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音科每次在新品来临之前时都会掀起一波可观的热度,而促成热度的原因嘛,我认为和“产品特点比较鲜明”有较大关系,其中包括外形、技术、配置这几个主要层面,例如隼系列、Tians的深刻外形,再例如像VULKAN、TALOS这种新颖的技术,反正还没等声音结论之前,其产品总有几个闪光点能抓住一批用户的眼球,作为一个促进式的HiFi大厂这也是顺理成章的。我观察到这次Kima的热度原由有很很大一部分程度来自它“尝试性”的二次元属性,而当我每次写带有这类属性的产品时,其实是有点儿慌的...

达音科云听(更灵性的声音)(1)

不信你看这个容易“扰乱心智”的封面角色,没点定力怎能正经听歌呢?开个玩笑,不过理性点来说,花哨的产品外表往往会让部分用户怀疑其产品的纯粹性,这基本属于合理的猜测,但如果说达音科这个略直男的牌子会拿自己的产品力开涮,那么无疑是在搬起石头砸躺自己。所以我更相信是这个产品做的足够到位了、有挺大信心了,然后再去整点吸睛元素扩大一下宣传,所以说嘛,顺序是很重要的。

达音科云听(更灵性的声音)(2)

达音科云听(更灵性的声音)(3)

从改色的收纳包能看的出来Kima的受众可能更戳年轻发烧群体,当然搞点活力也能适当激活一下老烧们。在配件方面一如既往的丰盛,自研的耳套也是上手质感有保障的那种,其中个人最喜欢彩色的柔性硅胶耳套,贴合度最高,舒适度也最更好一些,而直桶状的灰色硅胶套配合Kima来说,贴合度没有那么高,大家在上手时多尝试尝试。另外你会发现Kima的内侧腔体结构和自家的隼系列大致相同,只是在气孔数量上不同,并且没有可更换导管的这个配置,但出音导管的材质做了升级,材质为加厚的器乐级的黄铜镀金导管,是不容易发绿的那种。

达音科云听(更灵性的声音)(4)

达音科云听(更灵性的声音)(5)

每次当达音科出新的时候,我都会多瞅两眼其腔体外形,因为确实都比较时髦,而这次Kima的腔体设计我个人觉得并没有达到眼前一“亮”的那种效果,这可能与亮度略暗的外壳表面有关,它在处理上用的是磨砂工艺,但细看或者上手摸的话会觉得这玩意儿处理的真细腻,关键之处也在于不留指纹,多边形的线条勾勒也明显增加了些立体感。

达音科云听(更灵性的声音)(6)

差点忘了说这根Litz结构的线材,这根线的五金配件or手感其实和TALOS保持一致,但线芯的颜值和外层包胶要骚上很多,雪白透亮、提升脑放,skr。另外0.78接口处是平整的,这个可以对换线党来说可以给个好评。

达音科云听(更灵性的声音)(7)

配置技术自然也要提及一下,Kima配置为一颗DLC振膜的动圈,从结构上整了个双腔体加持,配合前腔和后腔的气流控制对这塞子声音上的均衡性有更精准的控制,佩戴也没啥耳压效应。

达音科云听(更灵性的声音)(8)

关于这副钢铁萌妹的声音,我其实在上耳后对它有些刮目相待,并不是说有什么一耳朵的惊喜,更多的是一耳朵的“微妙”,它的听感走向虽然是偏泛流行乐的,但并没有像隼Pro那样注重厚感,而是在保持基础厚度的情况下把密度和结像立体感进行更高一层的塑造,所以,Kima的口味听起来没那么“重”,同样是演绎周董的《退后》,Kima的演绎方式更偏人声和器乐的轮廓凸显,听起来更清瘦、秀丽一丢丢,各种频段的“韧性”要更有“韧劲”一些。而且即使是中高频小幅度升级的绿隼也略微不敌Kima的结像立体感和凸显度,属于AB过后一眼见分晓的那种。但绿隼对中下盘的丰润度把控要比Kima更“入味”,听那种贴耳型的男声要来的更贯彻,因为它口型大点,厚润感更突出一些。从这点我有理由认为达音科是想把Kima的指向性降低,而把灵活性提高,这样一来在大部分的曲风下它的HiFi诠释更足。

达音科云听(更灵性的声音)(9)

熟悉了这条塞子的大致特点,那么就可以好好聊聊它的优势了,首先声场配合器乐展示后的特点是要高度称赞的,结论我也先摆出,就是Kima听现场流行乐、现场爵士乐的代入感非常强。理由是,人声在合理的摆放下也依旧能显示出较深的纵向,而四周器乐的拉开把声场形状支撑的足够饱满。重点是,微动态捕捉的狠灵敏。我个人对微动态的理解是一些器乐的颤音、一些人声开口结束后的轻微延申、爵士乐一些常见的轻微低频泛音等等。而Kima对这些弱音的捕捉是很清晰的,能听的清层次而不会觉得过分,《比较大的大提琴》是我经常拿来测试颤音的一首曲子,挺考验耳机对的微动态的表达,动态不够灵敏的话就会让曲子听起来缺少“活灵活现”的氛围。那么Kima在应对这首曲子的时候就显得比较鲜活,里面的bass颤音、较快的器乐节奏颤音都很具张力,此时再一配合声场的表现,就解释了我前面高度称赞的原因。

达音科云听(更灵性的声音)(10)

简单说说三频,首先在高频上,它的亮度和线条感其实是足够的,器乐什么的都偏清瘦,发声部位够明了。然后在瞬态速度上稍微有丢丢的放缓,我的理解是,在听器乐的颤音时会比较舒展,所以这就又回到了前面的话题,不再过多解释。那么不足之处就是听那种节奏紧凑、需要气势烘托的大编制OST时,会得到一点限制,当然这和本身的密度无关,密度并不会发散。

达音科云听(更灵性的声音)(11)

除了高频,中频人声也是主要区别于自家隼Pro的地方,Kima摆放的位置比较居中,没有隼Pro来的那么贴耳,人声的口型也显得小了一些,人声的细节和延申听起来更明显彻底,外带一些“细腻颗粒感”的轻染色,这样就显得Kima在听女声时会比较甜润温和,听男声就会少点导致闷感的那种鼻音,更加年轻化,在齿音的处理上基本是一闪而过,打磨痕迹不算太明显的那种,锐化处理也不算太明显,听起人声来有点秀外慧中那么个感觉。

达音科云听(更灵性的声音)(12)

低频其实并不算多,它的量感处在一个不油腻的标准范围内,在低频下潜深度上Kima不如隼Pro来的那么深,尽管你用大点的推力去接驳,也会发现它不属极具潜力的类型。那么优势是,Kima对层次捕捉的挺清晰,张力嘛也收放自如,极低频处存留一点张力加上适当的低频泛音,让整个下盘听起来会有恰当偏暖的氛围和较为丰盈的下盘空间,所以,Kima听流行乐时会有一些宽松的质感存在,并不凶猛,略惬意。达音科并没有为了让中高频更凸显而砍一刀低频,这种更灵活的处理确实值得称赞。

达音科云听(更灵性的声音)(13)

所以这条塞子你拿它听一些流行乐、爵士乐没有任何问题,不缺氛围也不缺乐感,良好的结像凸显度让它在应对ACG、编制乐也绝不敷衍,综上所述,我不说这条塞子有多卷,单纯的去观察其表现,我认为Kima的出现更像是一份不偏科的高分答卷,能看出来达音科想把其声音的每个维度尽量做圆满点,预计千元不到的售价,这个结果我是很满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