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观中国)让“母亲河”成为“幸福河” 明晰黄河保护发展路径

中新社北京10月17日电 题:让“母亲河”成为“幸福河” 明晰黄河保护发展路径

作者 张素 黄钰钦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16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重要文章《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这次讲话中,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相并列,新时代治理黄河的路径也由此明晰。

维护母亲河(让母亲河成为)(1)

9月18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治理黄河:上升国家战略,迎来发展机遇

观察人士注意到,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尤为重视黄河流域的治理和发展。多次就三江源、祁连山、秦岭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建设提出要求,在沿黄九省区都留下了考察调研的足迹。以最近一次考察为例,河南是地上“悬河”最突出、历史上决口最多的河段,在这里参观黄河博物馆,视察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均蕴含深意。

黄河为何如此受到重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分析说,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影响着世界文明。

黄河流域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因自然灾害频发,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治理取得巨大成就,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指出,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黄河一直体弱多病,水患频繁,当前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

受访专家认为,如今加大力度治理黄河流域既是中共中央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眼全国“一盘棋”的重要体现,更是新时代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已在当地研究数十年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刘国彬说,“的讲话为黄河流域的保护和治理带来新的机遇”。

维护母亲河(让母亲河成为)(2)

9月18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座谈会前,于17日下午在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沿黄河岸边步行察看周边环境,了解沿黄地区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堤防建设和防洪形势等情况。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聚集合力:明确目标任务,开展顶层设计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此番明确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即五个方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竹立家说,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置于首位,说明只有生态环境改善,高质量发展及文化保护才能有现实基础。

同时指出,要“加强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领导”“抓紧开展顶层设计”“加强重大问题研究”“着力创新体制机制”。

“顶层设计意味着不能‘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强调,构建新时代黄河流域的生态文明,才能夯实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

竹立家认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因涉及多个省市区,其保护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较为薄弱,因而关键在于做好顶层设计。此外,黄河流域各省市区之间的协调尤为重要,是能否落实政策的关键保证。

“黄河治理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以后,经过中央的整体部署,既有利于人力、物力和政策倾斜,也有助于各地步调一致、加大力度,使黄河流域的保护和发展迈上新的台阶。”他说。

维护母亲河(让母亲河成为)(3)

9月18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造福人民:坚持底线思维,坚定战略定力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非一日之功。”强调,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既要谋划长远,又要干在当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让黄河造福人民。

“实施系统工程需要长期过程。”刘国彬说,科研人员已摸索出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规律,针对不同类型的区域治理水土流失,如今正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继续攻坚克难,让绿水青山提质增效,让城乡协同发展、百姓脱贫致富。

“水土保持不是简单挖几个坑种几棵树”“不能把水当作无限供给的资源”“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不能犯急躁病、大干快上,特别是不能搞各种各样的开发区”……文章中一个个“不”字颇为醒目。

刘国彬说,上述对“不”的强调符合科学规律,实践证明,人类不可以任意改造大自然。

“这些‘不’是需要把握好的底线思维。”张希贤说,以史为鉴,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黄河水害隐患仍然不能放松警惕,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防灾减灾有机结合,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让黄河真正成为“幸福河”。(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