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考古,一直在渴盼中寻觅夏朝,“禹都平阳”、“启都黄台”、“少康都斟鄩”和“桀徙都安邑”等,都是古史文献中记载的重要线索!自安阳殷墟“实证”商朝以后,【桀都斟鄩】、【桀徙安邑】,就成为夏朝存在的重中之重。
徐旭生先生60多年前,依据“伊洛竭而夏亡”这句辞文,一举在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挖出了“传说中”的夏朝,他初估年代约公元前2200年。不过,随着后来几百次反复测算,精确年代缩减至公元前1900~前1550年,也就顺理成章地跌落为“夏中晚期都城斟鄩。”
关于“桀都安邑,在今山西夏县”,考古人苦苦寻觅,找到了春秋战国魏国安邑,找到了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但年代上限公元前1900年,太晚了!
“排除了种种不可能之后”,那就说明“我们真找错地方了”!眼光向西看到西安,“北大门”就是陕西榆林,挨着黄河河套和内蒙鄂尔多斯(夏桀子獯鬻逃亡于此)。
“藏玉于墙”,陕西榆林石峁古城,大方地告白我们:它叫安邑,它就在那儿!
“藏玉于墙”是石峁文化极为特殊的现象。在城墙修建过程中,石峁人将牙璋、玉钺、玉刀、玉铲等嵌入墙体或埋入墙根。这种用玉观念和做法,与其他地区将玉视作祭祀通神礼器的思想不同,有专家认为可能是为一种“贿神”行为,表现了石峁统治者希望城址安稳永固的强烈愿望,其巫术特征大于礼仪特征。
不识上古文字,将『考古猜想』当作“真实历史”来宣讲,这种治学态度十分要不得!很容易滑向“发明历史,以今臆古”的歧路。积重难返,中国夏商周五帝史就再难搞清楚了!幸好石峁古城4300年前,无处不在的#比殷墟甲骨文还早的古文字#给我们时刻纠偏,有图有真相:
▲【墙、玉石、埋藏、内】上古时,都有其特定的“共用一个字”含义,“藏玉于墙内”合起来其题旨『该城故意躲避欠债中』,向我们传达了【安邑】这座4300~3800年前都城的现在、过去和将来!
▲石峁古城入口广场刻文,打眼提醒:『借债立即远(离对方)』。因为是禹夏互市边都,【对外无小事】,一点点冲突殴斗,就可能引发恶劣的邦国交战。倘若因周邻少民入城贸易,被地头蛇欺生、设套和骗光,后续麻烦可就大了!大禹和夏朝岂不就“好心办坏事了”?
▲因此上,【欠债立远】宣讲,就比照周邻少民自身形象来批量制造,尽管他们几乎都不识字,但做成“漫画浮雕”,一眼望去,心领神会,可随时随地加强防范意识!
石峁古城墙处,出土了十几件大型陶鹰。但陶鹰并非专家们一致认为的“游牧民族之象征”。【“鹰叫”指代讨债,“鹰有债务含义”,上古文字语言中。】所谓“游牧人才替光头”,明显认识走偏了!都是“文字画”的表现形式。
▲石峁古城墙浮雕人物,穿戴着夸张繁琐的冠冕、头饰,仿佛少民们载歌载舞节日的盛装。但考古猜想不能凭直觉,题旨依然是【欠债立即远离算计。】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儿!其它浮雕题旨雷同,请条友赏看:
▲再看石峁古城,“藏玉于墙内”,切身体会,时时处处贴心地“为少民商旅满意着想”,禹夏安邑城名副其实!
▲这个提醒:牧牛马少民们,借债立远!
▲这个提醒:狩猎少民们,借债立远!
▲这个提醒:山林少民们,借债立远!
▲这个提醒:河泽少民们,借债立远!
▲这个提醒:蒙古式摔跤少民们,借债立远!
▲这个提醒:穿皮甲少民们,借债立远!
《史记·夏本纪》载:“禹辞,辟(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集解》引晋・皇甫谧云:“禹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太平御览》卷163引《帝王世纪》曰:“禹自安邑都晋阳,至桀徙都安邑。”
由之可见,安邑和平阳、晋阳是夏禹常驻陛的三都,也是夏桀从洛阳斟鄩迁往的新都。陕西榆林石峁遗址(安邑)、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平阳)和河南新密新砦遗址(晋阳),年代都是公元前2300~公元前1800年,商汤灭夏桀后以二里头古城(斟鄩)为亳都,是不是跟史料符合得很完美!
#陕西##历史##石峁文化##陶寺文化#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破译太烧脑,欢迎您的评点分享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