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文原句:“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办法”(六年级上册第23课),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一年级到六年级语文文言文?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一年级到六年级语文文言文(约定俗成选自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

一年级到六年级语文文言文

  (一)课文原句:“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办法”(六年级上册第23课)

(二)文化因素:出自《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三)文化内涵:引文的内涵是:事物的名称起初+并没有固定合适的叫法,需要用给它起名字的方法来约定它。起了名字以后得到了公认,那么这个名字就是合适的,没得到公认就是不合适的。

像上述那样说还是有些笼统。需举两个例子来说明:第一个例子,比如一个小孩降生,要给小孩起名字。这个小孩的名字叫什么,本来没有必然的叫法,大人给他起了什么名字,他就叫什么。但是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取名以后这个小孩家里的掌权人得同意,而且所起的名字不犯法也不惹众怒。

再举第二个例子,就是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其实,成语形成的过程和给小孩起名字差不多:某一成语最初并没有“应该用哪四个字?”“应该怎么解释怎么用?”绝大多数成语都是某一位大学问家或权威人士先在某句话某件事中提炼、节选、概括出来四个字,并用这四个字表达了某一种意义和用法,写在自己的文章中了。

接着就有人响应,日久天长,响应的人多了,那么那位大学问家或权威人士所创造的这四个字就成了成语。注意!成语多为四个字(原因很复杂,暂不说它),但并不是任何四字词语都是成语,必须“约定俗成”了,也就是“命名的约定得到了公认”才能叫成语。

所以凡是成语必须有出处,有大量的跟着用的用例。比如“约定俗成”这个四字成语就是从《荀子·正名》的那段话中由后来人概括出来的,接着用这个成语的人,就无计其数了。比如京剧中角色摇动着马鞭子在舞台上跑一个圆场就代表走了几百里路了,台下的观众都认同,就是因为这一程式“约定俗成”了。

  说明:为了帮助小学生家长顺利地为自己的孩子答疑,帮助小学新入职的教师查找资料,帮助高年级学生顺利自读,本《随笔》将对这些含传统文化因素的名言警句做一些讲解。敬请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