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分析——以长三角城市群18市为例

(一)长三角人口集聚和经济发展现状

由于安徽省是近几年来刚加入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从其自身的经济数据上看发展远不及原先的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城市,因而本文分析所选取的仅仅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9个城市,浙江省的8个城市一共18个。

长三角中心城市人口排名(以长三角城市群18市为例)(1)

1.长三角人口集聚现状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几大城市群中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长三角18市都属于人口密集类别,其中上海市更是属于人口密集类别中的人口核心地区,整体上二〇〇五-二〇一八年长三角18市的JJD指数均较为平稳、波动性不大。结合长三角地区各市分布的地理位置来看,上海不仅本身存在着高度集聚,还带动周边地区的集聚发展。

研究目标城市目前的集聚程度已经过了最开始急速上升发展的阶段,不再是城市化发展的初始,而是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需要通过实证进一步判断此时的人口集聚程度对于经济的发展是否还存在完全的促进作用,或者可能已经过了最优促进开始产生抑制作用。

2.长三角经济发展现状

根据长江三角洲统计年鉴相关经济数据,两省一市的生产总值均逐年升高,其中,江苏省整体体量大于浙江省和上海市。同样,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区域发展的代表之一,在产业结构方面同样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目前长三角已经逐步进入转型升级的阶段,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是刻不容缓的任务目标。

长三角中心城市人口排名(以长三角城市群18市为例)(2)

长三角两省一市的三产业在二〇〇五-二〇一八年间变化情况基本一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基本不变且主要趋向于0,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呈反方向发展趋势,第二产业下降而第三产业上升,直至18年,观察图表的走势,除了江苏省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仍然高于第三产业外,浙江省和上海市的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均小于第三产业,同时观察江苏省的趋势。

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在逐年缩小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在逐年上升,预计江苏省接下来几年将会与浙江省、上海市一致,这意味着长三角的产业结构在不断转化升级,作为经济发展较为领先的地区,鉴于前文影响机制的分析,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为保持长三角经济持续性发展动力,产业结构方面仍然要做到持续优化。

长三角中心城市人口排名(以长三角城市群18市为例)(3)

(二)人口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实证分析

根据实证结果发现,可以得出长三角地区人口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着拐点,在拐点到来之前人口集聚可以对经济起到不断的促进作用且随着集聚程度的加深作用越来越大,当集聚越过拐点值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开始下降存在着一定的负面抑制影响进行了抵消。

也就是说,存在一个最优处,在此最优处可以充分发挥人口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促进作用。由于核心18市发展较为领先具有一定的代表作用,根据实证结果得出在二〇〇五-二〇一七年内存在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是人口集聚程度还未达到最优点,此时集聚程度的加深对经济发展有着正向促进作用。

长三角中心城市人口排名(以长三角城市群18市为例)(4)

深究其中原因,是因为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供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以劳动力为主体的人口集聚在充分接近中实现知识交流共享,在此过程中可以升整体的创新水平,为产业优化升级积累条件;

此外,作为消费者的集聚人口通过消费拉动内需,从而促进经济再增长。但是二〇〇五-二〇一七年这阶段,长三角18市人口集聚已经超过合理程度越过拐点,过度的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此外,模型中选取的控制变量投资和戈文也在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说明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长三角都市圈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资本存量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地区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大,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长三角中心城市人口排名(以长三角城市群18市为例)(5)

同时,戈文对经济发展也存在正向影响,这说明政府人均财政支出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政府在当地区域加大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力度,不仅可以升该区域的外部条件加大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而且可以通过项目的建设创造更多的劳动就业岗位生就业率;

另一方面,政府加大当地的教育医疗投入,借此举措高了人力资本总量进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根据经济不平衡这一现象的存在,可以顺势将空间结构划分为核心与边缘的二元结构,其中核心区具有占据主导地位的优势条件,例如创新和发展都领先且主要推动经济增长。

长三角中心城市人口排名(以长三角城市群18市为例)(6)

然而依附于核心区的外围区则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由于发展条件相对不如核心区,导致外围区域内的各种生产要素都向中心进行汇集,即使目前整体是一个二元结构状态,但是该理论认为,可以通过发展最终演变成一个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因此出了一个观点,即初始的二元结构在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一些变化。

一开始是外围区域的众多要素会向中心进行汇集,此时发展极其不平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接下来的阶段内,系统整体内部的信息交流会使核心区的要素向外围区进行扩散,这些人口、资本和技术等等的流动在外围区内产生新的规模较小的核心,发展到这一程度时,此时已经不再是明显的单核结构而是多核。

长三角中心城市人口排名(以长三角城市群18市为例)(7)

直到最后的阶段,随着不断的流动发展与壮大,核心区与外围区的界限基本模糊甚至消失时,整个系统内就不再存在差异,而是整体上变成了一个有关联的体系,最终达到了完全的平衡发展。这一设想存在着一定的理想性,但是即使不能达到各区域的完全平衡没有一丝差距。

但在该理论前期的发展过程中,还是给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发展现象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比如做到城乡协调,促进要素向外围区的流动形成新的中心等等,均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一方面,产业集聚地区由于整体产业规模的扩大相应地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更多区域外的人口源源不断地进行迁移集聚。

长三角中心城市人口排名(以长三角城市群18市为例)(8)

同时另一方面,厂商在某地的集聚可以使消费者对于差异化产品的选择大大增加,消费者的消费模式开始从生存型向享受型进行升,进一步推动当地消费总量的增加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在产业生产与居民消费的良性互动过程中,变相升了当地居民的实际工资,这一关键因素的改变这样增大了集聚地区对于人口的进一步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