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命由我不由天”,《哪吒》火了,那么对于年近40的导演杨宇来说,就是理想照进现实的一刻。经过漫漫18年的修炼路,在穿着短裤T恤和洞洞鞋的杨宇身上,世人似乎更能体会这样一句话:都说风过泸州带酒香,这个地道泸州人的基因里仿佛自带酒劲。不经时光,怎有琼浆;不经酝酿,怎有怡甘。


哪吒的导演饺子原名叫什么(他的人生比电影燃)(1)


啃老3年半,母亲给了他无限信任和支持

当饺子说“我要转行,做动画片”时,所有亲戚朋友都惊诧不已。彼时,饺子刚从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现四川大学医学院)毕业。质疑声围绕着他,“名牌医科大学毕业,转行搞动画?”“正经的工作不干,饿着肚子做短片!这人是不是有病啊……”

饺子本名杨宇,1980年出生在四川泸州。和许多80后一样,杨宇从小就喜欢看动画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是他的动画启蒙。上初中时,他又迷上了《圣斗士》和《七龙珠》。杨宇除了爱看动画,还喜欢画画,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梦想是长大了当一个漫画家。

杨宇的父母都在医院工作,高考填志愿时,他们强烈建议儿子填报医学专业。杨宇认真思考后,决定听从家人的意见。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考虑,因为当时在国内,画动漫还是一个无法养家糊口的职业。那一年,杨宇被四川录取分最高的华西医科大学录取。

可是,读了几年大学之后,杨宇仍然对医学提不起兴趣。2002年,杨宇读大三时,一位同学无意中对他说:“杨宇过来看看,这款3D动画软件很棒呢!”这是杨宇第一次接触三维动画软件,发现靠一个人的力量,居然也能做出那么好的画面。隐藏在他心中的儿时理想瞬间被点燃了。从此,他废寝忘食地苦练动画软件操作,走上了自学动画制作的道路。

大学毕业后,杨宇彻底放弃了医学。他去找了很多动画相关的工作,都碰壁了,后来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很小的广告公司,做了一名动画师。因为商业项目受限太多,1年后,他辞去工作,一头扎进动画世界里,专心创作自己想要表达的作品。

杨宇大学毕业没多久,父亲就去世了,母亲的月退休工资只有1000多元。辞职后,他不得不做起“啃老族”。杨宇和母亲居住在靠父母积蓄买的二手房里,每月700多元的按揭款占去一半的生活费。母子俩的衣服基本没买过新的,母亲经常去超市买特价菜。

杨宇画画累了,就听评书、音乐,看电影、动漫,偶尔玩玩游戏,全是最低廉的娱乐消费。他从来不玩网游,因为太费时间和金钱,家里甚至都没牵网线,要上网只能去朋友家……

現实的生活,是摆在理想面前的最大障碍。半路转行,本就困难重重,这种日复一日的枯燥,消磨着杨宇的热情和精力。尤其是没有经济来源,更会在遇到困难时,增加自我的压力,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他内心的煎熬,无人诉说。

现实与理想的两难之间,对动画的执著热爱,支撑着杨宇。想要坚持下去,就必须自我调整,他甚至调侃式地自我暗示:没钱消费,可以减少娱乐时间,减少社会浮躁气息的影响;不能上网,正好保证制作动画的电脑系统稳定……

整整3年半的时间,杨宇沉浸在动画的世界里。他的生活是固定的三点一线:客厅、卧室、厕所,离开家最远的距离,不超过40公里。


哪吒的导演饺子原名叫什么(他的人生比电影燃)(2)


为梦想续命,蛰伏中的他蓄航出发

个人动画的特点,就是可以一个人独立创作,用一台电脑就能“造”出大千世界和芸芸众生。2008年,杨宇制作出第一部个人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这部没有一句台词的动画片时长16分钟,基本没有花什么钱,最大一笔支出是花5000元找人做了配乐。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打,打个大西瓜》一经推出,在豆瓣拿下8.7的高分,被网友称为“华人最牛原创动画短片”,获得包括“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在内的,国内外27个专业大赛的30多个奖项。

当初,没有一个人相信学医出身的杨宇能够做好动画,入行时饱受歧视和偏见的他,终于凭借出色的能力,获得了业内肯定。

在《打,打个大西瓜》的最后鸣谢里,杨宇特别感谢了曾给过自己精神力量的“偶像”:宫崎骏、PIXAR(皮克斯)、李安、黑泽明、金庸、周星驰……这些“偶像”,是杨宇在最艰难时刻的学习榜样,也给了他坚持梦想的能量。

短片成功后,杨宇在业内小有名气,来找他的投资方多了起来。不仅有成都当地的投资人,杨宇还应邀去北京谈合作。可是,他渐渐发现,这些所谓的投资方没有一个靠谱的,大多数是想借用他的名气,赚一些低品质项目的快钱,有的甚至就是来骗取他的无偿劳动。大部分投资方并不关心作品的质量,第一个问题就问他:“你怎么才能收回成本?”几番谈判之后,杨宇一一拒绝了。

一部短片的成功,没能给杨宇带来任何直接的经济利益,还差点上当受骗,杨宇有些沮丧。为了生活,他不断接外包动画项目,还开过小型动画公司。他坚持学习专业动画电影制作方式,沉淀和积攒自己的能量。

国内的动画市场以低幼观众为主,杨宇想要制作兼容成人观众的高品质动画,自然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和更多创作上的艰难。心中纵有万千不服,当时的他还无法通过一己之力,改变人们心中的固有成见。

接连在市场和创作上遭受打击的杨宇,焦虑不已。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分析后发现,其实国内成人观众的口味要比想象中挑剔得多,因为大家看到的是全世界的精品。

想通之后,杨宇不再去关注作品是否受欢迎,决定首先服务好中国观众,用心做好专业的事。“既然我长在这片土地上,就最了解这片土地上的观众,不必像好莱坞出品的东西要面向全世界,必然要做很多妥协。”杨宇相信总有一天,他能靠动画养活自己,而且活得有尊严。

1年后,杨宇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报家门是光线传媒动画部门负责人易巧,开门见山地说“想找你见面聊聊”。光线传媒成立动画公司“彩条屋”,立志要做中国的皮克斯,而易巧是“彩条屋”的CEO。见过太多不靠谱的投资人,杨宇并没有把对方的话放在心上。没想到,易巧很快飞到成都。两人一见如故,聊格局,聊未来,越聊越兴奋。

易巧最后问:“咱们花上三五年时间,沉下心做一部长片,你来不来?”杨宇没有马上回答。回去琢磨了几个月后,他传给易巧一个排版很难看的PPT,上面写着他想做的项目名字——哪吒。

2015年,杨宇应邀加入光线传媒的“大国漫计划”阵容,年底,正式开始筹备国漫大作《哪吒》。


哪吒的导演饺子原名叫什么(他的人生比电影燃)(3)


选定“不认命”,打破成见重塑《哪吒》

选择“哪吒”,杨宇就是看中了他“不认命”。经历无数的困境和挫折,承受太多的压力和偏见,好不容易有机会做大电影,杨宇就想做一个与命运抗争的题材。

杨宇专门去研究了《封神演义》,看了所有版本的哪吒故事,渐渐悟出一个道理:每一代的哪吒都经过了巨大的改编,是为了符合那个时代的精神和审美。至此,杨宇舒了一口气,对于改编故事再也没有了心理负担。因为以前自己爱上的哪吒,其实也是改编出来的。

杨宇想让自己的改编更具有新时代精神,在人物设定上不再非黑即白,设计出的魔丸降生的哪吒、背负龙族复兴使命的敖丙,甚至被世人偏见所累的申公豹,都是要打破成见,逆天改命。

杨宇还重构了哪吒和父母的关系,李靖沉稳内敛,明明很爱孩子却不善表达;母亲因为忙于事业没空陪哪吒而内疚。这种亲子关系,能够让更多的观众有代入感。

其实,在杨宇的心底,李靖夫妇身上投射了自己父母的原型。“如果没有父母的支持,我也走不到今天。这样改编的李靖夫妇,也算是对父母的感恩和致谢。”

杨宇对创作要求极为严苛,光是写剧本就花费了2年时间,易稿66次;小哪吒的形象更是设计了100多个版本。杨宇将哪吒设计成豁牙、黑眼圈、齐刘海的丑样子。因为他理解的哪吒生而为魔,注定被孤立,人物形象的突破,也是希望大家“喜欢上哪吒并不是因为他的脸,而是因为他干了什么事。”

為了《哪吒》,杨宇倾尽心血,每个制作环节都参与,包括表演、特效方案。他甚至亲自为角色录制了配音小样,一句一句地陪着配音演员录。《哪吒》的制作一反传统,先配音后制作,所有配音演员的表情被采集到相应角色上,角色的表情就是配音演员当时配音的表情,这样的改动成倍地增加了制作时长,但获得了更为逼真的效果。

一度,杨宇甚至感觉电影要做不成了,似乎总有很多不可跨越的坎儿。他每一天都在挑战自己的极限,唯一能做的,就是死磕下去。

《哪吒》的特效镜头特别多,占了全片近80%的比例,由全国20多家特效团队制作。杨宇对镜头要求极高,导致制作难度太大,相关公司甚至因为这个项目出现离职率上升。杨宇也很无奈,想要做出一个精品,必然经历巨大的痛苦和打击。他带领团队咬紧牙关,迎难而上,尽量在短期内,将与国际顶尖制作水准之间的差距缩到最小。

杨宇和同事一起仔细打磨每个镜头。仅“江山社稷图中四人抢笔”的草图,就做了2个月,最后镜头完成总耗时4个月;结尾的几处大特效,每一个的测试时间都要3个月左右……杨宇已经记不起整部电影哪里最难了,因为整个制作就好似“炼狱”,困难到麻木。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加班加点,春节也只有3天假。

耗时5年,这部由60多家制作团队、1600多位制作人员参与的动画电影,最终制作完成。2019年7月26日,《哪吒》一经上映,迅速燃爆暑期银屏,无数观众在影院被震撼,被感动,乃至热泪盈眶。截至8月7日,票房高达令人难以置信的27亿元!

杨宇成功了!那个长着小雀斑、吊着黑眼圈的哪吒,仿佛就是杨宇本人。当初被所有人不看好,他却用自己的人生,诠释出“打破成见,扭转命运”的现实故事。

面对不断攀升的票房成绩,杨宇谦虚而平静地表示,不会特别庆祝:“灵感总是强于技术的,很多东西最后没能实现,只能下一部作品再努力。等宣传期结束,我就去写剧本。”

很多人觉得《哪吒》特别燃!其实,杨宇就是想给那些追求梦想、不停奔跑的年轻人,更多的鼓舞和力量。他期待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加入自己的奋斗行列。终有一天,大家看待国产动漫,就像阳光、空气、水一样,平淡而又不可或缺,国产动漫就真正崛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