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开启对“己所欲,施于人”的讨论前,应该先探讨清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这句话的前后文义,以及在《论语》中,这句话是在哪种条件下说的,又是对谁说的,为了什么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也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由此看来,如何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摘自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通过冯友兰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但是立己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的比如有些东西,我们不想要,但是可能别人想要,那我们“勿施于人”岂不是做错了吗?有些东西我们觉得是好的,但是别人觉得不好,我们强行施加于他人也是错的有人把忠恕之道也称为“絜矩之道”,这种道是以自身为尺度来调节人本身的行为但是从以上两种情况来看,仅仅以自身为尺度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考虑到别人具体的需求,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立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立面
首先,在开启对“己所欲,施于人”的讨论前,应该先探讨清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这句话的前后文义,以及在《论语》中,这句话是在哪种条件下说的,又是对谁说的,为了什么。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也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由此看来,如何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两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摘自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通过冯友兰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但是立己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的。比如有些东西,我们不想要,但是可能别人想要,那我们“勿施于人”岂不是做错了吗?有些东西我们觉得是好的,但是别人觉得不好,我们强行施加于他人也是错的。有人把忠恕之道也称为“絜矩之道”,这种道是以自身为尺度来调节人本身的行为。但是从以上两种情况来看,仅仅以自身为尺度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考虑到别人具体的需求。
其次,在理解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后,尤其是明白了这句话想要传达的平等精神,互相尊重这一内核后,我们就可以继续讨论,对于“己所欲,施于人”该怎么阐释。如何去理解“所欲”,是个人的想法,还是可以把主体的含义外延到国家,社会的层面去。如果单纯从人际交往角度来看,“施于人”合理与否,从平等精神的角度来讲,确实有失妥当,毕竟这是对他人自由意志的一种亵渎。但是,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倘若所欲的是在公共关系中互利的,符合他人,整体利益的,那么是可以的,起码是合理的(虽然不一定合适)。
再次,对于“施”的理解,也影响着我们对于“己所欲,施于人”这句话合理性的判断。施的主体是谁,对象又是谁,用何种方法施,这里面都有这很大的值得商榷的空间。如果是对于危害公共利益的群体,将管制的意志强加其上以维护自由意志的尊严,那自然是可取且必要的。其实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其实就是对专政本质一个较为粗浅的理解了。这也可以看出论语对于治国理政的启发,也就是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了。
所以综合上述分析可以明白,己所欲,施于人,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样,在合理性的探讨方面,具有共性和共同的存在的合理性,以及现实意义。要把握两句话的具体应用场景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