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军报微信·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今天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纪念日。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志愿军不畏强敌、浴血奋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硬是打得优势装备的美国兵没了脾气!毛主席曾说:美国人钢多气少,而我们钢少气多。这种“气”,就是战斗精神。当时西方舆论界评论说:中国军队在朝鲜有两颗“重磅炸弹”。这两颗“重磅炸弹”,一颗是歌曲《我是一个兵》,另一颗是作家魏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

“谁敢发动战争,坚决打它不留情!”

《我是一个兵》是由陆原、岳仑作词,岳仑作曲的著名军旅歌曲。1950年6月的一天,驻扎在湖南湘江岸边祁阳县城的第四野战军一三七师的陆原和岳仑,在赴连队体验生活的过程中,从连队指导员口中得知了易传唱且鼓劲足的军旅歌曲严重缺乏的情况。那时,陆原和岳仑都在四野一三七师文工队工作,陆原任文学与舞美创作分队长,岳仑任音乐分队长兼指挥与作曲。作为为一线战士服务的文艺工作者,陆原和岳仑当即就萌发了一个念头:一定要创作一首战士​喜欢的歌。

两位作者在连队业余文化创作活动中的墙报上,发现了一首开头为“俺是一个老百姓,扔下锄头来当兵”的军旅打油诗,并根据这位战士具有代表性的个人经历,以及顺口溜这种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根据当时的形势经过加工并最终创作出了歌曲《我是一个兵》。

《我是一个兵》歌词

我是一个兵

来自老百姓

打败了日本狗强盗

消灭蒋匪军

我是一个兵

爱国爱人民

革命战争考验了我

立场更坚定

嘿嘿枪杆握得紧

眼睛看得清

谁敢发动战争

坚决打它不留情!

歌曲末尾两句原词“美帝国主义来侵犯,坚决打它个不留情!”在战士们的建议下,将“美帝国主义来侵犯”改成“谁敢发动战争”,唱起来顺嘴多了。

​​​

抗美援朝 战场(抗美援朝战场上)(1)

​​​

两个老战友:《我是一个兵》词曲作者陆原(左)、岳仑1992年在北戴河合影。

这首歌定稿后,立即组织师部警卫连试唱。由于歌词好记、旋律简单,只用了十几分钟战士们就学会了,连一旁观看的老百姓也能唱下来。因为它铿锵有力,曲调质朴,很快就在连队热火朝天地唱了起来。战士们非常高兴地说:“这歌儿唱着痛快,带劲儿,又感到光荣自豪!”

​​

抗美援朝 战场(抗美援朝战场上)(2)

​​

不久,解放军总政治部通知各部队搜集创作歌曲作品,​师里​就将这首《我是一个兵》上报到总部。1951年春天,这首歌刊登在《解放军画报》第三期封底。这年8月1日,《我是一个兵》和另外几首与抗美援朝相关的歌曲《打败美国野心狼》《打,狠狠地打》等一起,发表在《解放军歌曲》创刊号中,并向全军重点推荐,《我是一个兵》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教唱,这首歌一时间迅速风靡全军,并且军民同唱,家喻户晓,并传播到了赴朝参战部队,在朝鲜战场上起到了巨大的鼓舞士​气的​作用,“谁敢发动战争,坚决打它不留情!”掷地有声,激励着志愿军将士浴血奋战。

​​​

抗美援朝 战场(抗美援朝战场上)(3)

​​​

朝鲜战场上文工团员教战士们演唱《我是一个兵》

1953年5月18日,国内许多报纸刊登了题为“中共志愿军某部委员会追认袁孝文烈士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文章。文章写道,2月8日晚上8时,敌机在朝鲜北部某地铁路线上投下了大量炸弹,当时铁道兵某部班长袁孝文冒着敌机的轰炸去铁路沿线检查线路情况时,被炸断了双腿昏倒在铁轨上……当他被战友抬回去急救的时候,他对连长说:“不要为我担心,为了祖国和朝鲜人民,我牺牲了也是光荣的。”他用微弱的声音唱起了“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慢慢闭上了眼睛。

《我是一个兵》充分表现出了我军敢打必胜的英雄气概和战斗精神,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首军旅歌曲,不仅鼓舞了我志愿军战士打击侵略者的士气,而且还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我是一个兵》不仅是一首歌,70余年来,“我是一个兵”作为部队的一句流行语,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认同,成为我军广大官兵保持优良传统、严格自律、服务人民的一个承诺和信条。

“它感动了千百万读者,鼓舞了前方的战士”

作家魏巍从朝鲜归来后所著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是抗美援朝时期乃至新中国成立后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之一。

1950年12月,30岁的魏巍(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宣传科科长)受命到朝鲜采访,在前沿阵地上采访了3个月。他亲眼见证了战士们杀敌的无畏,亲身感受了敌人巨炮的轰鸣;他踏过被炮弹深翻过的阵地,他手握过鲜血浸透的泥土!前线这3个月,他终生难忘。

从朝鲜回来是1951年的2月了,此时魏巍已调任《解放军文艺》副主编。前方将士那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强烈地震撼着他,他急切地想让祖国人民了解自己的儿女,是怎样的英勇顽强。我们眼前这平平常常的一切,都是他们鲜血的代价,这绝不是一句空话。“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题目不是硬想出来的,而是在朝鲜战场上激动的情况下从心里跳出来的。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

抗美援朝 战场(抗美援朝战场上)(4)

​​​

1952年,魏巍(右)在朝鲜三登野战医院访问志愿军模范护士罗克贤。

《谁是最可爱的人》主要描写中国人民志愿军某连战士在松骨峰战斗中,以被汽油弹烧着的身体扑向敌人同归于尽,战士马玉祥从烈火中救出朝鲜儿童以及战士们在防空洞里边和着雪吃炒面边谈论理想的生动片断,揭示了一个主题,即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谁是最可爱的人》写出之后,《解放军文艺》总编辑宋之的看后立刻推荐给《人民日报》。当时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的邓拓看后十分激动,破例决定将此文放在头版发表。

​​

抗美援朝 战场(抗美援朝战场上)(5)

​​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

1951年4月11日,《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人民日报》显著位置发表。这篇只有3500余字的通讯特写发表后,立刻掀起了一股热潮,受到读者广泛欢迎。

毛主席阅后,立即批示“印发全军”,并建议其他领导人认真读一读这篇作品。

朱老总读后连声称赞:“写得好!很好!”

1953年9月23日,周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文代会上作报告时说:“我们就是要写工农兵中的优秀人物,写他们中间的理想人物。魏巍同志所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这类典型的歌颂。它感动了千百万读者,鼓舞了前方的战士。我们就是要刻画这些典型人物来推动社会前进。”讲到这里,周总理竟推开了讲稿,对着话筒大声说:“魏巍同志今天来了没有?请站起来,我要认识一下这位朋友(这时,全场都望着从座位上站立起来的魏巍,热烈鼓掌),我感谢你为我们子弟兵取了个‘最可爱的人’这样一个称号。”

​​

抗美援朝 战场(抗美援朝战场上)(6)

​​

多种版本的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

《谁是最可爱的人》和作者的其他战地通讯1951年被编辑成为《谁是最可爱的人》散文集,由于该散文集十分畅销,一年之内便再版,1958年又出了第三版。前后印刷30余版,还被译为俄文、朝鲜文、越南文、罗马尼亚文等。

《谁是最可爱的人》后来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影响了数代中国人。从此之后,志愿军广泛地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最可爱的人”。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诞生于战火中的英雄赞歌,成为抗美援朝的时代最强音,不仅在当时大大地鼓舞了前后方的抗美援朝斗争,而且数十年传诵不衰,不断激励中国人民发扬志愿军的精神去保卫祖国、建设祖国,而且成为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

​​

抗美援朝 战场(抗美援朝战场上)(7)

​​

(本文作者徐平,军史专家)

(解放军报微信·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