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说:“历史是现在和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对话。”

回顾邓小平的一生,他高风亮节默默无闻,为后人树立了典范。

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朴实无华的表白是邓小平同志一生的光辉写照。

卓琳含泪给江泽民写信 卓琳含泪给江泽民写信(1)

图 | 邓小平

鲜为人知的南昌岁月

毛主席曾说过,不管是政治还是军事,论文论武,邓小平都是一把好手。

6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来到南昌生活,这段历史鲜为人知。

他居住的这所公寓是当年专门为支援中国的苏联专家建造的,专家撤走后,便留给了校长居住,这位校长后来晋升了少将,所以很多人便把这里的住所称之为“将军楼”。

在将军楼的二楼,邓小平和夫人卓琳居住在一间房,在北京时,邓小平有时候会玩桥牌,但是在这里没得玩,晚上很早就入睡。

可卓琳患有严重的高血压,为了让卓琳多睡一会,邓小平早上便会早早起床,然后轻轻地踏着楼梯,下楼帮继母做点事。

邓小平家里有个煤球火炉,晚上睡觉前封火炉是一门手艺,如果封不好晚上会有煤气泄漏,所以这项工作成为了继母的“专利”。

卓琳含泪给江泽民写信 卓琳含泪给江泽民写信(2)

邓小平每天早上都会下楼检查,然后和继母一起张罗早饭,等到早饭好了,邓小平便会喊一句:“开饭啦。”

白天,卓琳也不会闲着,在菜地里,她总会一个人搬着小板凳坐着,然后顺着一排排的韭菜巡视,有时候还捉虫子。

他们吃的都是天然的绿色蔬菜,有时候女儿在饭菜里发现了一只小虫子,往往会吓得大叫,邓小平却开玩笑说:“虫子也很有营养的。”

除草,浇水,捉虫子,成为了两个老人的乐趣,天气寒冷时,邓小平就会在院子里多晒一会太阳,卓琳起身的时候会说:“老头子,拉我一把。”

邓小平就会是伸出手,紧紧拉着妻子,女儿见了笑着说:“爸爸妈妈,你们可真恩爱啊。”邓小平还是会让孩子们背着卓琳上楼,他说:“爸爸老了,背不动了。”

卓琳含泪给江泽民写信 卓琳含泪给江泽民写信(3)

图|邓小平和卓琳

1939年的金秋,卓琳认识了邓小平,从此相伴一生,卓琳婚后一直是个勤俭持家的好女人,别人都羡慕的不得了。

卓琳当时在重庆人民小学当校长,虽然是校长,但什么科目都会教,不光有语文数学,还有音乐和思想道德等,卓琳在课堂上从来不打骂孩子,孩子们很喜欢这个老师。

在工作上,卓琳一门心思教书育人,回到家,安安分分过日子,她喜欢这个家,可环境不允许,在重庆还没有一年,第二年就要搬走。

1952年夏天,邓小平要到北京国务院工作,搬家那天,卓琳大罐小罐地收拾着,邓小平和卓琳进行了一场语重心长的谈话,说是谈话,不如说是要求,邓小平说:“不要到外面工作,言行要谨慎。”

卓琳对邓小平的要求谨记在心,在卓琳的一生中,她的头衔或许只有“秘书”两字,邓小平此后的风风雨雨,都离不开这个“秘书”的陪伴。

卓琳含泪给江泽民写信 卓琳含泪给江泽民写信(4)

几十年风雨同舟,两个人携手到了金婚时刻,卓琳有一天突发奇想,想给孩子们写信,让孩子们回家看看。

大女儿和二女儿大学毕业了,有自己的工资不用自己担心,但大儿子生病住院,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小儿子初出茅庐,没一点经验。

按理说,孩子们长大了,邓小平是不愿意再资助孩子们的,但没办法,卓琳做主,她和丈夫加上母亲三个人,每个人每个月只能消费20元。

剩下的工资全部存起来,留着给孩子们当回家的路费。

邓小平不仅每天要抽烟,还要喝杯酒,20元远远不能平均日常开销,在艰苦的南昌岁月,卓琳一咬牙,决定不吃肉,不买新衣服。

有人说,什么是生活,生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邓小平在南昌期间,虽然生活寂寞,但有妻子和孩子们的陪伴,邓小平十分欣慰。

卓琳含泪给江泽民写信 卓琳含泪给江泽民写信(5)

步入晚年,人人敬爱

1979年7月,75岁的邓小平登上了黄山,在游客的队伍中被人认了出来,甚至很多海外的游客都知道了,一传十十传百,都想见见邓小平。

旅游景点的人知道了,担心邓小平的安危,便临时控制了上山人数,邓小平得知后严肃地说:“这怎么能行呢,让群众上山,不要因为我就搞特殊。”

游客们见了邓小平,带着照相机的,纷纷要求和邓小平合影,其他人只想和敬爱的邓小平同志合个影就满足了。

一个学生气喘吁吁地说:“邓伯伯,您好,我是复旦大学的学生,昨天就来过了,听说您来了,我今天再来一次。”

邓小平笑着说:“你是学什么专业的?”那个同学说:“我是学新闻的。”邓小平开玩笑说:“哎呦,怪不得消息这么灵通啊。”

卓琳含泪给江泽民写信 卓琳含泪给江泽民写信(6)

3天的时间,邓小平游走在黄山,在晚年一览黄山的美景。

1983年2月,邓小平又来到了杭州灵隐寺,很多游客又认出了他,他看见一个游客怀里抱着一个小女孩,邓小平上前逗孩子说:“这个娃娃长得好可爱的,叫什么?”

那个小女孩乖巧地说:“邓爷爷好。”邓小平亲切地抱起来小女孩,和孩子的脸紧紧贴在一起,真是让人感动。

卓琳含泪给江泽民写信 卓琳含泪给江泽民写信(7)

后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两个人除了讨论了现在社会的科技事业,还讨论了中国的人才问题。

当时的邓小平已经高龄,他迫切地希望中国的学生可以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李政道曾问邓小平的身体状况,他说:“我的身体还好,头脑还清楚,记忆力也清楚。”

其实到了90年代,邓小平就很少再公开露面了,尤其是1994年以后,邓小平一直在幕后工作,有很多媒体说邓小平“病危”了,其实邓小平一直在家里休养。

1996年12月12日早上,邓小平醒来后感觉到身体不适,他按照平日的习惯到卫生间去刷牙洗脸,然后回到办公室开始看报纸,读文件,等到太阳出来,再出去走一走。

可是等到他坐在办公室后,发现身体很不好,甚至弯个腰都成问题。要在不久前,医生就检查出了邓小平的“帕金森综合征”,没想到今天就突然严重了。

秘书发现邓小平在办公室表情痛苦,马上把他送到了301医院,从家里到301医院其实不太远,顶多20里地,但卓琳没想到,邓小平这一去便再也没有回来。

卓琳含泪给江泽民写信 卓琳含泪给江泽民写信(8)

元旦后,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部纪录片《邓小平》,一共有12集,邓小平在病床上看着电视,问工作人员:电视上那是谁啊?

工作人员笑着说:“那就是您啊。”邓小平年纪大了耳背听不清,工作人员便耐心地一句一句地说,邓小平得知电视上说的是自己时,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他想说什么,可喉咙疼的厉害。

1997年2月19日晚上,邓小平的生命到了最后时刻,医院的专家全力抢救,但最后奇迹依然没有出现,卓琳扑在病床上喊着:“老爷子!”可他什么都听不见了。

2月20日早上,北京天安门一如往常升旗,国旗护卫队目光严肃,在7点01分开始升旗,北京的群众和电视机前的人还不知道这个消息。

当护卫队突然喊道:“降——半——旗!”一个沉重和低沉的声音出现在观众的耳中,很多人这才突然知道,原来人们敬爱的邓小平爷爷去世了。

在万众瞩目下,2月20日成为了一个难忘的日子,北京人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早晨。一代伟人邓小平撒手人寰,离开了他的国家和人民,离开了他的妻子和家人,走完了他93年的生命旅程。

邓小平逝世4天后,卓琳带着悲痛的心情给江泽民写信,转告了邓小平同志的临终嘱托:第一,不搞遗体告别仪式,第二,不设灵堂,第三,遗体捐献给医学机构,第四,把骨灰撒入大海。

卓琳含泪给江泽民写信 卓琳含泪给江泽民写信(9)

卓琳很清楚地记着,邓小平在晚年和孩子们开玩笑地说过自己的后事,孙子问:“爷爷,人去世了,就要请人吃饭,那骨灰怎么办呢?”

邓小平说:“等爷爷去世了,就把爷爷的骨灰埋在苹果树下吧。”孙子说:“那可不行,这树上的果子我都不敢吃了。”邓小平一听就笑了,他又说:“那怎么办呢?扔到大海里行不行?”

3月2日,一架专机载着邓小平的骨灰飞向大海上空,81岁的卓琳含泪把骨灰撒在了大海上海,女儿邓榕流着泪说:“爸爸,您回归大海,回归大自然,您的遗愿得到了实现,您安息吧!”

卓琳含泪给江泽民写信 卓琳含泪给江泽民写信(10)

卓琳替邓小平完成遗愿

邓小平逝世的消息,让人们陷入了无尽的哀思之中。悲痛,浓浓地笼罩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各界、各地、各族人民以不同的声音、相同的方式传递着一个共同的心声:“小平同志,我们想念您!”

在邓小平生前一直有个遗愿,他想看到香港回归,卓林回忆说:“那时候他说过,他想去一趟香港,在这片中国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亲眼看一眼香港人民的生活;他还想活到2000年,亲眼见证中国人民的小康生活,这样他就满足了。”

那还是1992年,邓小平视察了北京刚落成的首都机场,邓小平坐在车上,走到哪里就问一问,国际饭店,还是海关大楼,唯一陪同的是当时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张百发。

卓琳含泪给江泽民写信 卓琳含泪给江泽民写信(11)

张百发手指路旁,告诉邓小平,新建的长安大戏院将在那儿建起。“再有两年可以投入使用了,到时请您去看戏。”邓小平退休以后,在北京视察,不止一次让张百发为他当向导。他说过:“我现在是普通老百姓了,不要过多地惊动部长、市长。”

车辆上了东三环的高架桥后,邓小平感慨地说:“北京真的全变了,我都不认识了。”所以,邓小平多么希望多活几年,可以看到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

卓琳含泪给江泽民写信 卓琳含泪给江泽民写信(12)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仪式将要举行。卓琳向中央提出请求,希望能替邓小平看一看香港,并得到中央的批准。

卓琳为了丈夫的心愿,十分重视这次香港之行,她说:“我这是为了我们老爷子的愿望。”等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那刻,卓琳泪眼婆娑,她心里默默地说:“你看到了吗?”

卓琳含泪给江泽民写信 卓琳含泪给江泽民写信(13)

“翻身不忘毛主席,致富不忘邓小平!”这是山西太行山农民的心声,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祖国不会忘记,老百姓不会忘记。

邓小平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永远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

青山依旧,绿水长流。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