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第一陵”,秦始皇陵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的规模和设计为人称赞,而围绕着它展开的种种传说与事件,更是为这座历史悠久的陵寝铺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在《史记》中,司马迁的记录:秦始皇陵中藏有大量书籍,题材含括秦朝的生产方式、经济、商业和文化艺术,只要挖开,就能得到宝贵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但几十年过去,专家们探明秦陵周围大大小小400多个陪葬坑,包括最著名的兵马俑,却迟迟不敢探索皇陵主体。

这座庞大的地下宫殿里到底有什么秘密,让人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望而却步?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对秦始皇陵主体的探索需求再次被提上日程。

秦始皇陵未解之谜大揭秘 2002年考古学家全面勘探秦始皇陵(1)

2002年,在有关部门的组织下,考古学家们再次对神秘的皇宫展开勘探工作,五个惊奇逐步浮上水面。

80万人的大工程

据历史记载,皇陵开工于秦王政元年,也就是公元前247年,共历时39年,于公元前208年完工,其中共有80万工匠参与过秦始皇陵的修建,而当时秦朝总人口不过2000万,相当于每20个人里可能就有一个参与过皇陵的修缮。

望着面前如山般庞大辽阔的陵寝,考古队员们没有灰心,反而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1981年,队伍首先在南边骊山脚下接连挖出三座兵马俑坑,该考古发现震惊世界,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始皇陵未解之谜大揭秘 2002年考古学家全面勘探秦始皇陵(2)

他们测量了三坑的长宽,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这仅仅只是几座陪葬坑,那么主陵究竟有多大?在好奇心的趋势下,考古队马不停蹄地投入针对封土的测量,并很快得出了结论。

主陵的封土为金字塔式,高约51米,底边周长甚至超过1700米,相当于17个体育场。再加上内城墙3.8公里,外城墙6.4公里,秦始皇陵总占地恐怕超过五十平方千米。要知道,北京的故宫也不过15万平方米。

秦始皇陵的面积几乎等同于78个故宫,南边的骊山和北边的渭河都在陵寝范围内,下面也埋藏有大大小小的陪葬坑。

但此时此刻,最吸引大家注意力的还是这座神秘的主陵。要知道,古人们并没有文物保护意识,尤其每逢战乱或天灾,想找一口吃的或换一些钱财,盗墓行为便十分猖獗。

秦始皇陵未解之谜大揭秘 2002年考古学家全面勘探秦始皇陵(3)

可几千年过去,无数次的改朝换代与战火纷飞,秦始皇陵居然一次都没有被盗掘过。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这是《秦始皇本记》中对皇陵内部设施的描述。

一些民间野史也有记载,说秦始皇对皇陵安全性的要求十分苛刻,他要求工匠将水银灌满皇陵,做成山川湖海的姿态,并布下大量机关,让水银得以日夜不歇地流动。围绕着这一情况,考古学家们开始了新的探索。

以吨为单位的水银

众所周知,水银又名汞,是一种化学元素,溶解性极强,常温状态下呈银白色,液体状,挥发出的汞蒸汽具有极强的毒性。

专门团队抽取秦始皇陵周围的土样带去实验室,根据实验报告显示,土质中含有的汞元素大大超过正常标准。

秦始皇陵未解之谜大揭秘 2002年考古学家全面勘探秦始皇陵(4)

且越靠近主陵,汞含量越高,尤其是封土附近,汞元素含量超出周围土壤几十倍。

由于汞中毒有致命风险,在当时的技术基础下,考古队不敢贸然尝试,便放弃了进一步的勘探计划。基于实验室数据,专家得出结论:地宫里大约有100吨左右水银。

即使是1981年,全中国的水银产量加起来不过300吨,再往前追溯到宋朝,一年产量才2200斤。这100吨水银相当于宋朝90年间水银产量的总和。要知道,在宋朝,水银可是奢侈品,只供王侯将相使用。

千百年来,帝王世家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始终没有停止,宋朝很流行将水银注入到棺椁中,用来为尸体防腐。

秦始皇陵未解之谜大揭秘 2002年考古学家全面勘探秦始皇陵(5)

最著名的例子是宋理宗,落葬21年后被人挖出,身体竟还如活人般栩栩如生。

至于技术落后的秦朝是如何生产出100吨水银的,科学家与历史学家们至今没有得出答案。

除此之外,考古学家们还对一个问题很好奇。土壤中的这些水银是被人为混在封土中的?还是地宫中的汞蒸汽导致的?

带着这个问题,2002年,中国地质调查院启动一个名为“863”的勘探计划,通过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结合当代先进科学手段,专家们即将再次探索神秘的秦始皇陵。

经过一番实验与探查后,结果显示,地宫的东北方向汞含量最高,南方次之,西北方向最弱。

秦始皇陵未解之谜大揭秘 2002年考古学家全面勘探秦始皇陵(6)

于是,考古队又着重探索东北方向。他们惊奇地发现,地宫里竟然存在着一个水银湖,而湖上还有东西在随水漂动,很可能就是秦始皇本人的棺椁。

山河湖海,川流不息,秦始皇躺在巨大的水银湖上,孤独地巡视着他亲手构造的地下帝国。

毕竟在《史记》中,除去母亲,他没有留下任何关于后宫嫔妃的记载,也不知她们被葬在皇陵的哪个位置。

巴寡妇清作为当时最大的水银生产者,是唯一在秦朝历史上留下痕迹的女人。但以当时的生产力,这100吨水银的来历依然成谜,可能唯有皇陵真正开启的那天,才得以揭晓谜底。

秦始皇陵未解之谜大揭秘 2002年考古学家全面勘探秦始皇陵(7)

“人鱼油”的传说

比100吨水银更昂贵的,一定是随秦始皇共同下葬的无数奇珍异宝了。

“以人魚膏為烛,度不灭者久之。”这是《秦始皇本记》中的一句话,翻译成现在的白话就是说:以人鱼油熬制而成的蜡烛,可以燃烧很久,甚至永远不会熄灭。

无论民间传闻,还是正统史记,都留下过秦始皇追求长生的故事,而这句话正是出自最知名的典故——仙山求药。

传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巡视途中抵达琅琊,当地术士徐福告诉秦始皇,海上有三座仙山——瀛山、蓬莱和方丈,只需奉上三千童男童女与百位手艺高超者,让他们随身携带陆地的粮食与种子,便可换取长生不老药。

秦始皇陵未解之谜大揭秘 2002年考古学家全面勘探秦始皇陵(8)

秦始皇听后十分心动,立刻从全国搜罗人手物资,将这千百余人载入三艘大船,由术士徐福领航,驶向仙山。他自己则在东海行宫中等待着。

然而三个月过去,海上没有传来任何消息,三艘大船仿佛石沉大海,派出去搜查的船只也一艘都没有回来。

大海茫茫,就当秦始皇快要失去耐心,准备离开东海时,他却突然做了一个梦。

梦中的他身披战甲,与巨大的大鲛战斗,而当他将大鲛杀死时,那三只放出的船舶便从海平面远处缓缓驶出。

天光大亮时,秦始皇缓缓从梦中醒来,立刻招解梦人觐见。解梦人听后便说,船只失踪,只去不返,正是这大鲛从中作梗,挡住去路。

秦始皇陵未解之谜大揭秘 2002年考古学家全面勘探秦始皇陵(9)

那时秦始皇对长生的追逐十分狂热,解梦人说得有头有尾,他便信了,立刻派出军队出海,并在船只上搭载了许多捕鱼的工具与武器。

船舶行至芝罘时,果然见到一条大鲛,一番苦战后,秦始皇掏出弩箭,亲自将它射死,并将尸体拖回陆地,制成传说中的长明烛。

这段史记颇有些玄幻色彩,但在现在看来,记载中所提及的大鲛多半是一头抹香鲸。

据专家说,抹香鲸身上可提取出大量鲸脑油,由这种物质制成的蜡烛,单单1立方米,就能燃烧近5000天。

那么新的问题再次出现:在全封闭并充满水银蒸汽的墓室里,蜡烛能燃烧多久呢?

秦始皇陵存在至今已近3000年,以专家估算出的地宫含氧量,蜡烛应该早已熄灭,地宫现在应该是一片彻底的黑暗。

秦始皇陵未解之谜大揭秘 2002年考古学家全面勘探秦始皇陵(10)

不过也不一定,说不准秦始皇在里面掺杂其他物质,使蜡烛的耗氧量降低或实现0氧燃烧。更何况,秦始皇还持有天下奇宝——夜明珠。

历史记载,秦国有一种奇特的夜明珠,大小不过一寸,却能照亮方圆近一公里的区域。所以地宫现在到底是明是暗,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答案。

诡异的阴兵传说

“阴兵借道”多指一些在夜晚发生的灵异事件,比如看到古代的军队身穿甲衣,在森林或田间的小路上走路。历史上,第一个“经历”阴兵借道的人,可能是项羽。

传说,公元207年,项羽率兵攻破咸阳后,直取秦始皇陵地宫。民间早有传言,大秦的大部分瑰宝已随秦始皇一起埋入黄土,现在留存于世的,都是当时不够规格进入陵寝的。

没想到的是,项羽和他的军队连地宫的大门都没进去。狂风呼啸而来,引起一阵骚乱,原本规整的队列瞬间溃不成军,士兵们落荒而逃。

秦始皇陵未解之谜大揭秘 2002年考古学家全面勘探秦始皇陵(11)

一气之下,项羽放火烧了阿房宫。“秦皇地宫,十万阴兵借道”的说法就是从这里开始的。2002年,考古队在“863”计划的支持下,开始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重探皇陵。

遥感便是其中一项。计划执行中的某一天,遥感组的组长发现封土层存在重力感应异常的状况,他便联络了隔壁考古组的组长,说底下可能有建筑。

整个考古组都说这不可能,作为国家顶尖人才,他们开挖过无数古墓,从没见过哪个封土层底下有建筑。

但遥感组非常坚持,并且拿出一沓文件,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重力感应数据,最底下还有张图纸,上面画着他们推测的地下建筑形状。

可能是一座夯土台,所谓夯土,就是人为压制平整的土,密度比自然土要大很多。

秦始皇陵未解之谜大揭秘 2002年考古学家全面勘探秦始皇陵(12)

数据说服了考古组,他们决定用一种长条形的工具——洛阳铲,检查重力异常处的地下土层分布。结果第一铲下去,铲底就带出约莫6-7厘米的夯土。

队员们再往下“打洞”,这次带上来的夯土足有70厘米,但还没到底。考古组非常惊奇:秦始皇陵底下竟然真的有一个巨大的建筑。

为加快进度,他们换上最新的钻探工具,日夜不休持续工作几个星期,这座神秘的地下建筑终于重现人世。一个高约30米,九层制式,金字塔形状的建筑。

村民说,这一看就是个祭台,形状这么奇怪,底下怕不是压着妖怪。在大部分历史记载中,祭坛都是用于祭祀祖先或天神的。

比如位于河北省平山县的中山王陵,封土上就有一座祭台,名为享堂,专供子孙后代祭祖使用。

秦始皇陵未解之谜大揭秘 2002年考古学家全面勘探秦始皇陵(13)

可是这座祭坛是封在封土中的,后入如果要通过它祭祀祖先,岂不是每次都要重新挖开一次?

有一个猜测是,秦始皇始终不忘帝国一统大业,既然无法长生不老,就为自己再造一座死后的帝国。

这里如地上人间一般运作流转,每逢佳节,秦始皇便带领阴兵大军共同登上祭台,俯瞰他的千古功业。

地宫具体在何处?

地宫作为陵寝的主体之一,主要用来放置墓主人的棺椁和随葬品。为保证尸体的安全,地宫石门上常置机关,一旦封上就无法打开。

秦始皇陵未解之谜大揭秘 2002年考古学家全面勘探秦始皇陵(14)

《古今图书集成》曾记载:秦始皇的丞相李斯是皇陵修建工程的主要负责人,有一次,他向秦始皇汇报说,自己总共带下去72万人,几乎把骊山挖穿,但到达一定深度后,那地的土好像钢铁般坚硬,无论如何都无法继续挖下去。

“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天状……”这段话来自《汉旧仪》,就是说骊山下的地,凿也凿不动,烧也烧不起来,敲击时还有奇怪的声响,空冥至极,简直像地底下的天空。既然挖不动,就往旁边移动300丈吧。这是秦始皇当时的命令。

有部分科学家和考古学家认为,李斯口中这块怎么挖都挖不穿的“土”,很可能是一块横亘在地底的巨型花岗岩。只是当时的人们对地质学知之甚浅,才认为它是地底的天空。

秦始皇陵未解之谜大揭秘 2002年考古学家全面勘探秦始皇陵(15)

但如果行至300丈属实,那秦始皇的地宫就不在封土正下方,而是在骊山中。

著名科学家丁肇中曾根据各种实验数据做出预测,他认为秦皇地宫的深度至少在500米以上。好巧不巧,骊山与地面的垂直高度,正好500米。

继续顺着这条线索往下走,考古学家们很快又发现新的问题。骊山的地下水系统十分丰富,秦王地宫是如何避免水流侵蚀的呢?

根据遥感定位,他们首先对地宫附近的土层进行勘测,发现十分干燥,并没有进水的迹象。

考古组继续挖掘,不久之后,他们便在地宫的东侧、西侧和南侧,发现一条三面环绕,长度1公里左右的护城河道,上面涂着一种名为青膏泥的高岭土。

秦始皇陵未解之谜大揭秘 2002年考古学家全面勘探秦始皇陵(16)

这种土质地细腻,粘性很大,且不易渗水,很多秦汉时期的墓穴都使用过它,比如著名的马王堆,防腐有效期长达2000多年。

秦始皇让工匠们先沿着地宫挖出这条地下护城河,并在河道底下铺满青膏泥,防止水流下渗。

接着,他又在河道上垒起21米高的夯土,将护城河变成一道大坝,这样一来,哪怕外面下了大暴雨,渗入的雨水也只能绕过这道坚固的城墙。

古时技术落后,也没有科学支持,但人们仍想出如此精妙绝伦的方式,考古队也对此设计啧啧称奇。

秦始皇陵未解之谜大揭秘 2002年考古学家全面勘探秦始皇陵(17)

不过,虽然破解了地宫位置和地下防水的奥秘,但对于如何开启皇陵主体又不破坏建筑结构,科学家们仍然一筹莫展。

或许等科学技术再次迈入新阶段时,我们有机会看到这座“天下第一陵”的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