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跨越两千年;邂逅,司马迁密码。

上回说到张汤与赵禹共同制定律例。“两人交欢,而兄事禹”,两人结为好友,彼此欣赏交情颇深,张汤以赵禹为兄长敬重之。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混迹官场大概也需要朋友,张汤与赵禹互相敬重扶持便是如此。

司马迁在《酷吏列传》行文处理方式有点突兀,介绍张汤的段落突然插入了赵禹的内容。初读感觉有点突兀,但细细品味会发现司马迁另有目的。

张汤此前跟随内史宁成左右,彼时不过是小吏;如今与赵禹深交,张汤已提升为两千石大吏。宁成、赵禹、张坦三人同属于酷吏之列,从张汤的官场经历来看,二者对张汤的影响颇大。

先梳理一下司马迁对宁成的介绍。

历史上的酷吏张汤 张汤的官场处世哲学(1)

“宁成者,穰(河南邓县)人也”。“以郎谒者事景帝”,宁成于汉景帝在位时便属于郎官。郅都死后,接班成了“中尉”——负责京城治安。

汉武帝继位,宁成又被提拔为“内史”——京城行政长官,但是这个职位并没有坐稳,“外戚多毁成之短,抵罪髡钳”,王室外戚大多诋毁宁成的短处,宁成依法被判髡钳之罪。

宁成有什么把柄呢?

为人不行,司马迁用了六个字:“好气”、“滑贼任威”,既好胜逞强,又狡诈害人任性逞威。“为人小吏,必陵其长吏;为人上,操下如束湿薪”,作为小吏,毕竟凌辱上司;作为上司,操纵下级就像捆湿柴。捆湿柴需要用力勒紧!

作风不行,“其治效郅都,其廉弗如”,执法严酷很像郅都,但是廉洁却是远远不如。郅都死后,“长安左右宗室多暴犯法”,所以汉景帝“召宁成为中尉”。自从宁成上任之后,“宗室豪杰皆人人惴恐”。

汉武帝时,宁成虽然调任内史,但是遭皇室诽谤随即被判刑。

宁成官场滑铁卢对于张汤是否有所借鉴呢?

大概是有的,毕竟张汤善于“扬人之善蔽人之过”,既迎合上级,又笼络下级,而不到处树敌。

历史上的酷吏张汤 张汤的官场处世哲学(2)

再看赵禹对张汤有什么启发呢?

“赵禹者,斄(陕西武功县西)人”。“以佐史(最低级官吏)补中都(京都各级官府)官,用廉为令史,事太尉亚夫”,以佐史身份出任京都官服吏员,又因为廉洁而成为令史,供职于太尉府。

“亚夫为丞相,禹为丞相史”,周亚夫出任丞相,赵禹又成了丞相下属。“府中皆称其廉平,然亚夫弗任”,虽然丞相府中大多数人都夸赞赵禹廉洁公平,但是周亚夫却不予重用。

这又是为什么呢?

“极知禹无害,然文深,不可以居大府。”这是周亚夫对赵禹的评价,我完全了解赵禹才能无比,但他执法深重苛刻,不可以在大官府工作。

因此,赵禹直到汉武帝时才得到进一步提拔,“今上时,禹以刀笔吏积劳,稍迁为御史”,升为御史还是靠任职多年的资历。“上以为能,至太中大夫”,汉武帝认为能力不错,所以又提拔为太中大夫。

赵禹虽年长许多,但发迹与张汤同步,在汉武帝时代才崭露头角。

“禹为人廉倨,为吏以来,舍毋食客”,赵禹为人廉洁傲慢,做官以来从没有供养食客。“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公卿造访谒见,赵禹始终不回报答谢,力求断绝知交和宾客的谒见,好独自专心一意的行使职权罢了。

司马迁赞许赵禹的廉洁,但是对一意孤行却未必认同。

“见文法辄取,亦不覆案,求官属阴罪”,赵禹一见法律条文就拿走,不是用它去检验案件,经常以此去寻找官吏和属僚隐藏的罪过。

历史上的酷吏张汤 张汤的官场处世哲学(3)

司马迁插入介绍赵禹通过掌握别人的隐私来驾驭他人,接着又介绍张汤是如何驾驭属下的。

“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张汤为人狡诈,靠玩弄聪明智慧以驾驭他人。

“间即奏事,上善之”,有时跟汉武帝汇报工作,得到首肯,便又说,“臣非知为此奏,乃正、监、掾史某为之”。“其欲荐吏,扬人之善蔽人之过如此”,张汤想要推荐某个官吏,在皇帝面前扬长避短。

对比宁成、赵禹、张汤驾驭属下的方式,司马迁告诉我们张汤相对更圆滑一些,既不同于宁成的“束湿薪之狠”,也不同于赵禹的“一意孤行之独”。所以,“刻深吏多为爪牙用者”,那些执法严酷的官吏都乐得为张汤所用。

“始为小吏,乾没,与长安富贾田甲、鱼翁叔之属交私。”“乾没”,在《史记正义》中解释为,“乾没谓无润及之而取他人也”,即白白地吞没别人财物;《古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投机取利。“交私”则是指勾结分利。

张汤做小官吏时是不廉洁的,利用职权与商贾勾结分利,与长安富商田甲、鱼翁叔之流勾结分利。

张汤做小吏时贪赃枉法,当廷尉之后应该有所改变,所以“汤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皆所得奉赐,无他业”。张汤死的时候,家产不过才五百金,而且大都是汉武帝俸赐所得,并无其它收入来源。

历史上的酷吏张汤 张汤的官场处世哲学(4)

大概这是因为与赵禹相交而有所改变。

“及列九卿,收接天下名士大夫,己心内虽不合,然阳浮慕之”,当张汤位列九卿,接交天下有名的士大夫,虽然自己内心不喜欢,但是表面上却假装仰慕。张汤依从于儒学之士,为获得丞相公孙弘的赏识,“依于文学之士,丞相弘数称其美”。

张汤此举完全不同于赵禹一意孤行拒绝宾客朋友。

“是时上方向文学”,当时汉武帝正崇尚儒家学说。

由此来看,张汤结交士大夫,并不仅仅满足于公孙弘的称赞赏识。

“汤决大狱,欲傅古义”,张汤判决重大案件,想要附会文学经义。毕竟重大案件皇帝会过问。“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亭疑法”,于是延请博士弟子中研习《尚书》、《春秋》的人补任延尉史,以检举平反疑案。

“奏谳疑事,必豫先为上分别其原”,奏请皇上疑难案件,必定预先为汉武帝分析其原因。

“上所是,受而著谳决法廷尉絜令,扬主之明”,汉武帝认为正确的就接受下来,写入圣断案件,作为延尉断案的依据,命令宣扬汉武帝的英明。

“奏事即遣,汤应谢,向上意所便,必引正、监、掾史贤者”,所呈奏如果受到斥责,张汤便向汉武帝谢罪,并揣摩武帝的意图,引证廷尉正、监、掾史的正确说法。“固为臣议,如上责臣,臣不用,愚抵于此”,某某本来为我拟定,正如皇上所责备于我的,我没有采用,愚昧不从到了这种程度。

汉武帝见张汤如此“坦诚”,即使有罪往往“罪常释”。

历史上的酷吏张汤 张汤的官场处世哲学(5)

对汉武帝溜须拍马,只有张汤能做到“如沐春风”,既让皇上不知不觉中享受,又潜移默化地推荐了下属。

“所治即上意所欲罪,予监史深祸者;即上意所欲释,予监史轻平者”,办理的案件,如果皇上有意治罪,就交给善于罗织罪名下属去办理;如果皇上有意开释,则交给量刑从轻而公正的下属去审理。

我们跳过几行往下看,“及治淮南、衡山、江都反狱,皆穷根本”,在处理淮南、衡山、江都三王谋反的案件时,都穷追狠治,彻底审理。

张汤作为“廷尉”,迎合汉武帝意图来审案判决,不足为怪。但是,司马迁将淮南王等谋反案记录在此,其用意不言而喻!

“严助及伍被,上欲释之”,汉武帝本来有意宽释严助和伍被,然而张汤据理力争,强烈要求予以法办,“于是上可(同意)论(判决)之”。

此地无银三百两!

一方面明确张汤揣摩圣意判案,另一方面又强调汉武帝“被迫”同意了张汤的判决,司马迁遮遮掩掩欲说还休,无疑旨在揭露淮南王等谋反案为冤狱!所以,在这一堆文字中,那些才是重要的,需要挑拣出来看。

“其治狱所排大臣自为功,多此类”,张汤所审理的案件以排挤大臣作为自己功劳,大多案件如此。“于是汤益尊任,迁为御史大夫”,于是张汤更加受尊崇信任,晋升为御史大夫。从两千石到万石,张汤挤进了“三公”之列。

“赵禹中废,已而为廷尉”,赵禹曾中途被罢官,不久又重回二千石官位,这次是廷尉,应该是接替了御史大夫张汤的职位。后来,赵禹执法变得宽缓,虽得到轻平的名声,但因为“禹以老,徙为燕相”。

宁成因受刑而弃官从商,回老家做了大地主。“乃贳贷买陂田千余倾,假贫民,役使数千家”,于是借钱买了一千多顷良田,租给贫苦的百姓,给他种地受奴役的有几千家。“其使民威重于郡守”,宁成役使百姓的权威比郡守还大。虽然如此,宁成最终被后起之酷吏义纵给查处了。

互动讨论,请关注@七品草民。码字不易,谢绝抄袭。

历史上的酷吏张汤 张汤的官场处世哲学(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