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个月,有一部电影刷屏社交媒体。

它并非漫威、DC等IP自带话题,也没有当红流量明星加持。

更遑论它的主题,还是并不吃香的爱情片。

但就是这样一部毫不起眼的爱情片,却从《惊奇队长》《绿皮书》中杀出血路票房扶摇直上

没错,就是这部名字绕口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以下简称《悲伤》)。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催泪片(哭片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1)

《悲伤》翻拍于10年前的同名韩影,故事也很简单:

唱片制作人张哲凯(刘以豪 饰)和作词人宋媛媛(陈意涵 饰)自小身世坎坷,16岁起相依为命。

两人互相喜欢,但张哲凯身患绝症命不久矣。因此他坚持要为宋媛媛找个“健康的好男人”托付终身。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催泪片(哭片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2)

宋媛媛也“配合演出”,假装不知道张哲凯患病,跑去找牙医(张书豪 饰)拍拖结婚。

故事的最后,宋媛媛将临终的张哲凯带回两人的家,两人一起走过了最后的时光……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催泪片(哭片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3)

俗不俗?俗。

但就是这样一部很俗的煽情片,在上映第二天就超过《惊奇队长》,以5255万元成为单日票房冠军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催泪片(哭片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4)

《悲伤》从第二天开始蝉联单日票房冠军,至今中国大陆总票房已突破8亿元,直追《阿丽塔》和《惊奇队长》。

猫眼预测最终票房9.29亿。

四年前《我的少女时代》创下的中国台湾电影大陆票房冠军纪录(3.58亿元)也早已被刷新,新冠军《悲伤》一骑绝尘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催泪片(哭片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5)

但与亮眼票房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悲伤》的口碑评分。

豆瓣开分5.2,不及格,之后随着票房一路高涨,分数更是直跌到4.8。

即使在相对宽容的平台猫眼和淘票票,观众也只给出了8.0和7.9,远低于《我的少女时代》(9.2和9.1)。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催泪片(哭片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6)

反差为何如此之大?

若说《悲伤》的票房之路做对了什么?那一定是营销

有多对?你看看抖音上连续两天热搜榜第一的话题“看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要带纸巾”就知道了。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催泪片(哭片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7)

但营销每部电影都做,为什么《悲伤》就能做对?

答案在于,《悲伤》找准了营销的核心宣传“点”,进行了全方位的精准传播。

这个“点”就是:哭点

早在大陆定档时,官方就打出了“年度最催泪爱情片”的旗号,临近上映更是祭出了丑哭设计师版海报: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催泪片(哭片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8)

一行毫无美感的“唯一观影提示:请带足纸巾”打在官方定档海报正中央,试问这波骚操作还有谁?

但丑归丑,事实证明这招很管用:一大波观众抱着“真得这么好哭吗”的心态涌进电影院,然后因为各种原因哭成泪人。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被“居然相信这种套路”的自己蠢哭的……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催泪片(哭片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9)

之后,包括林俊杰、胡歌在内的一大波明星开始在微博上力荐,推荐语中不乏“泪流成河”等字眼。

官方通稿中最惹眼的词也聚焦于“惹哭”、“催泪”等主题。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催泪片(哭片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10)

这么一通下来,《悲伤》成功引起了观众的注意,于是又有了抖音上“带着整包纸巾走进影院”等风靡视频。

整个流程是不是觉得似曾相识?

没错,此前的抖音爆款《前任3》与之如出一辙。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催泪片(哭片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11)

对《悲伤》来说,靠“催泪”吸引来的第一波观众走进影院,怀抱的期待值自然是“我要哭”。

而这部电影也不负众望,从情节、台词、表演、配乐等角度全方位煽情

“车祸、癌症、治不好”这种十年前的韩剧烂梗虽然过时,但是真的好哭;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催泪片(哭片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12)

雨夜痛哭、生离死别的戏码也很容易引起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的同情心理;

陈大发那双大眼睛饱含热泪,你就说你哭不哭?

更何况还有“婚礼上把心爱的人亲手交给情敌”这种代入感极强的场景,配上极度煽情的BGM,有故事的男/女同学们怎么扛得住?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催泪片(哭片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13)

种种催泪手段加持,虽然俗,但不得不承认,这一切对身处封闭环境,容易专注故事、联想自我的观众来说,催泪效果依旧显著

相较于同档期的文艺片(《过春天》《阳台上》)更多是偏向意识和艺术,《悲伤》的“哭片”定位占据极大优势——主题鲜明,一目了然。

所以“据说很好哭”→“果然很好哭”的预期达标,就是《悲伤》票房一路高涨的原因了。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催泪片(哭片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14)

但与之相反的是,观众即使在台词、BGM、演员表演等多重烘托下痛哭流涕,《悲伤》的故事和细节仍然是经不起推敲的:

故事铺垫不够、人物行为不符逻辑,甚至备受诟病的感情观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观众电影院哭成海是真,票房一路狂飙也是真,口碑一路下滑也是真。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催泪片(哭片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15)

与《悲伤》一样高票房低口碑的还有两年前的《前任3:再见前任》。

这部狂揽近20亿票房的国产爱情片主打爱情中的错过与遗憾,引起了大范围共鸣,也让一首《体面》刷爆了朋友圈。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催泪片(哭片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16)

同样的,看《前任3》痛哭的痴男怨女,大多也只是沉溺在电影塑造的遗憾气氛中想起了自己的故事

走出影院冷静下来,细细一品,嗯,不那么好。于是就有了豆瓣5.5分的《前任3》。

就这样,票钱花了,哭痛快了,差评也给了。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催泪片(哭片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17)

而被营销闪了腰的,则要属反面教材《地球最后的夜晚》(以下简称《地球》)。

2018年最后一天上映的《地球》选择了“一吻跨年”作为宣传点,吸引了一大批追求浪漫的恋爱男女争相买票,誓要跟上这份“属于爱情的仪式感”。

《地球》也因此创造了文艺片预售票房破亿的新纪录。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催泪片(哭片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18)

但宣发团队选择的“一吻跨年”与电影内容毫无关系,其文艺片的本质又决定了电影本身有一定的观影门槛,结果呢?

兴冲冲买了预售的情侣们看得一头雾水,有呵欠连天的、甚至还有直接退场的。

上映第一天口碑被营销反噬,后续票房跟不上,《地球》只靠预售冲了一波,最终票房仅比上映当天多了4千万。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催泪片(哭片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19)

同样以营销爆款亮相,最终的结局却截然不同,《悲伤》和《地球》给后来人贡献了血淋淋的教训:

无论是情绪营销,抑或场景营销,品效合一最重要。

简单点,粗暴点,观众要的,就是这么一点点。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催泪片(哭片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20)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