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字孔明,从小立下鸿鹄之志,他深知,要想成就大业,离不了名师指点。

诸葛亮之子刘备之孙赵云之子(孔明姊嫁与庞山民)(1)

诸葛亮画像

诸葛亮早年时,与徐庶是很好的朋友。徐庶,汉末三国时期谋士,为友杀人而逃难,自此遍访名师,与庞德公、司马徽、诸葛亮等人为友。先曾仕官于新野的刘备,后因曹操囚禁其母而不得不弃备投操,临行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一天,诸葛亮与徐庶谈起襄阳的名士,徐庶告诉他,襄阳首屈一指的名当属庞德公。庞德公在鹿门山隐居,平时以农桑书琴自娱,高雅清闲,隐逸自得。此前刘表多次邀他参政,都被他拒绝。

诸葛亮的姐姐,嫁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为妻。他姐姐曾讲起她公公的过人学识,诸葛亮当时还半信半疑;今日徐庶再次提起庞德公,不禁让他对庞德公肃然起敬。他决定登门求教。

诸葛亮之子刘备之孙赵云之子(孔明姊嫁与庞山民)(2)

庞德公画像

为了表示自己的虔诚和敬重,诸葛亮到了鹿门山,见到庞德公,高呼“亲家爹爹”,然后“扑通”跪倒在地,行跪拜大礼。

庞德公上下打量诸葛亮,见他身材高大,温文尔雅,英气逼人,第一印象很好。他想:既然要拜我为师,那就得看一看他的才学根底。于是庞德公说道:“看你英姿勃勃的神采,想必是志向远大之人。我且问你几个问题。”就这样,庞德公提出:“如果让你为将,你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才干?”“为将者所忌讳的弊端有哪些?”诸葛亮都对答如流。

后来庞德公又问到:“天有七彩云,地有五色土,人众则形形色色。而人的外表与其内心不一定是相同的,你怎么分辨两面三刀之人?作为领军人物应当注意军队的害群之马,你说说,哪些人应当注意和防范?”

诸葛亮对这两个问题没有思考过,一时张口结舌。

庞德公说话了:“你必须要面对这些问题,找到答案。这样吧,你可以在这里思考,也可以回隆中你的家里思考,明日再来回答。”说罢,就离席而去。

诸葛亮跪在原地,一动不动,凝神思索。

天慢慢暗了下来,书童走进来,燃亮了蜡烛,见到诸葛亮还愣怔怔的原地跪在那里,便问诸葛亮为什么还不回家?诸葛亮说,还没有想到答案。

书童问:“明天再来不行吗?”诸葛亮摇摇头,说:“今天的问题,今天一定要解答出来。”说罢,便继续凝神思索。

夜深人静,烛光暗淡,诸葛亮的眼睛却是越发有神,炯炯发亮。良久,诸葛亮站了起来,活动了一阵儿手脚,来到书案前,提起笔,摊开蔡侯纸,笔走龙蛇,一挥而就。他撂下笔,长舒了一口气。然后唤醒书童,吟着《梁父吟》小调,踏上了回隆中草庐的乡间小路。

庞德公一觉醒来,抬眼望了望窗外,见月亮已经升上中天,猛然想到诸葛亮的事情,便翻身起床,只见烛光摇曳,没有了动静,他探身向里面望去,不见诸葛亮的影子,这让他大失所望。

后来,他发现书案上诸葛亮留下的答卷,开始浏览:“夫军国之弊,有五害焉:一曰,结党相连,毁谮贤良;二曰,侈其衣服,异其冠带。三曰,虚夸妖术,诡言神道;四曰,专察是非,私以动众;五曰,伺候得失,阴结敌人。此所谓奸伪悖德之人,可远而不可亲也。”寥寥数语,言简意赅,令人耳目一新。庞德公暗暗称赞:“这个孔明,非一孔之明,乃有孔圣人之明见。”

第二天,诸葛亮并没有因为昨晚用功而来迟。当庞德公醒来时,诸葛亮已经将老师家的水缸挑满了水,并跪在床头多时了。庞德公微微一笑,招呼跪在面前的诸葛亮站起来说话。他已经决定正式收下这个学生。庞德公对诸葛亮说:“从今往后,凡是要向我问询学问方面的事情,就不要再叫我亲家爹爹,而要称为老师,或是先生。”诸葛亮心领神会,不由满心欢喜,高声应道:“老师在上,受学生跪拜之礼。”说罢,叩头便拜。

庞德公扶起诸葛亮,语重心长地说:“要做我的学生,首先得学会做人。做人和做学问一样,是磨练出来的。”从此以后,诸葛亮就跟随庞德公,学习天文地理、易经八卦、带兵用人、行军布阵等,长进很快。

诸葛亮之子刘备之孙赵云之子(孔明姊嫁与庞山民)(3)

鹿门山诸葛亮拜师堂

《襄阳耆旧记》记载:“乡里旧语,曰诸葛亮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德公之题也。”诸葛亮在徐庶的引荐下,得于拜见庞德公。《襄阳耆旧记》记载:“诸葛孔明每至公家,独拜床下,德公殊不令止。”

为了再现诸葛亮拜庞德公为师这段拜师求学的历史,后人在鹿门山修建了“诸葛亮拜师堂”,以供游人瞻仰。诸葛亮拜师堂,位于鹿门寺庙往南约90米。堂中,庞德公端坐榻上,诸葛亮鞠身讨教,庞德公娓娓道来,面呈满意欣喜状。师生情谊,惟妙惟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