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秦桧为什么要回宋朝 不死不休的结局(1)

秦桧,选自《精忠岳飞》剧照

公元1138年,秦桧再次被任命为宰相,这一次秦桧的相位再也无人撼动了。在之后的十八年中权倾朝野,残害忠良,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局面。而在秦桧的身上却有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内幕。

身份问题

关于秦桧的身份问题,其实非常可疑,尤其是回归南宋的过程,秦桧自称是杀了监视自己的金人,抢了小船才逃回的,宋朝朝中很多人不信,质问秦桧说孙傅,何粟、司马朴是同秦桧一起被俘的,为什么只有秦桧独回?从燕山府(今北京城西南)到楚州二千八百里,要爬山涉水,难道路上没有碰上盘查询问,能杀死监守人员,一帆风顺地南逃?只有宰相范宗尹、同知枢密院李回与秦桧友好,尽释群疑,竭力保荐他的忠心。

秦桧为什么要回宋朝 不死不休的结局(2)

岳王庙中的秦桧跪像

后来秦桧任宰相的时候,养子秦熺掌国史,编写《高宗日历》,将建炎元年(1127年)至绍兴十二年(1142年)日历凡590卷,所有诏书、章疏,交桧或篡改或焚毁,也就是说将秦桧不利的事情的记载全部给销毁或者改了,使得对于秦桧的南归来历记载不清。

但是在金国史料中记载,金宣宗贞佑二年(1214年),中书舍人孙大鼎上书追述秦桧被金军将领纵归南宋的事说道:

天会八年冬,诸大臣会于黑龙江之柳林,陈王悟室忧宋氏之再兴…势难先屈,欲诱以从,阴纵秦桧以归。

鲁王曰:“惟遣彼臣先归,因示空(恐)胁,而使其臣顺…此事在我心里三年矣,只有一秦桧可用。桧初来,说赵氏得人心,必将有所推立。

…我喜其人,置之军中,试之以事…而桧终始言南自南,北自北,…若纵之归国,彼处喜慷慨说事,必是得志,惟此人可济吾事,更须恩结其心。

…南臣羁旅,秦桧独稳足…。”

这是根据《南迁录》中记载,金国大臣考虑南宋复仇事,议及放纵秦桧归国,鲁王说道,只有放宋臣先回,才能使他“顺我”。忠献王粘罕说,这件事在我心里已酝酿三年了。只有一个秦桧可用,我喜欢这个人。“置之军前,试之以事”,表面上虽然拒绝,而内心中经常能“委曲顺从”,秦桧始终主张“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政策,今天如能放他回南宋,他必得志。

后来看南宋和金国和议的事情以及金国提出的条件上,秦桧完全顺从,跟粘罕所说的话完全一样。不仅如此,“绍兴和议”的还规定了南宋“不得以无罪去辅弼”,这完全不是什么对等的合约,是典型的干涉内政了。

岳飞之死,谁才是元凶

明代名士文征明有一首《满江红・题宋思陵与岳武穆手敕墨本》词,其中这么说:
“岂不惜,中原蹙;岂不念,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古休夸南渡错,当时既怕中原复。彼区区一桧何能为,逢其欲。”

思陵,是宋高宗永思陵的简称。这首词的意思十分直白,说南宋之所以求和,是因为宋高宗担心中原恢复,徽钦归南,他就无以自处,皇位不保。秦桧杀岳飞,主和议,只不过迎合了高宗心愿,干了高宗想干的事。否则,秦桧作为ー个臣子,能有何作为。

换言之,高宗才是杀岳飞的元凶,求和的元首。这个结论是从一般的君臣关系中推演出来的,未必符合实际。古来挟持君上,权倾朝野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如果单纯从君臣关系上论责任,是很难说清问题的。

秦桧为什么要回宋朝 不死不休的结局(3)

宋高宗赵构,一位懦弱至级的开国之君

从皇权的角度上来说,宋朝时期皇权不是绝对的,很容易受到臣子左右,不能为所欲为的。而我们经常看到影视剧之中那种“朝臣匍匐,三跪九叩,山呼万岁”的皇帝威严是明代以后才有的现象。秦桧二次当宰相之前,南宋对金国虽然有求和,但是更多是以打促和,谈谈打打。


而宋高宗的思想状况和对金的态度,很容易受到这种情况的影响。靖康之变后,群雄汹涌,义军蜂起,如果赵构一心意和,甚至投降,谁愿意投到他的麾下效命。当时四分五裂的局面很快能统一起来,各种政治力量很快能聚合起来说明宋高宗没有把“抗金恢复”的旗帜丢掉,他还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绍兴五年(1134年),赵鼎、张浚同为左右相。开头一段,两人合作得很好,张浚行边治军,赵鼎居中总理政务,表里相应,翕然有中兴之望。可是,时隔不久,两人出现了分歧。后来发展到互相攻击互相伤害地步。

而在绍兴七年(1136年)二月,罢去刘光世的淮西宣抚使,张浚刚愎自用,不纳忠言,委派不谙军旅的吕祉去准西主持军务。吕祉“简居自处,将士之情不达”,导致大将郦琼率部叛逃,使得宋朝防线门户大开。张浚在赵鼎的支持者的攻击下,罢去宰相。而秦桧利用赵鼎和张浚之间的矛盾左右逢源,最后再次是任命为宰相。自此,秦桧得以专国十八年。

岳飞之死一个重大背景就是这次绍兴党争,导致主战派几乎全军覆没,尤其是岳飞在朝中的顶梁柱赵鼎倒台,以至于岳飞蒙冤,朝中可支援的几乎没有。岳飞一心要抗金恢复中原,成为秦桧的眼中钉肉中刺,是自己把持朝政的一个重要阻碍,所以欲除之而后快。

事实表明,南宋最终向金人求和,岳飞之死惨剧的发生,秦桧是罪魁祸首,而宋高宗作为最高统治者,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宋史》说他“其始惑于汪、黄,其终制于奸桧,恬堕猥儒,坐失事机”;“偷安忍耻,匿怨忘亲,卒不免于来世之消”。

同时,我们也看出,主战派这些人难道就无辜吗?历史曾经给他们提供了成功的机会,他们却在党争中把这个机会丧失了。诗人陆游曾经就慨叹:“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主战派的衮衮诸公,对南宋最终走向屈膝投降的道路,以至于最后灭亡,也应该负很大的历史责任。

大权在握,权势熏天

秦桧为相18年,可以说是独揽朝政,排除异己,大兴文字狱,极力贬斥主张抗金的官员,压制抗金舆论,篡改史书。

前面说了秦桧一党修《高宗日历》,对南宋时期史学的发展带来严重的障碍,不仅如此使得后世对南宋初期的各方面了解非常的偏颇。虽然宋孝宗继位后进行拨乱反正,熊克撰写《中兴小历》,徐梦莘撰写《三朝北盟会编》,李心传撰写《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这些虽多有辨正,但仍可看出不少地方沿袭了《日历》和《实录》的错误。

秦桧为什么要回宋朝 不死不休的结局(4)

秦桧在位时期,权势熏天,以至于高宗都得靴子里藏刀来防范

1145年初,秦桧被封为益国公。同年八月,赵鼎死于吉阳军。之前,先有赵鼎遇赦永不再用的诏旨,又令时刻汇报他的存亡,赵鼎知道后,绝食而死。自赵鼎被贬,门人故吏皆被牵连,即使是听说他死了而叹息的人也被加罪。这年十二月,进士施锷上《中兴颂》、《行都赋》及《绍兴雅》十篇,歌颂时政,秦桧给他永免文解的优待,这位进士为了讨好秦桧真的是煞费苦心啊。

绍兴二十年(1152念)二月,殿前司后军使臣施全,乘秦桧入朝,于途中行刺未遂,此后,秦桧加强了防卫措施,从军中挑选精壮士卒作卫队,“常有数卒,皂衣持梃立门外,行路过者稍顾视声咳,皆呵止之”。每次出行,一定要用五十名士卒手持长棍作护卫。这是以前未曾有过的,一直到秦桧死后这些士卒才回到兵营。

而秦桧有一位被封为崇国夫人的孙女,因为年龄小,人称“童夫人”,养了一只狮子猫,结果一不小心走失了。于是“立限临安府访求”。期限到了,猫没找着,临安府逮捕了许多居住秦府附近的老百姓,还要治官兵们寻访不力罪。

秦桧为什么要回宋朝 不死不休的结局(5)

为了一只猫找遍临安城,选自《咸淳临安志》

官兵们惶恐万分,只得徒步挨门逐户的搜索,把临安城的狮子猫悉数捕获,送秦府査验,结果都不是。于是贿赂秦府的下人,询问猫的状貌,画了一百多张图本,张贴于茶肆酒楼,搅得整个临安城不得安宁。最后还是一无所获,临安知府无奈,只得通过秦桧亲近的人去反复求情送礼,好说歹说这件事才算作罢。

自绍兴十一年(1141年)确立与绍兴和议至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去世的十五年期间,秦桧独揽朝政,权倾一世。在此期间,秦桧又肆意交结朋党,不断搭建和巩固了桧党,造成“举朝无非秦之人,高宗更动不得”的局面。秦桧死后,赵构对杨沂中说道:“朕今日始免得这膝裤中带匕首!”可见赵构害怕秦桧竟然到了这个地步。

高宗和秦桧实际上是互相利用的关系,在对待金国问题上一致的,但是在很多时候却是矛盾重重。宰相权力过大,造成皇权衰弱,皇帝与宰相之间必然存在隔阂。尽管政治上高宗需要秦桧,但是不代表俩人就没有矛盾。

秦桧独相后,曾举办过四次科举,每次几乎都是在他的控制下进行的,而秦桧也利用科举培植和网罗了大批党羽,高宗即使有所不满,也只能敢怒而不敢言。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科举照例举行,秦桧此次希望他的孙子秦埙得到状元。

因此,在秦桧和党羽们的一手操作下,秦埙被列为殿试第一,张孝祥第二,秦桧门客曹冠第三。但是,高宗在看殿试试卷时,认为秦埙考卷并无过人之处,全是陈词滥调,没有新意,更没有自己的见解,而张孝祥文笔极佳,议论正确,便重新排序,定张孝祥为第一,曹冠为第二,秦埙降为第三。宋高宗早就不满秦桧利用科举营私舞弊,无非利用这个机会向他表明,自己才是最高统治者。

一桧死,百桧存,阴魂不散

公元1155年11月18日,秦桧病逝,享年64岁。秦桧死后,其余党尚存,使得南宋在接下来对金和战的情况一直不顺。宋孝宗继位时期,励精图治,恢复中原,每每受到阻挠。叶绍翁的《四朝闻见录》上这么曾经这样写道:

上(宋孝宗)每侍光尧(宋高宗),必力陈恢复大计以取旨。光尧至曰:“大哥,俟老者百岁后,尔却议之。”上自此不复敢言。

秦桧为什么要回宋朝 不死不休的结局(6)

宋廷杀韩侂胄,秦桧时期延续的又一个恶果

而秦桧权倾朝野形成的政治格局,不仅仅在孝宗朝,还在宋宁宗时期的“开禧北伐”还在发挥作用。宋宁宗时期,韩侂胄立志恢复,北伐金国,战事不顺。南宋的臣子商量杀韩侂胄,最后韩侂胄被杀,首级被送往金国。以至于齐东野语中这样说道:“晁错已诛终叛汉,于期未遣尚存燕。庙堂自谓万全策,却恐防胡未必然。”

青山忠骨,白铁佞臣

南宋时,人们听到岳飞被害的消息,“天下冤之,闻者流涕。”以至于三尺孩童,都对秦桧非常怨恨。在临安城西湖一所烧饼铺内一位叫王小二的把秦桧和其妻王氏的样子捏制到面饼上,并把两块样子不同的面饼背靠背粘著并放在滚油锅里炸,边炸边大叫:“大家快看‘油炸桧’啦!”吸引到不少人上前凑热闹和购食。

秦桧为什么要回宋朝 不死不休的结局(7)

今日的油条就是昔日的“油炸桧”

“油炸桧”这个食物很快传遍临安城,王小二的顾客越来越多,造“油炸桧”也就越来越忙翻,后来把制作工序简化,直接把两条面饼面靠面粘著并放在滚油锅里炸,成为现今常见的油条。

今天,在杭州西湖旁的岳王庙里,高挂着当年叶剑英元帅手书“心昭天日”的巨匾。大殿里岳飞塑像是紫袍金甲,气宇轩昂,按剑而坐,威风凛凛。而秦桧、王氏、张俊、万俟卨的铸像,袒臂反剪跪在岳飞墓地墙根的铁栅栏里,这可以说是历史作出的最公正的判决,这就是汉奸卖国贼民族败类的最终结局。


秦桧为什么要回宋朝 不死不休的结局(8)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在岳王坟墓对面门阙上有一副悬联,两边分别写道:“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此文原创首发



参考资料

《宋史纪事本末·秦桧主和》

《南宋文人与党争》 人民出版社

《岳飞研究论文集汇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

《宋史·秦桧列传》

《南迁录》

,