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2013)剧照。
大人们羡慕有文化的人,却对购买文化书毫无激情
我出生在偏远的小山村里,这里的人世世代代为农,村委组建了一所小学和中学。这里,没有图书馆,没有书店,没有电影院,文具店还是和小卖铺一起的,看不到新闻杂志,除了连接电线杆上的电视机看剧,我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到底有多精彩。
在这里出生的每一个孩子,一辈子都在和大自然打交道,春种夏忙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此反复,逐渐长大,然后结婚,继续过着循环反复的生活直到老去。这里没有梦想的汉子,也没有爱美的娇娘,祖祖辈辈都是这样。
我们每个学期有农忙假,都是为了帮助家里收割稻米;我们有劳动课,每个星期一节,我们自己动手大扫除、拔草、整理由泥土构建的“操场”。我们学校后面是山,前面是庄稼,我们的家前面是公路和庄稼,后面是山。我们没有什么起跑线的概念,每个孩子出了课堂,就是泥土地和庄稼,寒暑假,不是在插秧苗,就是在种西瓜、辣椒,周末上山砍柴。
我们学习靠自己,我们的家长没几个识字的,但是农村人羡慕有文化的人,他们经常说:“好好学习,长大了不要当农民那么辛苦。”
说是渴望文化,但一旦有文化书,大家购买的激情却一点都不高。他们认为,买一本书那么贵,够吃几顿了,买那玩意干嘛。根据马斯洛层次理论,在温饱还没得到解决的时候,是不会考虑其他因素的。我们有不少家庭甚至连学费都交不起,有的人已经四十多岁了,还欠着学校的学费没有交。作为90后的一代,生活起码能保证每日吃到米饭和蔬菜,但是肉类是望尘莫及的事情。
我们每个孩子,人手只有教科书,家里几乎没有藏书,哥哥姐姐也没有阅读什么小说的课外读物。甚至有的家长对课外读物嗤之以鼻,认为是浪费钱和时间的事情。
妈妈问我:“看了课外书,学习成绩就会变好吗?"
我记得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学校会让大家自愿订阅一些少儿读物,印象中应该是在5块以内,就可以购买2本。一般老师都明白山里的孩子,几乎很少有家长会支持的,便不会经常劝导。
那些少儿读物,有点类似于少儿版《青年文摘》,有故事、有科普,特别是有各种彩色的图案,也有一篇篇文章,里面有很多配图,这样图文结合来讲故事的书,特别能吸引小孩子。当时看到老师拿的样板书,我很是喜欢,心想着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好看的书本。
回家立刻央求妈妈,我也要买。
妈妈问:“学校规定要买吗?买了书学习成绩会变好吗?”
我说:“没有,不是,但是老师说,要多看看书,看书会有帮助的。”
妈妈说:“那东西要钱,爸爸还没寄钱回来,没什么钱。”
我便开始哭闹,势必用眼泪换取妈妈的心软,结果,妈妈仍然无动于衷。
就这样过去一段时间,学习成绩好的小伙伴都交钱了,只有我没有,难过,沮丧之情难以掩饰。回去就和妈妈哭诉:“大家都有了,就我没有,考第一名的婷婷早就交了钱,妈妈,我也要!好不好啊。”
妈妈也很无奈,并不打算理我。隔壁的婶婶就帮我说话:“孩子读书那么棒,你就凑点给她买,她天天求你也不是个办法。”
妈妈沉默一段时间,叹了一口气:“不是我不想,是她爸都没给钱回来,哪有什么闲钱给孩子买书啊。”
我好像知道自己再也不会有了,直接躺在地上,双手双脚用力打着地,放声大哭,撕心裂肺的哭声似乎震动整座山,差点闹得全村人都知道。这次妈妈也没有哄我,径直离开了。
到了周末,妈妈说是去砍相思树卖,要走到山的那头,就是家门口左边那座很远的山,要走一段很远很远的路,砍完树要走到那边集市卖,从山头到集市来回走多几趟就可以了,就是从那边回来太晚了,要我自己先煮饭吃了,不用等她。
妈妈一大早就去砍相思树了。据说是和村里雯雯的阿婆去的,也是她介绍妈妈这份工作的。我不知道相思树要砍多少才够,只好乖乖地在家煮好饭菜,晚上先和弟弟一块吃了。
妈妈回来时,已经是晚上七点半了,全身都是汗,衬衣都拧出水来,衣服里面塞进不少相思树的树叶,有阵阵树木的清香。那晚听到阿婆叹了一口气,说什么不容易啊,来回十几趟才赚了2块钱。
妈妈放好镰刀说:“明天更早点过去看看,手脚麻利点。”便和阿婆约好时间,第二天比前一天更早出发。
第二天晚上八点,妈妈才回来,依旧是全身汗水,好像山上下了一场大暴雨一样。妈妈眼睛迷离着,看起来很疲惫,在妈妈脱衬衣时,我看到了她的手用衣服的布料包扎着。
阿婆批评妈妈不要命了,做得太快,都没注意到刀,还好伤得不深。妈妈使劲说:“没事,没事,还说好在这两天赚了十几块,值得了。”
阿婆教训我妈几句,说什么不要太拼了,年轻轻要保护自己之类的,就回去了。
我问妈妈:“妈妈,给钱给我,我去买止血贴吧。”
妈妈只是站起来,看起来很开心的样子,对我说要去洗澡好吃饭,大人不像小孩,脆弱得不行,伤口很快就好了。
我天真地以为大人的治愈能力比小孩子强,后来才知道,妈妈的伤一个月才好,这一个月没有看医生,她用六霉素水消毒,和一些草木灰和艾叶包扎后,照样干农活。
第二天上学,妈妈把5块钱交给我,让我拿着买书。我开心得比买到好吃的零食还高兴,像个欢乐的小鸟一样,唱着歌到了学校。
一个月后,书发下来。这是我人生中拥有的第一本课外读物,是妈妈翻越远山,砍了2天的相思树换来的书。图案正如动画片一样很精美,和教科书上的语文课本一样大,薄薄的,香香的,想着回家用废纸做书皮好好保存着。
一回到家,蹦蹦跳跳跑去就告诉妈妈说书到了。妈妈说:“你看了得学习成绩好才行,这可是家里几顿肉钱呢。”
我答应着,随后进入了书中的世界里。书里面很多故事,有一个大海龟被人误以为是岛屿并把少年救了的故事,有喇叭花叫动物们起床的故事,有讲动画电影的故事,还有光污染、噪音污染的故事,等等。总之我读得津津有味,每天带去学校又带回来,还读给邻居家的弟弟妹妹听。惹得一群人羡慕,他们还对我发誓等到上二年级了,自己也要买。
当隔壁妹妹升二年级买了书后,读完就扔了,她妈妈觉得浪费钱,看了书也没见孩子学习成绩提高,下次不答应给她买了。不过,大家都没机会了,那是最后一次了。
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三年级是最后一次订阅课外读物了。最后一次购买的机会,我也没要求妈妈买,即使自己很想要。其中一个不买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都说是学习不好的人才会买,我生气了,也随着大流不买了。
那本小小的课外书被我完整保存了很久,我到六年级时也会看自己的这第一本课外读物,还是能看得津津有味。后来,因为搬家,妈妈在收拾东西时,把它打包卖了。
再后来,我进入大学,馆藏4万的书籍,我四年的时间都无法全部阅完。但童年那本小读物,即使它可能被回收成为其他制品,依然是我最宝贝的书,是我最不可替代的童年阅读记忆。
文/悠然
编辑/申婵 罗东
校对/柳宝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