,绿衣黄里。……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读后感(说文解绿知否知否)(1)

“绿”字的字形演变

绿色是自然界中常见的颜色。一提到它,总会让人联想到青山绿水、绿草如茵。例如唐代王维《送别》:“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唐代温庭筠《菩萨蛮》:“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曲。”宋代杨万里《江水》:“水色本正白,积深自成绿。”朱自清《温州的踪迹》之二:“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读后感(说文解绿知否知否)(2)

仙岩梅雨潭

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堪称活用“绿”的典范,以传神妙笔描绘出冬去春来、季节流转给自然景物带来的色彩变化。与之类似的还有宋代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词中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在这两个例子中,“绿”表示“使变绿”或“变为绿色”的意思。

跟很多颜色词一样,在古代诗词中,“绿”除了它所表示的颜色本身外,还可以指跟这种颜色相关的事物,最典型的例子当然是“红花绿叶”中的“绿叶”。比如韩愈《晚春》:“谁收春色将归去?慢绿妖红半不存。”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宋代吴潜《更漏子》:“红满地,绿垂堤。”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读后感(说文解绿知否知否)(3)

用“绿”代指绿叶是顺理成章的事,可是,以“绿”代酒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比如,杜甫《对雪》“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中的“绿”,显然是指酒。简单来说,因为古代新酿的未经过滤的酒,其表面浮着一层淡绿色的糟沫,所以,这层“绿”就成了美酒的象征,从而有了“绿酒”“绿蚁”“酒绿”等说法。例如陶渊明《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杜甫《独酌成诗》:“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

除此之外,“绿”还能指代其他绿色的东西。比如,在宋代黄庭坚《看花回·茶词》“怎归得,鬓将老,付与杯中绿”中,“绿”指茶;在清代姚鼐《题汪君试砚斋图》“蕉叶满窗苔满迳,椅楹研绿写《黄庭》”中,“绿”指墨。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读后感(说文解绿知否知否)(4)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绿”还被古人用来形容头发。比如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五:“中有绿发翁,披云卧松雪。”李商隐《戏题枢言草阁三十二韵》:“年颜各少壮,发绿齿尚齐。”宋代晏几道《生查子》:“君貌不长红,我鬓无重绿。”这是“绿”的字义在表示绿色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指乌黑发亮的颜色,常常用于形容鬓发。与此相关,还有“绿云”“绿鬓”等一系列词语,用以比喻乌黑且富有光泽的头发,并且多用在年轻貌美的女子身上。例如唐代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一句“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来描写宫女晨起梳头的情景;唐代崔颢《卢姬篇》“卢姬少小魏王家,绿鬓红唇桃李花”中,用“绿鬓红唇”形容卢姬的青春美貌。

“绿”除了它的常见读音lǜ外,有时还读lù,意思没有变化,仅用在“绿林”“绿营”“鸭绿江”等少数词语中。需要注意的是,《诗经·小雅》中有一篇名为《采绿》的诗歌:“终朝采绿,不盈一掬”,其中的“绿”实际上是“菉”,指的是一种叫作王刍的野菜。

绿色是春天和生命的象征,蕴含着勃勃生机。城市绿化和绿色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绿色通道在特定场合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安全、便捷的途径,绿色食品、绿色包装、绿色产业使健康、环保的理念深入人心。就像广袤沙漠中的一片绿洲,绿色意味着生命、健康和希望。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绿色,愿我们的环境充满绿色。

◎本文原载于《月读》(作者富丽),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