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晖

作为詈词或骂人话,“三八”最初盛行于台湾,专用于骂女人,而且含义非常丰富,诸如疯疯癫癫、举止轻浮、傻里傻气、行事乖张、动作莽撞等等,凡是此种类型的女人都可称作“三八”,更甚者还在前面加上一个“臭”字,臭三八,语感更重。但这个使用频率极高的日常俗语是怎么来的呢?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

因为盛行于台湾,于是人们多以为这个詈词出自粤语或者闽南语,这是一个误解,“三八”的称谓实出自中原官话,而且其来历十分有趣。

人们常说三八是什么意思(涨姿势三八这个词竟然出自中原官话)(1)

(大名府古城,网络图片,来自“独眼影像”)

寇准镇守北都大名府的时候,将魏野召至门下。这一日府会,寇准叫来一位著名妓女助兴。大名府的这位妓女,当地的土人之所以称之为“生张八”,“生”即为“举止生梗”之意,“张”则是她的姓,“八”乃她的排行,故称“生张八”。“生梗”的含义极为丰富,诸如不自然、不熟练、不柔和、不细致、不顺服等等,都可称“生梗”,与上述所举“三八”的含义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而魏野诗中所说“君为北道生张八”,“北道”即指大名府,是北宋抵御辽国的“北门锁钥”;“我是西州熟魏三”,“西州”即指魏野隐居的陕州,陕西地区古称“西州”。魏野自称“熟魏三”,“熟”是对应“生”的戏谑之语,“魏”当然是他的姓,“三”则是魏野的排行。

在宴席之上,魏野面对人称“生张八”的妓女,诙谐地自称“熟魏三”,又说二人“半生半熟未相谙”。这次宴会和魏野的这四句诗可不得了,从中竟然诞生了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两句俗语:一句即为“三八”,本来是“魏三”和“张八”的省称,因为针对的是“举止生梗”的“张八”,后人于是用“三八”一词来诟骂“举止生梗”的女人;另一句则是“生张熟魏”,“生张”当然陌生,“熟魏”当然熟悉,后人因此用这个成语泛指认识或不认识的人。

人们常说三八是什么意思(涨姿势三八这个词竟然出自中原官话)(2)

(《青箱杂记》封面)

这就是“三八”一词的来历。随着宋室南渡,这句俗语传入了江南地区,再传至台湾,成为台湾流行的詈词,中原地区反而堙没无闻了。今天大陆也开始流行这句詈词,却是经由台湾反传回来的,这一语言现象真是有趣!人们但知台湾“三八”,而浑然不知中原“三八”了!

寇准的这个知己魏野还有一则与妓女有关的趣事。北宋人吴处厚所著《青箱杂记》的版本是这样的:“世传魏野尝从莱公游陕府僧舍,各有留题。后复同游,见莱公之诗已用碧纱笼护,而野诗独否,尘昏满壁。时有从行官妓颇慧黠,即以袂就拂之。野徐曰:‘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莱公大笑。”寇准封莱国公,故称“莱公”。

人们常说三八是什么意思(涨姿势三八这个词竟然出自中原官话)(3)

(杭州西湖苏小小墓)

而北宋僧人文莹所著《湘山续录》中的版本则要复杂得多。魏野的好友、中书舍人孙仅宠爱一位叫添苏的长安名妓,魏野于是寄给他一首诗,以钱塘名妓苏小小相比,有“见说添苏亚苏小,随轩应是珮珊珊”的诗句。孙仅以诗相示,因为魏野名气大,添苏如获至宝,将此诗题于家中的堂壁之上,而且“一夕之内,长安为之传诵”。

后来魏野来长安,有好事者带他去添苏家,但不言彼此姓氏。“添苏见野风貌鲁质,固不前席。”魏野乃一隐士,不仅貌丑,而且粗放质朴,迥异于官场中人,因此添苏很看不起他,“不前席”,不上前与他搭话。魏野举头一看,看见了堂壁上自己的诗,添苏夸耀说:“魏处士见誉之作。”魏野不说话,索笔在旁边又添了一首诗:“谁人把我狂诗句,写向添苏绣户中。闲暇若将红袖拂,还应胜得碧纱笼。”添苏这才知道此人就是魏野,遂大加礼遇。

人们常说三八是什么意思(涨姿势三八这个词竟然出自中原官话)(4)

(本文选自许晖所著《古人原来是这样说话的!》,青岛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

“兰阇”是青岛出版集团旗下人文艺术图书品牌,致力于创造一种融合当代感与现代意味的图书美学,寻求知识与艺术的相互滋养;关注经典文化、民间艺术、影像语言,关注传统的当代表达和学术的大众传播。所有文字、图片未经允许,请勿转载。更多内容请关注兰阇qdlanshe(兰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