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怎么什么节都过(农民多了个节)(1)

今日秋分,农历的一个节气。四年前,秋分身份陡增,成了“中国农民丰收节”。

我自认为不是一个矫情的人,尤不喜咬文嚼字,吹毛求疵,日常交流常因追求效率而不惮使用俗语、粗语还不以为耻。当然,这不是美德。但是,形成文字且公之于众,无分官方的还是民间的,就得允许别人品头论足,挑三拣四。

把那年那天公开发过的旧文贴在下面。

农民多了个节

今年起,农民多了个节,官称“中国农民丰收节”。

此前,节庆也不少。民族的,舶来的,地方自造的,高层指定的,搅合一起,几成团块了。

掰开看,七行八作,多有涵盖,独缺农民。专属的节日,如教师、记者、护士什么的,就不消说了。终生干活的农民,劳动节也没份儿。没有正好,有也过不上,这里正值春耕。

其实,乡下人之于节庆,比城里人的情结更浓郁,当然得是中国传统节日了。

飘风扬雪的躲债路上,杨白劳还记挂着除夕包饺子。饥寒交迫的喜儿,二尺红头绳带来的春节喜悦,不啻于穿金戴银的富家小姐。

西风东渐,晕乎的是城里,乡下没大在乎。农民在意的,是传统节日。不说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这些有名头的节,有些不知名的,不知是不是节的也忙活。

农历二月初二,就是当节过的。一大早,男人在院子里或街上,用草木或煤炭灰烬,画上一个个粮食囤子,名曰“打灰囤”,祈盼五谷丰登。女人们摊煎饼,食材几天前就准备。这种煎饼,与山东老家的不同—水分多,做皮用的,摊上大馅,折成方形。

类似的日子还有,“六月六”又是其一。这些算节不算节的日子,没谁号召,没谁圈定,祖辈流传下来的,农民们过得兴致盎然。

如今,上面给农民“钦定”节日,是大好事。说明没忘农业、农村、农民。上溯几辈,都是农民。

本人不会咬文嚼字,更不擅说文解字。可是,偏想在字面上,掰扯几句“中国农民丰收节”。怼我吹毛求疵,我无言以对。骂我农民意识,我不胜荣幸!

窃以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名字啰嗦,不上口。另有几处,也不尽如我意。

譬如,“农民”前置一个“中国”的限制,纯属多余。没有这个,别的国也不会跟着咱国一起过。

再譬如,“农民”后缀一个“丰收”,不惟是添足,更是易生歧义。说“苹果丰收”、“玉米丰收”,谁都懂。那么,“农民丰收”,作“农民数量陡增”解,似不算错。

我亲见的情况是,屯里60以下的没有,70以下的少见,没有一个1-6年级的小学生。屯里,没有生气,只剩下寥若晨星的“空巢”和“留守”的老小喘气了。

过去,乡下动大力气的活儿,都是邻里帮忙,比如盖房造屋,死人抬杠,杀猪、卖猪前的生擒活猪等。如今,花钱都雇不到人。

农民不“丰收”,连年减产,剩下些失去繁衍能力的老杆子,生不出新农民了。“中国农民丰收”—开枝散叶已成过去的故事。

是节,就得年年过;定为全国性的,就得处处过。这也算是个初心。绑上个“丰收”,这个节就很难年年过,处处过。遇上灾荒年景,过也不过?说“农业连年丰收”,大约是说总量。中国之大,哪年哪地不得有点儿天灾?年年丰收,处处丰收,绝无可能。再者,农业丰收不丰收,农民不全说了算,还得靠天吃饭。“人勤地不懒”,是用来激励懒汉的,还得赶在风调雨顺的年景。

辽南这片,今年先是“卡脖旱”,旱到生机无几时,风涝同日肆虐。减产几成,我说不准,有几近颗粒无收的。

相较“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严苛条件,其他的专属节日就宽松宽容 得很,自然是一派祥和景象。

妇女过节,不考察妇德妇道,不分生得是否可人,到那天都领礼品,男人十之八九得下厨或买单;工人过节,不看出勤率,不考核劳动生产率,到日子都放假;小孩子过节,残疾和健全的,0分与100分的同乐;护士过节,没人追究一个吊瓶扎几针;教师过节,不挂钩升学率;记者过节,有无假新闻、有偿新闻都无所谓……

到农民这儿,过节就不简单了,得绑定“丰收”,如此,不仅有失公允,连诚意都要在人心里打折了。

给农民定个节,让人家过就是了—过不过也得因时因地制宜。名称,不如就叫“农民节”。到秋分那天,地无分南北,年不拘丰灾,人无分男女老幼,高矮胖瘦,穷的富的,丑的俊的,过节就是了。

农民之外的上班族过节,一般都“带薪”,有的还发实物或“过节费”。倘是加班,还发“双薪”,甚至“三薪”。这个季节,农民过节,多是加班,不知能否有点实惠。

日前,岳母二周年忌日,去了趟乡下。虽是跑马观花,也是感触颇深。农民真苦,农民真不容易!

说话间,教师节在即。学生在准备贺卡,家长在准备贺礼,官方也会有所动作。嗣后的13天,是史上的第一个农民节。届时,官方、民间对农民,会有什么异乎寻常的举动?

2018-09-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