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元甲被谁害死了的(霍元甲死后两儿子失和)(1)

盛世修文,乱世习武。

当今和平年代,文人墨客成为国家的座上宾,但在新中国成立前,习武之人多有更多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中国出现镖局和镖师这样的机构和人员,而且也出现了分门别派的各路宗师,特别是那些行侠仗义的宗师,在中华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武术和人品都令中外人士敬佩,霍元甲就是这样的武术宗师之一。

一代宗师霍元甲

和普通人想象的并不一样,霍元甲青少年时期并不出众。1868年正值清末年间,体弱多病的霍元甲出生在天津静海。父亲是著名的镖师,但看着霍元甲的体格并不达标,就不允许他习武也不想让他继承家业。不过霍元甲从不服输,在父亲和兄弟练武的时候在旁边偷艺,被父亲知道后,向父亲发誓今后不和任何人比武,父亲才准许他跟着兄弟一起练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霍元甲的毅力助推他的武艺不断高涨,24岁就打败了当地的武术棍子。父亲一改往日的态度,将自己的一身武艺都传授给他,在此基础上霍元甲又发展了各家之长,将祖传的拳法推上了登峰造极的地位。

霍元甲被谁害死了的(霍元甲死后两儿子失和)(2)

在天津的日子,霍元甲既在脚行做过管理员,也在药店担过药材,在此接触了社会现实,也意识到西方世界和中国之间的差距。名声大噪的霍元甲和很多武林高手对过阵,有的外国拳手一听到霍元甲的名字,吓得就立即离开了天津。

40岁刚过的霍元甲到上海发展,成立了精武体操会,孙中山先生亲自写下"尚武精神"几个字赠送给他。这时就开始了他生命的倒计时,上海居住的外国拳手一直跃跃欲试,日本柔道会亲自请霍元甲前来比武。霍元甲和徒弟分别上阵,徒弟先行赢了日本的五名大力士,之后不服气的日本人继续向霍元甲发起挑战,不过他们企图伤害霍元甲,最后反被霍元甲折断了骨头。

日本人恼羞成怒,但在中国的地盘上不能多说什么,就另起炉灶准备帮霍元甲治病,霍元甲根本没有任何危机感,还服下了日本人开的药方,最终因为中毒太深,于1910年秋天在上海然长逝。霍元甲的一生是坦荡有为的一生,他短暂的生命绽放了最美丽的烟火。他在北方铺开了武术的天地,和南方的黄飞鸿同称南北双侠。

霍元甲被谁害死了的(霍元甲死后两儿子失和)(3)

究其一生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深刻影响:其一,他为老百姓树立了战胜强敌的信心,霍元甲是除恶扬善的化身;其二,他为中国人抹去"病夫"的称号,让西方人不敢轻易看轻中国人,不过这也是他早逝的原因,他成了敌人的眼中钉和肉中刺;其三,他留下了很多武术技艺,为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霍元甲的家人们

在霍元甲相关的介绍中,霍元甲一表人才,旁边伴随他的妻子也是貌美如花,现实生活中的霍元甲妻子并不是那般样子。旧社会都倾向于在本村或者邻村寻找对象,霍元甲的妻子也是邻村王氏的闺女,王氏是个一走三摇的小脚女儿,长相还算标致,最大的优点是勤俭持家、温雅贤惠。在霍元甲年轻的时候,妻子帮他打点家里的一切,两个人虽苦但是总有幸福感。

霍元甲被谁害死了的(霍元甲死后两儿子失和)(4)

不幸的是霍元甲早逝,留下王氏一人拉扯五个孩子,不过王氏是个异常坚强的女人,辛苦一辈子却能支撑到91岁高寿离世。霍元甲一生和妻子育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二儿子继承了他的武术事业,16岁就到上海担任精武会武术教练,将上海总会之下建设了三个分会,并且将这一切功夫带到了南洋。

长子霍东章并不擅长习武,一直在老家务农。霍元甲的三个女儿也是东字辈,大女儿叫做霍东清,二女儿叫做霍东琳,三女儿叫做霍东琴,她们都在老家生活。霍元甲的孙子孙女们就更少习武了,有人在天津某所大学教书。

霍元甲去世得太早,不然能够将更多的武艺传给下一代,不过不知道霍元甲到底希不希望晚辈都去习武,毕竟习武是一件辛苦又伤身的事情,而且人怕出名猪怕壮,一旦成为武术宗师就会遭人暗算。

霍元甲被谁害死了的(霍元甲死后两儿子失和)(5)

而霍元甲的后人之所以习武甚少,原因不一而足:其一,有些人并没有习武的天赋,一辈子要吃哪碗饭都是注定的;其二,习武太过辛苦,后人难以承受这些生命的重量,因而选择安安稳稳一辈子,宁可在家守着一亩三分地务农;其三,霍元甲的后人多在民国之后出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后辈,习武已经不是时代的要求和标配,更多人将精力转向书本知识,习武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退居二线。

被诬告的二儿子何去何从

霍元甲一身正气,给后人制造了如梦如幻的侠客殿堂,但他的两个儿子却恩怨不断。霍元甲的二儿子叫霍东阁,比大哥年龄小6岁,1895年春天出生,在霍元甲遇害的当年,霍东阁刚刚15岁,随后就和叔叔一起承担起继承上海精武会的重任,他的内心压着一股热血。

霍东阁在南洋各地创建了多家精武会,一直定居海外,大哥的儿子也跟随他在南洋发展。霍东阁一共回过两次故乡,第一次在1926年,第二次是1935年,而兄弟两人的恩怨就发生在霍东阁第二次回乡期间。

霍元甲被谁害死了的(霍元甲死后两儿子失和)(6)

霍东阁这次回到天津,主要目的是想在天津成立精武会,但是没有募集到相应资金,这件事最终没有成功。霍东阁正在发愁之际,不成想又被大哥一纸诉状告上法庭,主诉霍东阁将自己的孩子谋害致死。霍东阁弄得一脸懵,原来大哥发现这次儿子没有跟回来,霍东阁只好写信给侄子,让他写信证实自己活着,同时证明自己的清白。

"叔父昨由祖国来到泗水。谈及家事甚详。尚健在,并未去世。寄上儿同叔父合影之像片一张。请查收为盼。自从不景气笼罩世界以来,景况一年不如一年,爪哇亦不能例外。近年虽奔走劳碌,除糊口之外,仍是两手空空。所以无颜寄信。"

接到儿子的信件之后,霍东章终于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这件事情不了了之,不过霍东阁自感心累,从此再也没有回过祖国。霍东阁的大哥弄了个乌龙事件,他太着急看到儿子,所以才一时糊涂出此下策,

霍元甲被谁害死了的(霍元甲死后两儿子失和)(7)

这充分说明几件事:其一,那个年代沟通太不方便,亲人之间的死活都无从知晓,真真能够急死个大活人;其二,霍东阁和大哥的关系一般,霍东阁很早就离开家出去创业,兄弟两人之间不是十分了解,而且这也说明霍东阁的大哥对其极不信任;其三,亲人之间的沟通和信任太重要了,信任是沟通的基础,沟通是信任的延续,两者缺一不可。

有些熟悉,大多陌生

不怕我们是陌生人,就怕我们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人往往和亲人容易走两个极端,要么相处得如一个人,要么在岁月中反目成仇。根据专家调查,很多刑事案件都发生在熟人之间,而从熟悉走向陌生当然也多发生在亲人之间。

走在一起是缘分,能够成为一家人更是天大的缘分,但是霍东阁和大哥的缘分不深,他们就在一次不信任中走向了陌路,如果霍元甲在天有灵,一定不希望见到兄弟俩撕裂和睦的这一幕,不过作为父亲也很难断清家务事。如果霍东章能够心态稳定一些,不急于下断言,那么就不会出现误会和情感裂痕。而人总是更愿意相信自己的武断,不愿意给他人留一丝解释的机会。

霍元甲被谁害死了的(霍元甲死后两儿子失和)(8)

这个故事警示我们,在和亲人相处的过程中要注意分寸,把握好爱恨的距离和尺度,不能离得太近伤害到对方,也不能离得太远冷落到对方,而恰到好处也不是那么容易。

一方面,我们要提高和亲人和睦相处的意识,知道这世界上血浓于水的道理,尽全力和亲人好好相处;另一方面,我们要宽容和原谅亲人的过错,如果不是罪大恶极的错误,宽容的路才是长久的路。一代宗师霍元甲早已作古,如果他的后人都习武该多好,退一万步,如果没有任何恩怨也是一件幸事。

文/文史天下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