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目及解析(高考文言文概括赏析题专题指导)(1)

【错误类型】

1 曲解词义

解析

对策

以转述中误释词义来设置错点。

要细辨原文中的字词在进入中选项后是否发生释义错误,要找到原句,运用语境推断法进行推敲,有时还可灵活运用常见的成语联系法,互文现义法,结构推断法等协助辩析。

2 无中生有

解析

对策

在概括中添枝加叶来设置错点。

要细审选项中的每一个信息点在原文中是否有相关点表述,要留意相关的细节,关注选项中自行添加二其实原文中并未出现的信息,这是一种查文无据,无中生有的错误。

3 错位嫁接

解析

对策

以概括中混淆错位来设置错点。

要梳理清楚文段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并清除前后顺序与经过,留意相关的信息进入选项后是否存在错位,从而出现人事混淆,顺序倒置,张冠李戴等错误。

4 偷换概念

解析

对策

以分析中内容的混淆偷换来设置错点。

要对文段中所述的相关内容进行仔细核对,尤其是涉及原因,是非之处,注意内容偷换,是非颠倒,强加因果等错误。

5 评析失当

解析

对策

以分析中对人物事理的错误评析来设置错点。

要整体把握选段中的人物形象与文章的感情倾向,斟酌选项中对人物,事件,道理的评析是否符合原文意图,注意评述无据或评述过度的错误。

6 对象错位

解析

将有些“人物”与“事件”故意进行错位搭配,巧设移花接木的错项。

7 时序倒置

解析

人物传记类文章通常是通过几件事情来刻画某个人物,而这几件事在文段之中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命题人有时便在错项设计时故意倒置事情的时序,从而造成了叙述的混乱。

8事件杂糅

解析

讲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有意识地杂糅混编,让考生难以分辨正误,难以理清头绪。

9 表达失度

解析

对事件的叙述有详略之分,对原因的分析有主次之分,对人物的行事有缓急之分,对人物的评价有轻重之分,而命题人在错项设计时常常故意颠倒其详略,主次,缓急,轻重,这就犯了表述失度的错误。

【比对办法】

一、比对关键词语

设误方式

曲解文意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

比对方法

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二、比对人物

设误方式

误解形象

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张冠李戴

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的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的结果。

比对方法

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比对,要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

三、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

设误方式

无中生有

故意添加原文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

以偏概全

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型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

比对方法

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文中未涉及的内容或词语,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

四、比对时间、地点

设误方式

时序颠倒

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

空间错位

把不同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颠倒地点的位置关系。

比对方法

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表示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五、比对句间关系

设误方式

改变因果

命题人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了其他关系。

事件杂糅

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使考生难以理清头绪。

比对方法

辨析时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

【考题对接】

《资治通鉴·汉纪十一》

淮南王安与宾客左吴等日夜为反谋,按舆地图,部署兵所从入。

王召中郎伍被与谋反事,被曰∶"王安得此亡国之言乎?臣见宫中生荆棘,露露衣也。"王怒,系伍被父母,囚之。三月,复召问之,被曰∶"昔秦为无道,穷奢极虐,百姓思乱者十家而六七。高皇帝起于行陈之中,立为天子,此所谓蹈瑕候间,因秦之亡而动者也。今大王见高皇帝得天下之易也,独不观近世之昊、楚乎!夫吴王王四郡,国富民众,计定谋成,举兵而西; 然破于大梁,奔走而东,身死祀绝者何?诚逆天道而不知时也。方今大王之兵,众不能十分昊、楚之一,而天下安宁万倍吴、楚之时,大王不从臣之计,今见大王弃千乘之君,赐绝命之书,为群臣先死于东宫也。"王涕泣而起。

王有孽子不害,最长,王弗爱,王后、太子皆不以为子、冗数。不害有子建,常怨望太子,阴使人告太子谋杀汉中尉事,武帝下廷尉治。

王患之,欲发,复问伍被。被曰∶"必不得已,被有愚计。当今诸侯无异心,百姓无怨气,可伪为丞相、御史请书,徙郡国豪桀高赀于朔方,益发甲卒,急其会日;又伪为诏狱书,逮诸侯太子、幸臣。如此,则民怨,诸侯惧,即使辩士随而说之,傥可侥幸什得一乎!"王曰∶ "此可也。虽然,吾不至若此。"

会廷尉逮捕淮南太子,淮南王闻之,与太子谋,召相、二千石,欲杀而发兵。召相,相至,内史、中尉皆不至。王念,独杀相无益也,即罢相。王犹豫,计未决。太子即自到,不殊。

伍被自诣吏,告与淮南王谋反踪迹如此。史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天子以伍被雅辞多引汉之美,欲勿诛。延尉汤曰;"被首为王画反计,罪不可赦。"乃诛被。

(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一》,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伍被性情耿介,卓有见识。淮南王刘安想让伍被参与谋反,伍被表示反对,他直言谋反将会造成身死国灭的凄惨后果。

B.伍被通古达今,直言敢谏。他将汉高祖刘邦起义和吴楚作乱的情况进行对比,告诚淮南王要顺势应时,不能逆天行事。

C.伍被迫不得已,勉力谋划。他建议淮南王激起诸侯百姓的怨恨为谋反造势,如此即使再能言善道的人也挽救不了时局。

D.伍被主动认罪,仍然被杀。伍被平时言谈中虽有很多赞美朝廷的话,事发后也主动交代了谋反详情,但仍免不了被杀。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B.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C.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D.吏因捕太子/王后/围王宫/尽求捕王所与谋反宾客/在国中者索得反/具以闻/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千乘,兵车干辆,古以一车四马为一乘;战国时诸侯国,小者称千乘,大者称万乘。

B.孽子,古称妾媵所生之子,本文取此意;又因"孽"有忤逆之义,故现常指不孝之子。

C.廷尉,古代官名,为九卿之一,是秦汉时期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后亦称大理。

D.二千石,汉代对郡守的通称,汉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因而有此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高皇帝起于行陈之中,立为天子,此所谓蹈取候间,因秦之亡而动者也。(4分)

(2)不害有子建,常怨望太子,阴使人告太子谋杀汉中尉事,武帝下廷尉治。(4分)

5.伍被在反对淮南王谋反时陈述了哪些理由? (3 分)

参考答案:

1.(3 分)C(“即使再能言善道的人也挽救不了时局”理解错误,原文意思是“立即派遣能言善道之人到各地游说,或许可以侥幸有十分之一成功的希望吧”。)

2.(3 分)B

3.(3 分)C(廷尉职责为管理天下刑狱,是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秦汉时期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是太尉。)

4.(8 分)

(1)(4 分)高皇帝(刘邦)在行伍(或:军队)中崛起,登位做天子,这就是所说的利用对方的过失等候时机,趁(或:顺应)秦朝将亡之时而起兵。(注意“行陈”“蹈瑕”“候间”“因”的翻译。)

(2)(4 分)刘不害有个儿子叫刘建,一直对太子心怀怨恨,暗中派人告发太子谋杀朝廷中尉的事,汉武帝将此事交给廷尉处理(或:惩办)。(注意“怨望”“阴”“下”“治”的翻译。)

5.(3 分)①汉朝国力强盛,民心稳定,难以撼动;(1 分)②吴、楚作乱的失败犹在眼前,实乃前车之鉴;(1 分)③自身实力不足,谋反无疑是以卵击石。(1 分)

二、《宋史•欧阳修传(节选)》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既多所张弛,小人翕翕不便。修虑善人必不胜,数为帝分别言之。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日“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匆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令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居二年,徙扬州、颍州。复学士,留守南京。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谢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赠太子太师,谥日文忠。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家贫苦读。母亲亲自教他读书学习,家里贫穷,所以只能以芦获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

B.欧阳修结交文友。考中进士任官后,欧阳修与尹洙结交,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

C.欧阳修谴责权贵。欧阳修著文指陈时弊,高若讷认为应当贬黜他,欧阳修就此事写信谴责高若讷。

D.欧阳修受到器重。每次进见,仁宗都询问他治国执政之事;仁宗勉励他大胆说话,赐给他五品官服饰。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

B.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

C.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

D.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常指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老而无子称为“独”。

B.疏,文中指我国古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的意见书。

C.左迁,降低官职。我国古代某些时期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同义词还有“致事”“解褐”“休致”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2)其群皆怨怒,谐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

三、《宋史•欧阳修传(节选)》

1.C

2.A

3.D

4.(1)又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凭借文章天下闻名。(2)那些宦官都非常怨恨,他们联合起来陷害欧阳修,使得欧阳修出京为同州知州,皇上听取了吴充的意见后才取消了这一道命令。

【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即死了父亲,母亲郑氏一直守节未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后来考中了进士,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又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以后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为馆阁校勘。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章为他解救,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对此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被贬出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迁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过了很久,欧阳修复任为馆阁校勘,以后又改任为集贤校理。庆历三年(1043) ,兼掌谏院。当时仁宗对在朝大臣进行人事更动,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都参与执政,增加谏官,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最先入选。欧阳修每次进见皇上,仁宗都询问他以治国执政之事,看哪些是可以做的。因其时国家政事之许多方面都在从事改革,一些小人遂势焰昌炽,大肆攻讦。欧阳修担心从事改革的一些好人难以获胜,便也多次分别就有关问题向仁宗上书进言。当初范仲淹之被贬去饶州,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范仲淹之事而被斥退,世人都视他们为“党人”。从此,朋党的议论便产生了,欧阳修于是作《朋党论》一文以进呈仁宗。在文中他议论道:“君子以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因有共同的利益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作为一国之君,应当摒退小人的伪朋党,而多多提携君子的真朋党,这样,天下就可以达到大治了。”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 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适逢保州发生了兵变,因此又任命他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在告别皇上时,仁宗对他说:“到那里去不要作久留的打算,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吧。”欧阳修回答说:“我做谏官时可以直接论事,现在论事就超过我职务的范围了,是有罪的。”仁宗说:“只管说好了,不要区别在朝还是在地方。”正当这个时候,杜衍等人因被诬陷私结朋党而相继罢去, 欧阳修慨然上疏说:“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四人,天下人都知晓他们有治国的贤能,正直之士在朝,是邪恶者之大忌,谋臣置而不用,乃是敌人的福份啊。现在这四个人一旦被罢除,而让在朝奸邪之徒弹冠相庆,四邻蛮夷之敌振臂喝彩,臣下我真为朝廷感到惋惜呀。”从此奸邪之徒更加忌恨欧阳修,并借欧阳修外甥女张氏犯罪下狱之事罗织他的罪状,致使他降职为知制诰、滁州知州。到任二年又徙迁扬州、颍州。恢复龙图阁直学士官职,兼南京留守司事。小人皆恐惧欧阳修的重新起用,有人就伪造他的奏章,请求清洗宦官中作奸谋利的人。那些宦官都非常怨恨,他们联合起来陷害欧阳修,使得欧阳修出京为同州知州,皇上听取了吴充的意见后才取消了这一道命令。升迁翰林学士,让他修撰《唐书》。欧阳修熙宁五年去世,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忠。欧阳修当初在滁州时,别号醉翁, 晚年改号为六一居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