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生所有智慧的前提都要以通权达变,顺势而用作为基础原则,才能塑造一个好的结果,而不是仅凭自己的主观意识作为根据,执念在自以为的标准之中生活。
当一个人避开过度自以为是的执念时,才能避免主观意识偏激带来物极必反的结果,在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让事物本身存在的自然条件驱使着自身往好的方向发展,这才是智慧的存在规律。
《道德经》之中有一句话叫: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就很好地形容了智慧存在的状态和作用。
“反者道之动”之中的“反”字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是相反,就是任何一件事物都有着不同的影响,第二是他们之间都是相互作用与相互转化。
所谓相反也就是指福祸相依的道理,任何看似相同事情,都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有好也有坏,而相互作用和转化,而且在某一件事物发展到一定状态时,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去延伸,甚至产生物极必反的结果,这就是道的作用和存在状态。
当世间事物以这样的规则和发展规律存在和运行的时候,有智慧的人都懂得顺应这种规则而去生存,这样的人在人生过往中也能得到善果,而这也是上善若水的道理。
如我们开篇所说,凡事以审时度势,圆润变通为前提处事,不抗拒人生所有的遇见,不追求人生过度的盈满,保持在看似柔弱,但实则却能使事物转向积极的人生态度之中,因为上善若水的柔弱状态,本身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刚强。
就像曾国藩阐述关于“刚强”的道理一样:一个人在自我修身的原则方面要有自强坚韧的一面,但是在自己擅长的地方或者为人处事的过程中绝不可过度逞强,这才是强弱有度的道理。
所以曾国藩奉命去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征集了数十万湘军去抗敌,之所以功成名就,皆是得益于自身柔弱的处事智慧,将刚强的态度用在自我修身的原则上面,又将上善若水的姿态用在为人处事之中,从而得到相对理想的结果。
再比如,那个在仕途生涯几次被罢官,又几次被重新任用的李泌,他在为官的过程中几进几出,但是仍然坦然顺应,并没有过度显露锋芒,争风吃醋的意图,所以才得以保全自己,并且有所建树。
又比如创立心学的王阳明,不仅在心学方面有所成就,在率军征战方面也从无败绩,而王阳明的处事态度与曾国藩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当自己剿匪成功之后,主动请求卸去官职,并且将多数功劳推给别人,当他采取这一系列行动之后,那些朝中诋毁他的声音,瞬间平息了许多。
02、
纵观历史上那些功成名就,皆被奉为处事修身之楷模的人,哪一个不是以上善若水的柔弱态度生活的呢,他们从来不摆高姿态,从来不过度追求圆满,而是顺其自然,一切适度,才得以塑造良好的结果,这不就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最好的现实实例吗?
《道德经》之中有一句话,叫做: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贵也要以贱为本,高也要以下为基础,所以候王都是自称孤王、寡人等等,把卑贱当做根本。
如果人生能够保持适度朴实的时候,就不要过于追求过分华丽和高尚,因为物极必反。
世俗之人站在自己的主观角度,以自己的偏见意识去追求“华丽盈满”那些人皆羡慕的美好状态时,其实无疑是将自己推向了悬崖峭边,看似风光无限,实则一失足则为千古恨。
任何事情都会带另一面不同的影响,也会随时转化到你所意识不到的状态之中,这本身就是事物之中不断发展的状态,就好像人生都会有三起三落的道理一样,那么在这样的规则下生活时,我们主动收敛,以柔弱处事的态度,都未必能够阻止祸患的来临,你又何苦自我膨胀,用愚蠢和偏激的方式加快物极必反的规律呢?
人生最伟大的事业不是自我赞誉而形成的;人生最纯善的名声也不是靠自命清高时才塑造的;人生想要的福分也不是刻意追求盈满就能得到的。
有些人一生拼命追求清高的名声,但是最终却落下了虚伪的嫌疑,有些人选择默守淳朴,去其锋芒,反而会有意外收获,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